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

阿盛

<p class="ql-block">在烟台的南大街与胜利路交汇处的东南角,有一处占地9.86万平方米,城内占地7.96万平方米的古朴建筑群,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建筑群:它就是烟台的所城里。</p> <p class="ql-block">说起所城里的历史,就要与明朝的卫所制度紧密相连。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在全国边疆要地、海防前哨建设卫所。</p> <p class="ql-block">卫和所是军事机构,对外可以御敌,对内负责管理周边治安防内乱。</p> <p class="ql-block">在山东的胶东地区,朱元璋批准设“四卫二所”,其中“二所”之一便是所城里的前身奇山守御千户所。这座千户所选址在奇山脚下,背山面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p> <p class="ql-block">城所设四门,东谓保德门,西称宣化门,南为福禄门,北叫朝崇门。每座城门上都建有城楼,用于瞭望和指挥。</p> <p class="ql-block">城门之间均衡设“铺”,“铺”呈圆弧状突出城墙外,可以三面御敌,形成四楼十六铺防御格局。</p> <p class="ql-block">城内设有十字大街直通四门,是烟台最早成形的大街。街道布局为方格网状,街道俱以石铺,城墙内还有环形马道,整体布局严谨而有序。</p> <p class="ql-block">奇山所的建设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宣德六年,密云千户武略将军张升袭父职调任奇山守御千户所任千户。</p> <p class="ql-block">张升的到任拉开了奇山守御千户所建设的序幕。他主持修筑城堡,历经十年乃成。</p> <p class="ql-block">城墙高大坚固,城墙及城门底部均用青石砌筑,上部用大青砖砌筑,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在奇山所的建设过程中,张升不仅注重军事防御,还关心军民生活。他鼓励官兵屯田自给自足,既保障了军饷自给、兵力充足,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同时,他还积极推动文化教育,提倡尊师重教之风。这些举措使得奇山所在军事上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在文化上则成为一片繁荣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所以,张姓在奇山所也是第一大家族,后面紧排着刘、傅、王、曲、于、安等家族。</p> <p class="ql-block">这些家族的由来是明朝年间,山东沿海地区,屡遭倭寇侵扰。日本的倭寇,像海盗一样,拉帮结伙,对山东沿海的渔民,抢掳烧杀。</p> <p class="ql-block">朝廷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调动军队,增强山东沿海布防。其中从云贵地区参加平叛的部队中,调遣一部兵力前往烟台,并驻扎在奇山所。城墙高大坚固,城墙及城门底部均用青石砌筑,上部用大青砖砌筑,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部队的军官基本是就地安家立业,成为世袭职业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相传,就形成了家族式的军旅生涯。城寨内即所里,也就出现了这几个大姓氏族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奇山所城建立后,由于长时间没有发生重大倭寇侵扰事件,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就下令废除了军事化的奇山所,改称奇山社。</p> <p class="ql-block">此后,奇山所的军事功能逐渐消退,转而成了一个从事渔农工商的居民生活区。没想到这一转变,也促成了所城里日后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也见证了烟台从军事要塞到繁华都市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是烟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这座城市的根与魂。这才有了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的历史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