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泉州石狮黄金海岸东畔宫屿岛,有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寺庙一一洛伽寺,被誉为海天佛国。</p> <p class="ql-block">这座神奇的庙宇四面环海,涨潮时整个寺庙被海水环绕,仿佛漂浮在海面上,退潮时只有一面与陆地相连,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寺庙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严。洛伽寺始建于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相传,当年一位名叫慧思禅师的高僧在乘舟入海时遭遇暴风雨,被吹至石狮镇的海岸,发现了一座山神庙遗址,决定在此建寺,洛伽寺由此诞生。经过宋元等朝代的扩建和修复,洛伽寺逐渐成为泉州乃至东南亚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的牌坊气势恢宏,中门正面上书“海天佛国”,背面上书“入解脱门”。牌坊连着金桥、寺院和海岸,据说涨潮时,只有经由金桥方能入寺。</p> <p class="ql-block">利用海浪间歇拍照留影,下一秒大海将会掀起一排浪涛拍岸而来,留下 一圈圈白色的泡沫,场面太震撼了。</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山门两个侧门写着“风调”及“雨顺”,背后是“国泰”与“民安”。这里也是很多人喜欢打卡的网红机位,山门后匾额为“回头是岸”,充满了禅味。</p> <p class="ql-block">山门侧门很出片。</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看海发呆,任由微风拂过脸庞,思绪逐渐飘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海上生庙,庙里看海,神话里的海天佛国,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不可思议的是,无论再大的风浪与潮水,都始终没能淹没寺庙的台阶,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和神圣。</p> <p class="ql-block">站在黄金海岸的沙滩礁石上,会看到一座10米高的南海观音雕像,她背海而立,抵挡风浪,渡化世人,与洛迦寺隔海相望。相传很久以前,泉州石狮黄金海岸宫屿岛附近的海域,曾是一片波涛汹涌,暗礁密布的危险之域,仿佛被恶魔诅咒一般,渔民们常常在此遭遇暴风雨的袭击,船只失事,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一日海面上突然风起云涌,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海浪如愤怒的巨兽般翻滚奔腾,一艘艘渔船在风暴中苦苦挣扎,随时都有覆没的危险,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一位身着白衣的女子悄然出现在海边。她望着在风浪中绝望挣扎的渔民,心中涌起无尽的怜悯,这位女子正是观音菩萨化身,她深知这片海域的凶险,决定施展神力,拯救这些苦难的生命。只见她轻轻挥动手中的杨柳枝,口中念念有词,刹那间原本狂暴的风浪渐渐平息,海面恢复了平静,天空逐渐放晴,阳光重新洒在海面上。人们惊讶的发现,危险竟然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纷纷跪在沙滩上,朝着白衣女子离去的方向磕头感谢,口中不停的念叨着“菩萨显灵了”。从此渔民们出海捕鱼都会平安归来,不再遭受海难的威胁。为了感恩观音菩萨的慈悲护佑,人们决定在那块见证了奇迹的礁石上修建一座寺庙。经过数年的努力,一座宏伟壮观的寺庙拔地而起,这便是被人们称为“海上佛国”的洛伽寺。</p> <p class="ql-block">这里真正诠释了苦海无涯,回头是岸。</p> <p class="ql-block">海上寺庙,四面是海,遗世而独立,给人一种海市蜃楼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拥抱大海。</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是观音菩萨道场,圆通宝殿内的观世音菩萨像高达六米,头戴天冠,慈眉善目,端庄矜持。</p> <p class="ql-block">佛门净地,红墙留影。</p> <p class="ql-block">背景中庙宇廊柱有着非常浓厚的闽南气息,在阳光下更是有着一派佛光普照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寺内十二生肖石像,与本命马合影。</p> <p class="ql-block">海风轻抚古寺檐,洛伽梵音入心声。</p> <p class="ql-block">出洛伽寺中门,蓦然抬头“入解脱门”。这是离开寺院时的象征,寓意解离束缚,获得自在。</p> <p class="ql-block">出洛伽寺去梧林传统村落,晋江梧林传统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上个世纪20年代起,海外华侨回乡“起大厝”蔚然成风,至今村里拥有清末以来的闽南传统民居古大厝、中西合璧民居以及哥特式、古罗马式洋楼136幢,被誉为“华侨博物馆”,一栋栋老屋,见证了梧林人“下南洋”的艰辛岁月,饱含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承载了浓浓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村子中心有一幢风格一半闽南一半罗马装饰精美的大厝,却连油漆都没刷,这栋楼叫朝东楼。主人是爱国华侨蔡咸斜,字朝东。朝东楼修建之时,抗战爆发,蔡咸斜将朝东楼装修资金全部捐给国家,并鼓励族众子弟积极参战。</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旅菲律宾华侨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栋西式洋楼。由西班牙设计师设计,外部采用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内部则是沿袭闽南大厝的传统空间构造。它的钢筋、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都是从菲律宾运来。</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被誉为梧林传统村落标志性建筑的朝东楼,仿佛来到了意大利,古罗马式的拜占庭式圆屋顶,克林斯式水泥柱子和石雕窗花,门楼上的石雕,有仰天长啸的双狮,翱翔的雄鹰和盛放的蔓草,显得气派十足。</p> <p class="ql-block">如今朝东楼依旧保持着90年前的“毛坯”状态,虽无金碧辉煌的内饰,但却有着永耀人心的护国风范,洋楼里面现在是侨史馆,向人们讲述着侨乡的历史,在我们眼里它是最美的。</p> <p class="ql-block">在梧林村的建筑里,随处可见“燕尾归 脊”屋檐,屋脊两端如飞起的燕子尾巴,既有避雷针的功能,也象征着侨民如燕子一般,无论飞多远都要归巢。它引发海外侨胞思乡之情,认祖归宗,血脉相连。</p> <p class="ql-block">草地上这座5米多高的砖塔,那是每年中秋节“烧塔仔”用的。烧塔仔是闽南中秋习俗,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相传来源于闽南人民为反抗元朝暴虐统治的故事。元朝那时三户人家只能合用一把菜刀,还要合养一名元兵欺凌百姓。百姓忍受不了,在中秋节以分送月饼为由,互相传递消息,相约以烧塔仔为号,同时起事,将三家养一元那个元兵除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同时传承下闽南烧塔仔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个习俗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丰收喜悦和吉祥兴旺的民俗活动。在节日里,砖塔被火焰包围,场面壮观,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燃烧声,还会撒上米糠、海盐、松香等,象征着红红火火,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修养楼俗称“枪楼”,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是三层碉楼,四面的墙壁上有几个外小内大的枪口,用来防御外敌。枪楼位于村落的平缓地带,视野开阔,是绝佳的“瞭望楼”。</p> <p class="ql-block">榕树下,古厝旁,静听风声低语话。</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古戏台是唱南音和演高甲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这家店的冰淇淋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小浯塘酱园,小姐姐拿起酱缸盖子当斗笠,拍出了娘惹美照。</p> <p class="ql-block">在梧林,一楼一故事,这里的每块砖,每片瓦,每垛墙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盛满了闽南华侨的乡愁,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着和豁达的性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