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情!

谷雨

<h3>《七七年女兵印象》作者刘明</h3><h3> 近日,微信群传来了一张女兵班的黑白照片,尽管照片有些泛黄,但非常清晰。她们穿着厚厚的棉服、头戴棉帽,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表情,青涩纯洁。有的略带有萌萌的、憨憨的微笑。</h3><h3> 这张照片好似一台时光机,把我带回了十六七。我的脑海立即启动了回放模式,四十年前情景又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h3><h3>那是一九七七年初,我应征入伍。在火车站告别了亲朋好友,踏上了开往东北的闷罐火车,途中的疲惫早已被我们的激情所淹没。其实我对东北的冰天雪地还是有心里准备的,我们配发的军装都是厚厚的棉服,剪绒帽和"大头鞋",这些都预示着我们将和极寒冷的气候为伴。但到达目的地后,列车门打开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寒气仍然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皑皑的白雪把周围的民房围住,只有屋顶看的清楚。极寒的气候已达到零下XX度,人们呼出的热气,会立刻凝结为雾气,很快眉毛与睫毛都已结成白白的冰霜。但这些困难对于我们这些毛头小子来讲都不在话下,更何况我们已是戍边的解放军战士。我们带着简单的行囊,踩着深深的积雪,来到温暖的营房,用过晩餐后进入了梦乡......。</h3><h3> 一声清脆的起床号,把我们从梦中惊醒,在新兵班长急促的催喊下,很快就来到训练场上。似乎是白雪把黑黑的天空照亮。向右看齐、报数、稍息、立正的震耳欲聋口令声,才将我真正从梦中惊醒。从此新兵连训练开始了。虽然新兵训练有些枯燥乏味,但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我也从一个普通青年,蜕变成了军人。</h3><h3> 我真的记不起哪一天,在训练场上出现了女兵的身影。她们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军人男子汉"的营区,为绿色军营带来了鲜艳的花朵,给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从此军营里发生了一段又一段有趣的故事,也使白雪覆盖的绿色军营里,增添了点点花色。星转斗移,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又恍如昨日、历历在目。</h3><h3> (一)训练:由于男女兵同在一块训练场地,对女兵的训练是一目了然的。她们的军事训练与男兵同步。我窥看到,她们的军装参差不齐,颜色不一、有的甚至穿着四个口袋的干部服。年龄不一,稍大点儿的在二十五六岁,小一点儿的可能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大约只有十三四岁。有时她们认真训练的神态显得呆呆的、㣭傻的,至今难以忘怀。时隔几十年后,我们才了解到:一九七六年末,就是改革开放前夕,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充许子女顶替家长参加工作,而部队领导的子女则无法顶替。为此部队特招领导子女应征入伍,解决子女就业问题。也就是老百姓讲的"后门兵"。由于时间紧任务急,特别是女兵军装,都是穿着父辈的军服或是借来的军装,就匆匆出现在了军营里。这就是那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吧!</h3><h3> 新兵班长们为了激励男兵刻苦训练,常常与女兵相比:"难道还不如女兵吗"?而女兵班长则大声说:"一定超过男兵"!</h3><h3> 从心里讲,男兵还是敬仰女兵的。耳闻目睹,我对她们也有所了解:他们全部都是来自军队或地方的干部家庭,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军二代"或"官二代",他们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背景,有极高的素质。她们有些淘气但不骄气,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都非常过硬。她们与男兵们同吃、同劳动、同训练,在零下二十度的气温下从不叫苦喊累,在有些科目训练中不分伯仲,并驾齐驱。经常受到首长的高度赞誉,男兵们在她们的激励下,也都得到了明显提高。</h3><h3> (二)扫雪:我们驻防是在吉林省一个鲜人为知的名叫"干沟"的山沟里,大雪纷飞是四季的主基调,前一场雪尚未清净,第二场已至,白天刚清理干净,夜间就会大雪封山,营区道路和训练场都被覆盖。每到此时,出早操的科目自动改为清雪。清晨的东北,寒风凛冽,刮到脸上的雪,就象刀子割肉一般,十分难受。而女兵们则和男兵一样,根据划分的责任区,苦干巧干,有时她们会比男兵起床更早,推雪板和铁锹在她们手中挥舞,毫不逊色于男兵,有时还会帮男兵班清雪。</h3><h3> (三)帮厨:部队一日三餐是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的,当就餐号吹响时,连队值班员就会集合所有干部战士,在饭堂前高唱一首那个年代的歌曲,统称饭前"一首歌"。此时,如果不能按时开饭,就要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受到处分。</h3><h3> 我曾任给养员,深知按时开饭的重要性,有时压力山大。每当时间紧迫或人手不足时,炊事班长就会请求女兵们帮厨。说实话:女兵与男兵同样承担着辛劳,享受着饭前的片刻休息。但听到帮厨的请求后,她们毫无怨言,立即到伙房忙前忙后。说来也怪,每当有女兵帮厨时,男炊事员都会干劲更足,炉灶里的火苗也旺了许多,饭菜投料也更加精准,每到此时,都会按时按质按量地开饭。饭后,女兵们还会把饭堂的桌椅摆放整齐,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 。我在服役的四年中,女兵帮厨从未间断过。</h3><h3> (四)卸煤:寒冷的东北,每年需要XX天供暖,在我印象中锅炉房的烟囱常年冒烟。除此之外,五个独立伙房每天都需要烧煤。而煤则是用火车运输,铁路部门则不定期将煤运输到距离部队不远的货场。大家清楚,火车厢不会在此久留的,须尽快卸载。 遇到此事,部队会吹响紧急集合号,无论干部战士,一律放下手里的工作,加入卸煤大军。女兵们与男兵一起,拿起铁锹冲在第一线,她们不怕脏不怕累,男兵咋干、女兵就咋干。各连队之间也进行比赛,如果一个连队最先卸完了,这个连队就会振臂高呼:我们是"第一"!就如同打了一场大胜仗。如果有女兵的连队,大部分都会取得第一名,俗语:"男女搭配 干活不累"在这也有所体现。而女兵的脸和手都是黑黑的,也经常引起男兵的哄堂大笑。</h3><h3> 我想:她们入伍前可能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也可能是品学兼优学生,但在军营里她们确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战士。挖菜窖、打猪草、采橡子籽(猪饲料)、修路、种地等苦活累活样样冲在前面。以上记叙女兵的事迹和趣闻,只是当兵时的点点滴滴,如果完整表述,将需要更大的篇幅。</h3><h3> 我退伍回乡几十年了,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仿佛就在眼前。仿佛看到她们英姿飒爽的军姿、仿佛听到清脆语调和爽朗的笑声。在我眼里,她们是永不凋谢的玫瑰、是绿色军营里永远绽放的花朵。</h3><h3> 寒来暑往,几度春秋。我们分别后大部分女兵都未曾谋面,有的已失去联系。</h3><h3> 二零一一年,微信的诞生,又使我与当年的女兵有了联系。我们每天彼此隔空问候,视频相见,相互倾诉分别后的生活状况,述说着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回忆着部队的美好时光!</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班长王琰</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副班长谢萍</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副班长赵江萍</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副班长马立兵</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李宁荣</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孙丽</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李慧</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李菲</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金爱平</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肖北艳</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庄杰</font></h3> <h3><font style="color:rgb(0,0,0);">苏淑敏</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