骑行看扬州非遗珍宝馆何园打卡

萍聚~刘忠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8号仪化单化组织骑行看扬州活动,7:00在仪征新华府西门集合领队刘忠、江晓霞、李春霞、何卫兵一行四人向扬州骑行,9:10到达扬州新地标非遗珍宝馆打卡,下午参观扬州何园景区来回80公里完成目标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州非遗珍宝馆外形似一艘宝船,共有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一层是接待大厅,二到五层分别展示了扬州雕版印刷、漆器、玉雕、剪纸等非遗项目,地下一层则是各类技艺大师的工作室、研学基地和文创产品展销区。馆内展示了大量珍贵藏品,包括黄玉山《黄山》、碧玉屏风《山高水长》、《螳螂白菜》等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1月18号接近过年前恰逢星期六扬州市书法家一大早就在非遗珍宝馆一楼接待厅为广大游客送福写对联喜迎蛇年。</p> <p class="ql-block">‌扬州非遗珍宝馆‌</p><p class="ql-block">位于扬州486非遗集聚区,东临古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馆内汇聚了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玉雕馆、扬州漆器馆、中国剪纸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同时是中国印刷博物馆广陵分馆,真正实现了“五馆合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电梯上二楼开启免费参观非遗珍官馆之旅。</p><p class="ql-block">二楼是✅非遗珍宝馆-2F:雕版印刷技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雅版印刚技艺古称版刻、梓行、雕等,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胜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图文转印于纸张的特殊技艺。</p><p class="ql-block">雕版印剧技艺的发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加快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文明的智慧之光通过印刷与闻读驱散愿昧的迷露,把人类带进文化普及与吕盛的时代,雕版印刷技艺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扬州,是文献中最早明确记载出现雕版印刷的地区之一。千年以来,扬州刻书业在全国享有盛誉,能工巧匠云集,是雕版印刷技艺向海外传播的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扬州,是我国保存胜版印別技艺最完監、最有代表性的城市。1960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正式挂牌成立,积极参与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古籍版片,恢复了完整的古籍阻版印刷生产线,成为全国最大的线装书加工基地之一,被誉为“江苏一宝”“中华一绝”。</p><p class="ql-block">以刀为笔,刻印古今,版上山河,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雕版射刷技艺</p><p class="ql-block">发明的四大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绵延不断的文化历史中,雕版印刷技艺发明的必要条件逐渐成熟:一是规范成熟的文字;中国汉字发展演变到楷书,成为雕版印刷开始使用的通用字体。</p><p class="ql-block">二是娴熟精湛的技术;雕刻是发明雕版印刷技艺不可缺少的基础技术,拓印实际上已经是雕版印刷技艺的雏形。</p><p class="ql-block">三是齐备专业的材料;笔墨是书写和印刷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材料,纸张则提供了优质而廉价的书写和承印材料。</p><p class="ql-block">四是社会广泛的需求;社会对批量、快速复制书籍的强烈需求最终促使了雕版印刷技艺的发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籍的装帧 </p><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技术的最终表现,因为造纸工艺的改良,为书籍的印装提供了优质轻便廉价的载体。使得卷轴装修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集中而出的龙鳞装又称旋风装,它为这一装书奠定了基础,从经折装丶蝴蝶装、包背装直到线装,书籍的装帧形式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的演变,扬州非遗珍宝馆内的书籍装帧,以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韵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智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版上见山河,墨香传千年。雕版印刷技艺是一项对世界文明史产生重要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板、墨、纸、刷等各类材料和写、刻、印、装等各种工艺的系统集成,诞生在人类文明亟需传播的重要时刻,又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扬州完整保存了这一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人类知识传播的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以媒介传播知识信息的根本逻辑依然未变,人类寄托于雕版时代的文明传播与传承的信念依然未变,雕版印刷以其厚重墨色提醒我们莫忘来时之路,又以其一纸灵动赋予未来更多可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F:扬州漆器髹饰技艺</p><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了二楼印刷技艺层坐电梯上三楼,一出电梯印入眼前是巧夺天工四个字牌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州漆器源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至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蜚声中外。</p><p class="ql-block">扬州漆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扬州的气候条件为扬州漆器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扬州的人文环境更是扬州漆器长久传承发展的源泉。扬州漆器以生漆为载体,融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与中国漆器的其他流派相比,扬州漆器既具有南派漆器隽秀精致的制作手法和工艺,在产品的造型和气势上又常见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博大。