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踏雪寻梅

<p class="ql-block">年是一副用岁月勾勒的画卷,每一笔每一画都包含着温情与回忆,我在一年一年的光景里,慢慢读懂了家的深意与文化,这幅画卷中,有父母的期盼和忙碌,有兄弟姐妹的欢聚和欢笑,有亲朋好友的拜访和祝福,还有那些被岁月沉淀的习俗和仪式。</p> <p class="ql-block">无论你怎样看待年,年总是准时顽强站在一旁,等着晤见你。</p> <p class="ql-block">过年是要有仪式感的,大扫除自然是少不了的,然后就剩下了团聚和吃。亲朋们围拢一处灯红酒绿推杯换盏,好不热闹。年成了食物和酒精的阅兵式。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顿顿都吃好东西,大伙的口头禅是“天天都跟过年似的”。</p> <p class="ql-block">过年,在感觉中已经有些遥远,甚至没有太多的期盼,在繁忙的都市里,在形色匆匆的人群中,年味越来越淡。有时候马上过年了,才想起来准备年货。</p><p class="ql-block">过年,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虽然,那是些久远的回忆,但是一切又都是那样的鲜活。</p><p class="ql-block">早晨,一觉醒来,柔着惺忪的睡眼,推开屋门,举目望去一夜之间,外面已经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雪的到来,提示着人们,年已经不远了。是啊,又要过年了,甚至能看到被大雪压弯的树枝也在抖动着春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河南农村,一到腊月,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在村的合作社,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那些传统的年画。老灶爷,抱着鱼的胖娃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来是依然的漂亮,那厚厚的纸,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在幼年的心灵里已经把它当做年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北方的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它的特殊意义在于年又进了一步,爷爷奶奶就开始对我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杀猪。”那个年代伙食是很差的,通常是玉米饭,馒头,炒菜也是白菜萝卜之类的,肉是极少吃的,所以过年对于我们小孩来说那是个解馋的好机会。</p><p class="ql-block">除夕的前几天,家里就开始为过年忙碌。下粉条,磨豆腐,蒸馒头,下油锅,我则时刻关注着啥时候村里杀猪。一有动静就欢快的向家里跑,杀猪了,杀猪了,割肉去了,割肉去了。</p><p class="ql-block">对联儿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记忆中我们家甚至村里的对联都是爷爷写的,爷爷在村里的威望很高,是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有时候叔叔也会写,然后还画上门幅呢。梅兰竹菊,喜鹊登枝等。到了年三十,除了正儿八百的对联,大门的墙上要贴上“出门见喜”,粮仓上要贴上“五谷丰登,”上楼的梯子上要贴上“步步登高”,装满水的水缸上要贴上“讲究卫生”就连鸡窝猪圈也要贴上对联。那真叫一个热闹。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最最喜欢的还是穿上新衣服。除夕的晚上,就会把新衣服,新裤子拿出来。翻过来调过去的看,想着明天就要穿上了,那个高兴啊,那个年代一年到头穿新衣服的时候是很少的。一般都要到了过年才有新衣服穿。甚至依稀还记得母亲为了能让我们过年都穿上新鞋新袜。年三十儿还在煤油灯下给我们上鞋👟的情景。新衣服整整齐齐叠好,新鞋新袜摆在枕头边看着,后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梦中小脸上肯定是带着甜甜的笑意。</p> <p class="ql-block">除夕也叫年三十儿,家家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在那个年月恐怕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大伙脸上洋溢的笑容。那时候是没有电视看的,除夕也不熬年,大人们忙碌着,我们早早就睡觉了。一大早就被鞭炮声从睡梦中惊醒,便一骨碌的爬起来,认真的穿好新衣服,新鞋,新袜。跟着鞭炮🧨声跑,哪里有放炮放鞭的,就往哪里跑,为的是能多捡到到鞭头儿(未燃尽的鞭炮)放刺啦花。然后静静的等待着饭桌上香喷喷的饺子。这时吃的饺子都是肉馅儿的,还会在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的话,那就预示着一年将有好运气!好福气!那时候就在心里默默的祈祷,这一分硬币让我吃着,那该是多么高兴的事啊。</p> <p class="ql-block">吃完饺子🥟,小伙伴们就自觉的来到大操场,跳大绳,踢毽子,玩斗鸡🐔,那个高兴啊!大队还会请戏班来村里唱大戏,那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儿,我们拿着压岁钱,可以买糖人,花米团,还可以偷偷的溜到后台,趁人不注意,敲几下大鼓,那是胜利✌🏻骄傲的。</p> <p class="ql-block">时隔多年,一些往事都已淡忘,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却永远留在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