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青春留在了火热军营》(人生纪实)连载一

清风亮剑

<p class="ql-block">岁月催人老,青春故事多。每个老者都曾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书写了自己的青春故事。而我和我的战友们,则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基建工程兵那火热的军营,把自己的青春故事书写在了共和国的水电建设事业中。</p><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不满20岁的我从川东农村参军入伍,在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接受3个月的新兵训练后入列老部队,来到驻扎于汶川县映秀湾镇东界垴、主要承担砂石骨料及混凝土生产的基建工程兵61支队4团(时称大队),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基建工程兵战士,开始了与江河为伴、南征北战的16年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映秀湾听涛贯耳,葛洲坝洒汗挥江。长城脚下餐风雪,红水河边枕雾霜。那是一段艰苦而又快乐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映秀湾听涛贯耳</p><p class="ql-block">映秀湾水电站工程是基建工程兵61支队于1966年8月组建成立后所承建的第一个水电工程项目,座落在岷江上游四川汶川县境内的映秀湾镇。电站采用低闸径流隧洞引水式发电,装机容量13.5万千瓦,是国家解决成都地区电力紧张、造福川西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的中型重点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那批“春季兵”到来时,电站施工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了。整个部队分布在从支队机关驻地黄家村上行至东界垴几十里的岷江左岸,沿途所见皆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我和另外8名新兵被分进了团后勤仓库监护班,开始与班里老兵一道担负起为仓库站岗执勤、搬运装卸的职责任务。仓库就座落在湍急的岷江边上,这也让我们在这深山峡谷中更多地欣赏了听涛贯耳的美妙与浪漫。(图一:作者刚进老部队时在岷江边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刚进监护班没几天,我就被团里临时抽调到由八九个人组成的下农村宣传队,前往上游方向好几里远的一个生产大队,开展中央有关文化大革命以及农村工作文件的宣传,并与当地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里江流更急,两岸山势陡峭,鲜见大块的平坦之地,庄稼大多只能种在六七十度的陡坡地上,几个自然村都在岷江左岸因地制宜而建。</p><p class="ql-block">我们背着背包、提着洗漱等日常用品沿着通往汶川县城方向的土石公路步行来到这里,并按两人一户分散住进几户农家。我是宣传队里唯一的新兵,被安排和那位领队住在一位军嫂家里。军嫂的丈夫当兵常年在外,家里就她自己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p><p class="ql-block">这里是羌族聚集区,经济条件并不好,民居多为简陋的木结构或土坯房。军嫂家的木屋就建在江岸边上,一楼一底好几间,是当地居住条件较好的人家。对于我们的到来,淳朴善良的村民们给予了十分热情、周到的安排和照顾。我们的房东把我们安排住在他们家楼上房间,军嫂和两位老人每天为我们提供开、热水和一日三餐。</p><p class="ql-block">不过,老乡们的生活相当清苦,玉米、豆苕类是他们的主要食粮。我们与军嫂一家同桌共餐个把月,几乎每天吃的都是玉米馍或玉米面干饭,外加大豆汤。那玉米面干饭吃起来满口钻很难咽。当然他们有时也会做顿大米粥给我们吃,可谁知道那是军嫂丈夫好不容易从外地捎回来,连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一点细粮。这让我们既感动又深感不安。</p><p class="ql-block">在宿住军嫂家的那些日子,让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了一回枕江听涛的浪漫与美妙。那奔腾不息、波涛滚滚的岷江急流发出的哗哗声日夜相伴,不绝于耳。夜寝在床,恰似枕江而眠,涛声仿佛从床底下发出,像一首没有休止的催眠曲把我送入梦乡。</p><p class="ql-block">那时,农村还是实行社员集体上下工的“大呼隆”时代。为不影响农事,我们的宣传活动都安排在晚上进行。就是由大队干部将全体社员组织集中在大队部,再由我们宣传队按照上级要求,向大家传达宣讲中央有关文件、人民日报社论文章等,其基本精神就是“安定团结”“抓革命促生产”。