</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红雕漆</p><p class="ql-block">《蓬莱春华》圆地屏</p><p class="ql-block">时间:2012年</p><p class="ql-block">作者:池家骏、陈顺英</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70厘米,宽55厘米,高235厘米</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纯雕漆工艺,髹涂大漆近四百层,以中国山水画高远构图技法,生动展现古代传说中东海蓬莱瀛洲仙山之景,每逢蟠桃熟时,东王公西王母相聚此地,大开寿宴,各路神仙赴会庆贺,亭台楼阁、仙鹤翱翔、神仙驾凤,群仙毕出,热闹非凡,整件作品色泽纯正、刀法圆润,再搭配双龙戏珠造型的大红酸枝雕花底座,是一件难得的收藏精品。</p> <p class="ql-block">平磨</p><p class="ql-block">《黄鹤楼》地屏</p><p class="ql-block">时间:2012年</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77厘米,宽50厘米,高166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宇、张玉凤等</p><p class="ql-block">作品画面取材于经典之作《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平磨螺钿工艺展现出多姿的仙鹤,苍劲的松树,翼角嶙峋,气势雄壮的黄鹤楼,远处一片天水相接。</p> <p class="ql-block">点螺工艺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高档工艺,“点”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该工艺选用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天然珍贵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再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得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明亮如镜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螺</p><p class="ql-block">《运河明珠》大对瓶</p><p class="ql-block">尺寸:直径64厘米,高198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吕永林、张太珍等</p><p class="ql-block">数量:2</p><p class="ql-block">作品由吕永林大师精心设计,创造性地采用了曲面形式,由张太珍等九位大师历时一年多精制而成,是近年来运河题材点螺漆器的扛鼎之作。以扬州独有的点螺漆艺完美展现了运河沿岸的秀美风光,彰显了“世界运河之都”扬州书写“古运河重生”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彩绘勾刀</p><p class="ql-block">《元春省亲》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243厘米,宽58厘米,高208 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董亚梅、杨光、花静、朗月红、韩锋、田红</p><p class="ql-block">作品选取了《红楼梦》中元春省亲这一题材。内容上采用平面装饰构图与工笔人物画相结合的手法。工艺上采用先勾刀再彩绘最后戗金的技法,以宝螺制作画面中的灯彩。作品于 2012年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荣获“偶士儒家·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p> <p class="ql-block">来到扬州非遗珍宝馆,我仿佛入了一座艺术的殿堂,我们见到了这种雕漆嵌玉挂屏,在画上是用玉精心嵌成的红梅与绿梅是交相辉映,在梅花的枝头形态各异的小鸟是栩栩如生它们或低头啄食或仰头高歌,让人仿佛能够听到它们清脆悦耳的鸣叫声,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动,这两幅作品无论是从构图,色彩还是工艺上来看都 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刻漆真金</p><p class="ql-block">《云山竞秀》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34厘米,宽54厘米,高188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吕永林</p><p class="ql-block">作品运用刻漆工艺,将悠远的高山和粉墙黛瓦、白云山涧,画面构图饱满,线条流畅、层层点染,再饰以金箔,充分展现出一处山水秀美、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将大自然之美和典雅的艺术之美呈现在人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扬州玉雕</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扬州就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天下玉,扬州工”,在业内及民众中流传甚广,“扬州工”是玉雕工艺独特的地域品牌。玉石质地坚硬缜密,手工雕琢技艺复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扬州玉雕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经历代艺师的勤谨实践,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扬派玉雕”。</p> <p class="ql-block">白玉籽《白菜》</p><p class="ql-block">尺寸:长26厘米,宽14厘米,高18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江春源等</p><p class="ql-block">作品选用优质白玉籽料为原料创作设计而成。作者根据原石的基本特点,运用高超的技艺雕琢出一棵白菜。菜茎紧密相裹而菜叶疏松玲珑,结构准确,纹理天然,尤其是叶子的变化翻卷无一处雷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p><p class="ql-block">石之美者,象征着美好与纯洁、尊贵与美德。中国自古崇尚玉器,爱玉、赏玉、藏玉,由此逐渐形成独特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p><p class="ql-block">由古至今,扬州一直是中国玉器重点产区之一。扬州玉雕经历汉、唐、清三个发展高峰期,传承至今,成为中国玉雕的杰出代表。扬州玉雕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色,展现了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扬州玉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碧玉《飞黄腾达》</p><p class="ql-block">尺寸:长16厘米,宽10厘米,高39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高坚等</p><p class="ql-block">作品选用优质碧玉为原料精心创作设计而成。