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习俗,是与春节这一节日相关的各种习俗活动的总和,包括祭祀、拜年、娱乐、饮食等多方面。中国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按时定期地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与情感,形成了春节习俗。春节习俗可以分为年前习俗和节期习俗。年前习俗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除夕,如祭灶官、扫房子、拐豆腐、割块肉、杀年鸡、蒸枣花、蒸馒头、贴门齐等;节期习俗则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的习俗,如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放鞭炮、开市、庙会、赏花灯、吃元宵等。 </p> <p class="ql-block">春节习俗萌芽于先秦时期,起源于人们对农业生产周期的掌握和对自然的敬畏,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傩祭、立桃梗等活动,反映了人们祈求平安、驱邪避灾的愿望。定型于汉魏时期,确定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活动,如贴门神、挂桃符、驱傩、放爆竹等,同时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春节习俗中,出现了祭祀祖先、依次拜贺等伦理活动。发展于唐宋时期,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如守岁、立门神、挂年画、贴春帖、拜年、元宵节等,同时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佛教、道教等文化元素也融入到春节习俗中,出现了元宵灯节、佛教燃灯等活动,春节习俗更加多元化。</p> <p class="ql-block">春节习俗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逐步完善成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对于中华民族的民众而言,春节习俗就是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春节习俗承担着传承着中华优秀美德的功能,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春节习俗是凝聚中华民族重要的纽带,连接着全世界中华儿女,迸发出最强劲的民族向心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