也许是我还有那么一点朗读能力吧,领队便常常把给大家读文件材料的工作交给了我,当然我也是乐于效劳了。其间,宣传队的文艺骨干还为老乡们表演节目、教唱革命歌曲,以密切军民关系、活跃这里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白天与老乡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宣传队实行的“三同”之一。当时那里的玉米正抽须结实,我们参加最多的劳动就是给玉米锄草。说是锄草,实则拔草也。这是因为坡地很陡,让人几乎无法站立,只能在地里爬行着用手拔草。下坡时,我们差不多就是坐在地上一步步往下挪动。才从农村来,又回农村去。跟老乡们一起劳动,在劳动中同他们闲谈交流,让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总有那么一种亲近感。</p><p class="ql-block">因江对岸也有庄稼地,所以参加劳动就得过江,也就不能不提及这里的过江溜索。这里没有桥,索道加滑轮就是老乡们过江劳动或办事唯一的交通工具。因此,我们便有了坐过江溜索的经历和体验。当然我们坐溜索是在老乡的帮助下进行的,就是老乡将我们与他们的人一对一地捆绑在一起吊于索道上的滑轮下,再由老乡操作滑向对岸。毋庸讳言,坐这样的溜索过江,尽管有老乡护着,但我还是难免紧张,甚至不敢低头下看那哗哗作响的滚滚江流。</p><p class="ql-block">多亏了老乡们的淳朴善良与热情帮助,月余的驻村宣传工作很快就顺利结束了,我们也告别乡亲返回了部队。</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从宣传队回到仓库监护班,我这才书归正传干起了监护工作。</p><p class="ql-block">后勤仓库是部队物资的供应保障基地。干监护,站岗执勤确保仓库安全,是我们的首要职责和任务。这是一项看似轻松实则不然的辛苦差事,原因在于班里就十多个人,除站岗执勤外还承担着仓库物资的搬运、装卸、整理等大量其他任务,站岗执勤便常常出现人手少、时间长的情况,白天每班需要站两三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夜间每班也需要站上一两个小时。那时我们全班挤在一间平房里,睡在两排通铺上,站岗执勤也就按照一人一班岗,依睡铺顺序排岗,昼夜循环轮班。</p><p class="ql-block">白天站岗,面对人员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复杂情况,特别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有丝毫懈怠,这就要求执勤人员勤观察、勤巡逻、勤查问。所以,一班岗下来,累是自然的,更主要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和负担。</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白天站岗执勤的苦累相对小一点,那么夜间站岗执勤就是对人精神意志的一种磨练和考验了。 每当从睡梦中被叫起来准备接岗的时候,那种似醒非醒、睡意难消的难受劲儿实在难以言状。特别是在那寒气袭人的冬天,晚上睡觉本就一时半会儿睡不暖和,可当睡暖和了遇上接岗,又得从被窝里爬起来穿戴整齐上岗执勤。下岗后再重新上床入睡,又得好一阵子才能睡暖和了。开始 一段时间,我们新兵常常是被交岗的战友叫了两三次才真正醒过来的,有时还因此耽误了按时接岗。好在那时我们的睡铺是按新老兵交错安排的,多亏了老兵们的包涵和照顾。</p><p class="ql-block">不过,夜间站岗也有让人惬意的时候。一个人在那深山峡谷的宁静夜晚,静静地坚守在执勤岗位上,尽情地享受那朦胧的夜色美景、那悦耳的江涛奏鸣、那难得的静思遐想。</p><p class="ql-block">干监护,还有一项经常性工作,就是承担仓库物资器材、机电设备进出库、装卸车以及场地整理的搬运转移。</p><p class="ql-block">装卸搬运是件体力活儿。 为保证基层施工单位的物资供应,装装卸卸、搬搬运运的事几乎每天都有。从上级仓库领运回器材物资来,得负责卸车并搬送进相关库房;基层单位从仓库领出器材物资需要帮助时,又得帮助搬货装车。一般来说,五金交电、工器具以及杂项类的东西搬运装卸相对轻松一点。比较难搬的是那些电石、机油桶、汽车轮胎、盘条、钢材等,一般都在上百至上千斤,那就得两个人抬或更多人一起上了。 还有的建材设备如电机、钢板、电缆线、输送皮带等, 重达上千斤,搬动起来既困难又很危险,特别需要小心侍候。那时条件艰苦,后勤仓库没有什么装卸起重设备,几乎都是靠我们人工完成的。</p><p class="ql-block">班上有几个大力士,他们在搬运装卸工作中将自己的力量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重型物件的搬运装卸常常离不开他们。 我虽不能与他们相比,但还是尽力而为,很卖力气 的。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时候用那样原始的装卸搬运手段,从事那么多的装卸搬运作业,竟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人身安全事故(当然受点小伤是难免的),真是应该谢天谢地了。