作者根据原石形状及颜色的基本特点,雕琢出枝缠叶绕的黄瓜,错落有致,浑然天成。两侧栖息的昆虫栩栩如生。作品寓意飞黄腾达、前程似锦。</p> <p class="ql-block">双面绣</p><p class="ql-block">《八怪精粹》地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220厘米,宽80厘米</p><p class="ql-block">作者:臧经国、蒋明秋等</p><p class="ql-block">作品集“扬州八怪”的书画代表作为一体,既可全面观赏“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也展示了扬州刺绣的精湛技艺。作品荣获2006年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p> <p class="ql-block">黄玉《宫灯》</p><p class="ql-block">尺寸:直径14厘米,高58厘米,两件</p><p class="ql-block">作者:高毅进等</p><p class="ql-block">作品选用优质黄玉为原料,仿制古代宫廷御用宫灯的式样制作而成。灯的台座琢制出表示吉祥的龙凤纹样。灯罩以镂空雕的形式,雕刻出寓意长寿的松、竹、梅、桃图案。作品充分体现了扬州玉雕工艺玲珑剔诱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北方剪纸多用作窗花相区别的是,扬州剪纸与可升多用作窗花相多是作为民间刺绣纹样的底稿而流传。”郭沫若先生曾赞叹:““今见南方之剪紙,冷珑别透得未有。 -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扬州剪纸大多煎う 美在人间永不朽 扬州以四时八节的花开和鸟兽鱼虫为主题,剪纸花卉种类繁多、细腻灵动。自清代包钧创作“剪画”,到当代大师或将剪纸作品与诗文书法相结合,或创作仿绘画的剪纸作品,扬州剪纸表现出精细雅致的文艺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扬州非遗珍宝馆的四楼</p><p class="ql-block">见到了扬州花样展品,见到了这些绣品,离不开了一个关键的环节,那就是剪纸为底样,它们与扬州刺绣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剪纸艺术,这就是著名的扬州花样,自明清以来,扬州刺绣业就极为的繁盛。那时的扬州民众对于穿戴是非常的讲究,他们仿佛要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装点的是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剪纸是活泼生动的民间工艺,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扬州剪纸作为南派剪纸的代表,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在深厚的扬州人文底蕴滋养下,扬州剪纸愈发精致、文气、秀美,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剪花样、剪花鸟、剪四季、剪翰墨,剪纸艺人以一剪之巧的神工,裁剪出扬州式生活之美。“剪味纸感”的艺术坚守,融汇南北的艺术特色,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让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依然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面绣《屈原》挂屏19971K1302点。工80生产形青:吴晚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乙已蛇年将近,剪纸艺人用剪刀和一张张红纸,剪出浓浓新年喜庆,剪出暖暖新年祝福。</p> <p class="ql-block">中午吃完中饭下午免费参观何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清第一园(何园)</p><p class="ql-block">何园之美,穿越百年惊艳时光,扬州何园这座融合南北风情,中西魅力的私家园林,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始建于1883年,占地面积超1.4万平方米,其内东园,西园、园居院落和片山房四部分布局精巧,何园的最大亮点是长达1500米的复道回廊,被赞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雏形,巧妙串起园内美景,水心亭孤悬池塘中央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尽显雅致。更有“天下第一窗”美誉的12扇花窗,每一扇都是一幅绝美画卷,园内的片石山房,出自石涛之手,叠石之妙,被誉为“人间孤本”。何园不仅景色宜人,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石刻丶碑文、楹联等遗迹诉说着历史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漫步何园,园内的建筑、山石、水池、花木,都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仿佛进入带着一股浪漫温柔神秘色彩的世外桃源,感受着浓浓的复古气息,悠长复式的走廊、别具一格的窗户、城市中的山林、温婉优雅的亭子,这么美的景色让人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何园承载着晚清园林的韵味与风华,它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整体布局富有层次感,主要特色是充分发挥了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考究和精巧雅致的1500米复道回廊是何园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何园</p><p class="ql-block">便走进了园主何芷舠这个人,便走进他所营造的隐逸空间,感触到他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怀;走进何园史料馆,我们还会沿着园主的履痕踪影,走进中国近现代史,走进一个风起云涌动荡变革的社会。当知晓到“走出寄啸山庄”的何芷舠的后辈们的故事以后,人们还会从晚清翰林何声灏不愿为日本军队做事、何仲侣继承父亲遗志命自己学成归来的两个博士儿子创办持志大学、何声润捐供“鸿船”收生义渡、何世桢义无反顾投入爱国民主主义运动、何世枚操劳承办持志校务、何朴苏为中共北京大学地下党组织工作到最后一息以及有“科学之剑”之称的中国科学院士何祚麻等何家后人的感人事迹中,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情操和才华在何家几代人身上的一脉相承。2019年8月,新中国 70周年华诞之际,何家后人(含配偶)何祚庥、何祚榕、黄大用(何祚融),何践(何祚庸),何明(何祚珩)等九人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纪念章》。这些何家后人,他们走出何园,胸怀家国天下,与时俱进,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新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呕心沥m、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创造出何园更加厚重、华彩的历史新篇章。欲访扬州古典园林艺术之胜,不可不来何园:欲晓何氏家族百年米的历史记忆,不可不来何园史料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