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5年1月,我踏上了一段探寻中国古典园林与历史遗迹的旅程。这次旅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还深入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洪福寺砖塔。这座七层高的宝塔造型优美,表面刻有精美的佛像浮雕,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壮观。石碑上记载着它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时刻,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沉淀。塔旁的松树为这片古老的区域增添了几分生机。不远处的红色信息牌详细介绍了代州衙署等景点,这些地方见证了古代城市的发展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我来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前。六角形的木制结构在白雪覆盖的土地上显得格外醒目,周围环绕着苍松翠柏,宁静而和谐。凉亭内的红色灯笼高挂两侧,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一丝暖意。站在亭中,可以远眺连绵起伏的山脉,仿佛能看到古人在此休憩赏景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继续深入,我发现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文昌祠。这里曾是明代宗朱棣下令建造的一座楼阁式建筑,用以祭祀孔子及其弟子。如今,这里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游客们了解儒家思想的好去处。墙壁上的对联和书法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随着夜幕降临,古城中的灯光逐渐亮起。夜晚的石塔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圆锥形顶部和多层次的设计更加引人注目。黄色的灯笼点缀其间,为这些建筑增添了温馨的气息。远处的绿色光束将历史遗迹与周围的黑暗环境分开,赋予其威严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后,我参观了雁门关景区。导游全景图清晰地展示了各个游览路径及周边环境特点,帮助我规划行程。这里的古建筑、城墙以及烽火台无不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站在城楼上俯瞰,繁华的城市景象尽收眼底,现代化的生活与古老的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次旅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美好的回忆,无论是宏伟的洪福寺砖塔,还是静谧的古典园林,亦或是庄重的历史遗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这片土地,感受它的独特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代县古城、历史文化名城景点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重修洪福奇砖塔碑记</p><p class="ql-block">代州峪口村洪福寺砖塔始建于金元,寺之殿宇毁于战事,现仅塔。200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福寺砖塔作为洪福寺仅存之建筑,昭示了佛寺久远之历史。明嘉靖工部持郎谢兰重修,券洞百楣嵌有「弥陀海会,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吉旦立」的石區,记载了重修的确切目期,该搭造型优美,极富观赏性,可谓代境的一颗靓丽的明珠。其砖石雕刻技艺高超,九窟浮雕精砂绝伦,旋转楼梯攀援及顶,佛龛联体弥足珍贵,对研究我国佛塔之演变及明代戰州的历史极具价值。清乾隆、光绪、民国屡有修葺,建国后为塔口乡人民政府办公所在。搭体保护完整,但年久失修,危情四伏。县文物局聘请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编制《山西省代县洪济毒淫屠塔修缮方案》,省编办下今工作队又鼎力争取维修经费,省文物局拨出六十万元维修专款,山西杨氏古建筑有限公司组织技术力量,采用砖雕传统工艺,精心修笔、并于搭周砌筑基石,以利保护。工始予二零一六年六月,告成于九月,今刊石记心</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俗称白塔,是隋代皇帝杨坚敕建的佛祖真身舍利塔,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原沩木结构,无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为砖塔。塔体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通高40米,周长60米,占地面积1876平方米。塔平面呈圆形,塔基砖石砌,干面长方形,长50米,宽30米,高1.5米。台基上设東腰基座,刻有仰覆莲瓣及缠枝花纹。塔身为圆形覆钵,塔刹分为刹座、相轮、伞盖和宝珠,刹座须弥式,座中心鑫立1铁质</p><p class="ql-block">刹杆,砌相轮十三层,上置圆形路盘,状为伞盖,极顶置宝珠,上下叠置。</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路居。</p> <p class="ql-block">文昌祠,位于悬城东门前。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原 明旗纛庙。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改建 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即梓潼帝君)张亚之。祠东西长58米,南北宽25米。祠内有正殿5间,东西有配殿各11间。南殿9间。正殿为砖木结构。面究5间,进深3间,前设抱厦,单檐歇山卷棚顶。交色筒板瓦镶心。四周以绿琉璃瓦剪边。殿前设月台、雕栏。除正殿外,其余建筑已改建。殿东有重修碑记两通。分别 雍正元年十二月十六日立和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實菊月谷旦。</p><p class="ql-block">重修碑记称:凡大小堂屋内外栋宇莫不焕然改观,金碧辉煌、聿彰紫垣之丽,丹青绚烂,弥传月殿之华璀灿奕奕熊熊匪物祥浮画栋祠宇著其光昌抑且瑞溢雕楹文章昭其炳蔚行见。</p><p class="ql-block">1984年,被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代州衙署,古城街署位于古 东大街路北,明洪式十年(1377)知州田立建,明清两代屡有增修。是华北地区校大且校沩完整的州署街门之一,其原制是:大门名式成门,面寬三间;后仅门三楹,大堂5楹,左设幕庭、右设壽室;大堂后退堂3楹,旁辟别院;退堂后正麻5楹,西设可轩。现仪门、大堂已飯,大门、</p><p class="ql-block">退堂、三堂及别院仍保存完整。街暑大门是按原式重建的,其通体覆青灰通板瓦,周围用绿色琉璃瓦剪边,外观雄伟;衙二堂面宽3问,前设廊檐,东西各有厢房3间;三堂面宽3问,前设廊格,东西各有厢房3间。大堂前原存两棵老桃,枝繁叶茂,遮天蔽日。</p><p class="ql-block">代州街署布局合理、风格古朴、营造技艺精湛,堪称北方明清建筑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边請核东侧,建于明成化十四</p><p class="ql-block">年(1478)前,明万历车间,清康熙、咸丰</p><p class="ql-block">华间均有维修。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县钟楼沩砖木结构。