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新春记游

朝阳

<p class="ql-block">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大年初二,我开车带着妈妈逛凤阳去了。</p> <p class="ql-block">  高德地图导航凤阳鼓楼停车场,快到时显示车位已满,推荐到旁边一家,开过去却是一家公办医院的免费停车场,节日里向社会开放了,我立刻对凤阳的印象好起来。</p> <p class="ql-block">  向鼓楼广场走去,老城的路不宽,两边都是沿街的商铺,路边摆了不少摊子,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主打一个热闹。逛街的人不少,街上的小汽车车牌显示有不少外地的,因为过年,都汇聚到凤阳了。</p> <p class="ql-block">  来到鼓楼广场,许多人在此休闲,有唱戏的、跳广场舞的、直播的。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意,节日的喜庆氛围充满了整个广场。鼓楼作为见证历史变迁的丰碑,承载着凤阳府的记忆与文化。它于洪武八年始建。崇祯八年农民军攻占凤阳,楼宇被焚毁。崇祯十二年复建楼宇。乾隆二十年以鼓楼为中心修建凤阳府城墙。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占凤阳,楼宇被焚毁。1989年鼓楼台基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复建楼宇,历时三年,1998年完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中都鼓楼通高47.19m,台基南北长72m,东西宽34.25m,高15.8m,终明一代,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鼓楼楼宇采用″九五开间″规制,使用如此高的规制建设在中国鼓楼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台基上楼宇初建之时,″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p> <p class="ql-block">  凤阳明中都鼓楼台基门券正上方有砖砌万字符形纹饰,外包莲花边;左右两券门各有一个三联方胜。万字符型纹饰上有一块白玉石门额,阴刻着″万世根本"四个大字,明中都鼓楼的设计者取佛道两教吉祥物,对″万事根本″予以镇压、装饰、陪衬,在客观上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文化符号。这在宋元以后的都城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意义。台基正中间开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中上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p> <p class="ql-block">  ″万世根本”是朱元璋功成名就的浓缩写照,也是留给后人最经典的告诫与猜想。朱元璋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在建立大明王朝后,对多灾多难的家乡情有独钟,念念不忘。朱元璋对家乡的感恩还表现在他制订的政策上,他首先将凤阳作为帝府升格,确立在淮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管辖九州十八县长达七年。其次为扶植桑梓之地,朱元璋号令天下扶贫。当时的凤阳帝府人口不多,土地贫瘠,朱元璋就从江浙富庶地区迁居十多万人来移民充实,实现贫富中和,共同富裕,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再次才是重点,朱元璋规定“田有租税,丁有徭役”,为了让老家人与众不同,从洪武元年开始,就下令一次性免除了凤阳十年的赋税徭役;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又永久免除了家乡的赋税徭役。在朱元璋特殊政策倾斜下,凤阳获得了独有的极大优待,这其中既有朱元璋以家乡作为永固之根的回报,也有标榜自己的大明是家乡人民靠山与根基的厚爱。朱元璋可能用心良苦地认为,治家就是治国,把家治理好了,治国平天下自然就不在话下。他以治家“立法”与浓缩的 “万世根本”醒目相映,告诫子子孙孙,无时不刻要遵循祖训,要守正家法,维系好根基,大明王朝朱家的基业才能得到永固。如果你们听话,就万事不可离开这个根本! </p><p class="ql-block"> ″万世根本”,用当今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天下大明人服务。表明布衣出身,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忘本,也表达了朱元璋不忘初心、执政为民的治国志念。″万世根本”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朴素的“民本”思想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明中都鼓楼,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楼。当初,明中都罢建半年后,雄伟的鼓楼建成。是后来北京鼓楼规模的1.5倍,南京鼓楼的2.5倍,巍峨雄壮。明中都设钟鼓二楼,一西一东,遥遥相对。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延展开来,中轴线两侧的美景尽收眼底。钟楼报时,鼓楼敲鼓。600多年前,每到整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能听到响彻天际的声音。而今,曾被湮没600多年的“报时中心”,已化身为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仿佛唯有暮鼓晨钟的悠长在耳畔回荡。</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来到了凤阳中都城隍庙景区,景区总建筑面积5027.1㎡,展示区域包含中都城隍庙、明代廉政文化展览馆、明代城隍文化展览馆、四星殿、财神殿、月老殿、关帝殿等11个单体建筑,建筑采用明初官式风格,空间设计尊重建筑原貌。内容设计遵循古典建筑韵味,展览以明代城隍文化和明代廉政文化为主,民间风俗文化为辅。通过图文说明,实物陈列,影视互动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凤阳地域文化、廉政文化,中都城隍庙与云霁街上的钟楼、鼓楼、帝王庙、功臣庙形成呼应,成为凤阳休闲旅游文化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  城隍其实是古代神话中指的是守护城池的神灵,后为道教所信奉,从唐代的时候开始拜城隍爷就已经开始流行了。