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年初二,走进本溪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此文2月10日被《印象本溪》编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年初二,年味正浓,马路上积雪未消,寒气逼人。这天下午,我和女儿一家三口冒着严寒,踏着积雪,走进了本溪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多年前,我曾经在新馆落成后去过一次。这次是陪着从大连回家过年的女儿一家三口一起去,打心眼里高兴和欣慰。高兴的是能陪生在本溪长在大连,已是高二的外孙子第一次去本溪博物馆。欣慰的是,去参观本溪博物馆,是女儿的提议,我领会女儿意在给外孙子一份家乡情感的注入和历史文化的滋养,让这个蛇年春节,除了美食和亲情外多增添一份情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本溪博物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外观为井联双鼎造型的博物馆,古朴而典雅。我们驻足欣赏拍照后,顺着系有红绸的护栏通道走向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博物馆外观双鼎造型</p> <p class="ql-block">图为:与女儿外孙在本溪博物馆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博物馆标志</p> <p class="ql-block">图为:走向博物馆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推开厚重的大门,浓厚的节日气氛扑面而来,“巳巳如意博物馆里过大年”、“新年好”、“猜灯谜”等妆扮一新的一楼大厅,喜庆而热烈,充满浓浓的年味。走进一楼展厅,“围炉煮茶”的四周围拢了一帮孩子和大人,他们饶有兴致地聆听着讲解员津津有味地讲着如何识茶、品茶等茶道文化。据了解这是辽宁省和本溪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之一。系列活动包括华彩珐琅器专题展、新春拓印、财神派礼物、好运投壶、掷币祈福、漆扇制作、剪纸制作、糖葫芦制作、口金包制作、幸运手链制作、元宵制作等等,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正是这些别具特色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参加,让游客在文化滋养中感受到传统和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过一个别样的春节,活动到正月十五结束。原想人们都在家过年,来博物馆的人不会太多,可出乎意料的是进进出出的人真不少,每天从9点开馆到下晚4点半闭馆参观的人是络绎不绝。由于我们下午来的时间比较晚,制作糖葫芦等感兴趣的项目已经结束,我们没有赶上。</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年味浓浓的本溪博物馆一楼大厅</p> <p class="ql-block">图为:博物馆一楼大厅留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游客围在“围炉煮茶”周围听讲解员介绍</p> <p class="ql-block">图为: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图片展示①</p> <p class="ql-block">图为: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图片展示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一楼“围炉煮茶”展厅出来走进一楼另一个展厅,这里是“华彩珐琅器专题展”,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精选的50多件精美珐琅器,旨在用珐琅器的多姿多彩妆点新年气氛,在展现珐琅器技艺之美的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是第一次参观珐琅器展览的,从中知道了这些珐琅器时间跨越自元代至当代,它源于异域,长在中国,闪耀着东西方文明交汇与融合的光辉。知道了珐琅器是金属、珐琅与火三者结合的艺术,犹如风凰涅槃,在烈火中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重生。昔日,珐琅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如今,它已走向民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中感受到珐琅工艺一路走来,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是伟大的中国工匠聪明智慧的结晶。纵然时光会逝去,但珐琅器闪烁的时代光辉永不磨灭。</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珐琅器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参观了珐琅彩艺之后我们又在工作人员热情的导引下步入二楼,二楼才是本溪博物馆的精华所在。二楼也有两个展厅,雄劲有力的“山魂水魄”四个大字把我们引入了无声的世界,这里展出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它们用无声的语言静静地诉说着本溪发展的历史、人类的起源和时代变迁,我们跟着古人的足迹,漫步历史长河,经过庙后山、五女山、平顶山、铁刹山,穿越时空,一路走来,从远古粗犷的石器到精美的瓷器,从镇馆之宝到将军墓,从一个展室到另一个展室,我们边走边看边寻问,在穿越中领略了本溪辉煌灿烂的历史,也从中领悟到人类最初的文明起源,源自于人类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未来世界的探知。我发现外孙子时而目不转睛地专注一件实物,时而向工作人员探询,时而用手机拍照,观看的非常认真。</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由此上楼通向二楼展厅</p> <p class="ql-block">图为:由“山魂水魄”进入二楼展厅</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为二楼部分展品一览</p> <p class="ql-block">图为:外孙子认真地观看拍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脚步的深入和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逐步了解到本溪博物馆建馆于1980年9月,于2009年搬迁于大峪现址,占地面积为1.59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4000平方米。馆内现有藏品数量5000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276件/套。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国级三级博物馆标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流览中我们惊喜地目睹了本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柄战国青铜短剑。这柄短剑1978年秋出土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富家楼乡刘家哨村民关庆信菜窖的石棺墓中。1993年经国家文物鉴定组专家鉴定,这柄青铜短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剑通长45厘米,虽然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但仍锋芒依旧。这柄短剑不仅因其完整性和精美度脱颖而出,还展示了辽东先民卓越的铸剑技艺,并因其附带剑鞘而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发现。剑身前部平直,后部弧曲,中间有柱状脊和中心棱线,剑柄呈“T”形,饰以细密的三角纹和斜线纹,内嵌铁矿石磨制的加重器,剑镖扁筒状,饰有几何纹和席纹。剑钩似蛇头,因为今年是蛇年,就更寓意不凡,引人好奇,我们和外孙子在青铜宝剑前观看拍照驻足了好久。这柄短剑不仅是战场上的利器,也被认为是高级军事首领权力的象征。此外重圈六鸟纹双纽铜镜也被誉为镇馆之宝,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二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本溪博物馆镇馆之宝一一青铜短剑</p> <p class="ql-block">图为:在镇馆之宝青铜短剑前认真观看</p> <p class="ql-block">图为:本溪博物馆镇馆之宝一一重圈六鸟纹双纽铜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两个小时的流览,闭馆前我们走出了博物馆,时间虽短,却在蛇年伊始,完成了一次了解本溪过去由来的文化之旅,虽然初浅,但对外孙子而言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新春佳节,也是潜移默化家乡史的陶冶。虽然没有交流,但从不善表达的外孙子眼神里感到了一种愉悦和满足。相信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熏陶必将在外孙子心里留下丝丝缕缕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