台基呈正方形长15米,高5米,磨砖砌成。台基上筑接,二层三格,十字歌山頂。下一层施重檢,高14米,面寬、进深均为五间(11米),四周设回廊。上一层楼頂覆以青灰簡板瓦,挑格吻善,四角置风鈴,搖曳有声,华丽威严。钟楼上恶铁钟一口,钟口直径1.66米,钟上鋳有</p><p class="ql-block">“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岁次成申八月</p><p class="ql-block">十三日造”铭文。</p><p class="ql-block">古钟雄洪纯亮,声大四方,</p><p class="ql-block">是古代传递信息,预警军情的有力工具。</p><p class="ql-block">钟接与鼓接相互映衬,形成代县独有的壮</p><p class="ql-block">丽承观。</p> <p class="ql-block">代县中学。</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简介,</p><p class="ql-block">边靖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标志性建筑,意为靖边安民,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俗称鼓楼,又名谯楼。位于代州古城十字街心,居整个古代州城的最高点,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明成化七年(1471)被焚,后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1965年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边靖楼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高悬巨匾两块,“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专家认定同为亚洲第一巨匾。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楼身壮丽,梁架精巧、斗拱规整,为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巨构。边靖楼一共三层,第一层为屯兵处,第二层为官办处,第三层为瞭望处,可北望雁门关,南俯滹沱河。</p><p class="ql-block">边靖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质鼓楼,也是万里长城沿线最高大的楼式建筑,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挂有“雁门第一楼”</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第一楼”“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简介</p><p class="ql-block">边靖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标志性建筑,意为靖边安民,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俗称鼓楼,又名谯楼。位于代州古城十字街心,居整个古代州城的最高点,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明成化七年(1471)被焚,后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有修葺,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1965年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边靖楼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高悬巨匾两块,“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专家认定同为亚洲第一巨匾。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楼身壮丽,梁架精巧、斗拱规整,为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巨构。边靖楼一共三层,第一层为屯兵处,第二层为官办处,第三层为瞭望处,可北望雁门关,南俯滹沱河。</p><p class="ql-block">边靖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质鼓楼,也是万里长城沿线最高大的楼式建筑,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挂有“雁门第一楼”</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第一楼”“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p> <p class="ql-block">边境楼南侧牌楼。</p> <p class="ql-block">民宅砖门</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春节积雪。</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浮雕。</p> <p class="ql-block">忠武堂,</p><p class="ql-block">忠武堂供奉北宋名将杨业(忠武力杨业谥号,也是古代武将之最高谥5),同时供奉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和八郎杨延顺。</p> <p class="ql-block">群英堂,群英堂供奉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薛仁贵、张公瑾、薛万彻,明徐达、陆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历代虽未专职镇守,但却征战雁门关内外的名将11位。</p> <p class="ql-block">武安堂,武安堂供奉战国“守关第一名将” 赵国大将李牧(武安为李牧因功所得封号)。同时供奉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6位名将。</p> <p class="ql-block">豹突泉,</p><p class="ql-block">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作为“长城”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雁门关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宁边楼</p> <p class="ql-block">箭楼</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敌楼为四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箭窗,并置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辟有券门、楼梯,可供士兵屯驻或存放武器。现在已成为让游客感受、体验古代边塞军事文化的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碑林位于过雁峰上的雁塔之不,呈七层阶梯状分布,有石碑200多通,碑文精选历代名人咏雁门关的诗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p> <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浮雕位于阜戈寨民俗村南,长</p><p class="ql-block">28.5米,高32米,展现了昭君出塞过雁门时“落雁”的场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