迎城隍祭厉坛的做法盛行于明清两朝,中都城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p> <p class="ql-block">  关羽关二爷在中国人信仰中地位极高,民间敬仰他,把他供奉在家或店铺视他为保护神、财神;儒家敬仰他,把他奉为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甚至武庙多过文庙;佛家敬仰他,把他拉入佛门,奉为伽蓝菩萨;道家敬仰他,把他封为天尊;历代帝王敬仰他,封他为侯,为公,为帝,敬他为神、为圣。关帝殿承载着关羽忠诚勇猛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唐朝元和二年,书生韦固路过宋城借宿在南店的客栈,夜晚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婚姻簿,老人为韦固牵红绳,指明婚姻对象,后来果然应验。韦固与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结为连理。宋城县令闻知此事。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后来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大家也因此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红绳就成了美好姻缘的象征。月老殿里有许多美好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这些财神又分为文财神,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比干和赵公明,殿内头戴朝冠,白脸长须,左手如意,右手元宝的便是文财神比干。</p> <p class="ql-block">  财神殿旁有一口财富井。洪武年间营造中都城隍庙的工地内有一口枯草掩映的古井,传说这口井拥有神奇的力量,投下铜币就会拥有大量财富。因此特意修建井亭,将其纳入城隍庙建筑体系之中。后来有一位叫冯林的商人因生意失败意志消沉,意饮自尽,他偶然听闻财富井传说之后便到井边一试,却无功而返,他注意到财富井旁边的石碑上有八个大字″心中有财,方可拥财″。冯林琢磨这句话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得到财富井的恩赐,必须先要拥有一颗渴望财富的心。为了得到财富,他便在凤阳从建筑苦力干起,勤勤恳恳,省吃俭用,把剩下的钱都存入一个罐子里,他坚信只要心中有财就一定能拥有财富,日复一日,他不断努力,罐子里钱也逐渐增多,冯林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便来到财富井旁,向井水许下了愿望,和众人一样依然无果。此时冯林身上突然掉下两个铜板,它们沿着井沿上发出′叮'的碰撞声后落到井内,突然奇迹发生,冯林罐子里的铜钱源源不断往外铺开,这些铜钱足够他作为经商成本,冯林感激不尽,认为是财富井的恩赐让他度过了难关。从此冯林在凤阳过上了富足生活,他成为财富井的守护者,他明白真正的财富不是靠别人给予,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只要心中有信念,无论多么困难,都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收获真正的财富与幸福。这就是财富井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与财神殿正对的是四星殿。四星其实就是福禄寿喜四星。福星最初发源于先民对木星的星辰自然崇拜,它是保佑丰收的赐福星官。民以食为天,丰收当然是福,因此岁星后来被赋予了福星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禄星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其手持如意元宝等吉祥物品。北斗七星正前方这六颗星统称文昌宫,第六星为专管司禄的禄星,职司文运官禄。</p><p class="ql-block"> 寿星相传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仙神就是南极仙翁。</p><p class="ql-block"> 喜神乃吉神,人们总是希望趋吉避凶,追求喜乐,所以常供奉喜神,祈求喜结良缘,开业大吉,乔迁之喜等喜庆之事,喜神也是副城隍神。</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里游人不多,是闹中取静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来到历代帝王庙。明中都历代帝王庙非宗教场所,其内供奉祭祀的对象亦非神佛,而是明初祭祀三皇五帝、夏、商、周、汉、隋、唐、宋、元开国皇帝及历代功臣名将的场所。主殿共祭祀了17位历代帝王,分为五间,以画像与神位的形式进行祭祀展示。其中中一间供奉伏羲、神农、黄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皇"。东第一间供奉少昊、颛顼、高辛、唐尧与虞舜,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帝″‘。西第一间供奉的是夏禹、商汤、周武王三位帝王,东第二间供奉的是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三位帝王,西第二间则是供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与元世祖忽必烈三位帝王,共17位帝王。</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期,朱元璋将祭祀制度不断完善,把历代帝王、开国功臣、城隍神及圣人孔子列入国家祭祀之列,并在明中都城的规划布局中体现了这一新的制度。明中都除了以皇城中轴线表达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一神圣主题外,又在大明门南开辟了一条用于国家祭祀的副轴线——云霁街,在这条长达3km的东西向大道上布置了6座建筑,自西向东分别为钟楼、历代帝王庙、开国功臣庙、中都城隍庙、中都国子学和鼓楼,明中都的这一规划布局理念,可以说是中国都城建造史上的一项重大创新。</p> <p class="ql-block">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今的历代帝王庙中,腊梅绽放,与红墙黛瓦相映成趣。暗香浮动中,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往昔的钟离古国,后来的一代帝王之故乡,凤阳府过往的盛世繁华和历史沧桑,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分外灿烂,往事并不如烟。我期盼今日的凤阳城汲取向史而新的奋进力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