</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在监护班干了半年左右,大约于年底抑或次年初,我和班里另一名新战友被团首长任命做了仓库保管员,干起了物资收发保管工作。</p><p class="ql-block">那时后勤仓库分为机电设备、五金交电、工器具、油料、劳保等几大库房,我被安排在五金交电库,跟一位工人师傅共同承担五金交电库物资的保管收发工作。其实叫五金交电库颇有点以偏概全,并不准确,因为除五金交电外还包括钢材、化工、橡胶、杂项等,是保管门类最杂、品种最多,且进出库量大频高的一个库。这大概也是唯有我们这个库房才配了两名保管员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离开监护班干保管,不再站岗执勤,也少了许多搬运装卸的体力劳动,但责任更重、要求更高了。那时保管员的职责范围相当大,除保管收发外还承担了本应由股里干部负责的对基层领料的审核、开单等事项,物资发放的所有程序和手续基本上都在我们这里完成,对个别拿不准的事项也顶多请示一下那位穿便装的驻库技术员就行了。我自知责任重大,始终不敢懈怠,总是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p><p class="ql-block">那时仓库隶属于后勤处器材股(后分为物资、机电设备两股),股长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太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军人,既关心爱护下属又很讲原则规矩,对保管员的要求十分严格。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那是我做保管员几个月后,机关一位宣传干事直接找我领几个照明灯泡(按规定应通过机关管理股领取),我实在抹不开情面就发给他了。老股长知道后,便把我叫去进行了一次谈话,严肃批评我不讲原则发“人情料”。</p><p class="ql-block">保管业务,最要紧的是对自己所管物品的名称、规格、性能、用途、库存数量,以及存放地点、货位等等,要熟悉掌握、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发放准确、提货快速、供应及时。 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多看、 多问、多想、多记、多练。记得初上岗时,人家找我领料,我不是把东西发错就是满货架转还半天找不着。多亏有师傅在身边,每当遇上什么难题,我都会主动向他求教,他也总是那样很有耐心地给我以点拨。</p><p class="ql-block">1970 年下半年,部队接到移师葛洲坝的命令,这是我入伍后经历的第一次大转移。办理物资转运的打包装箱等准备,是保管员在部队转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开拔前的一两个月,我们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物资转运准备工作上了。</p><p class="ql-block">物资转运其实是一场硬仗,各个环节都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要做。对于我们保管员而言,就是要在规定的很短时间内把库存的物资器材,尽快完成清点造册、打包装箱、 封箱加固、标注编号,以确保按时装车起运。</p><p class="ql-block">为了按时完成物资转运准备工作,我和师傅只能加班加点,有时真是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那段时间,我们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将那些转运物资一件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集、打包,再装进一个个大木箱子,然后封箱加固、标注编号……就这样没完没了地干着,仿佛谁在考验我们体力与耐力的极限。</p><p class="ql-block">当转运物资打包装箱完毕,启程奔赴下一个战场的日子也就到来了。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清风亮剑,四川大竹人氏,1969年4月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61支队4团服役16年,历任战士、保管员、见习助理员、参谋、副股长、股长等职。1985年1月退伍转业到湖北宜昌市税务局从事税务工作,先后任职副所(科)长、所长、城区分局长、市税务学会秘书长等,曾担任《宜昌税务报》主编、《宜昌税务志》总纂。2009年9月退休,偶有文字见诸网络平台或平面媒体,出版著作《平凡的奋斗》《清风漫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