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陶瓷

劲草先生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春节如期而至,在张华杰的相约下,大家于正月初二又到陶瓷老屋,重见德江陶瓷的现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  陶瓷老屋,就是原德江县陶瓷厂,坐落在乌江边的共和乡的网红村内(焕河村)。</p><p class="ql-block"> 曾在民国时期,德江陶瓷就名扬乌江两岸,主要生产坛、罐、碗类。解放后的1951年,老丈人张荣忠从重庆江津辗转来德,也参与了瓦厂生产陶瓷行业。1954年4月 ,县政府责成县供销社主任王守林到共和调研,他利用共和瓦厂技术和黏质土资源,向县政府请示,迅速成立德江县陶瓷厂,老丈人顺利地进入了26人的德江县陶瓷厂的职工队伍,因有文化,任陶瓷厂第一任会计。</p><p class="ql-block"> 当时,县黏质土只能生产一些坛、罐、碗、钵之类的陶瓷产品,技术虽然纯熟,每年有二十万件提供县供销部门,保证了德江人民都能用上县陶瓷厂的陶瓷产品,红火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厂的归属从县供销社到县轻工业局,再到经贸局,却从未生产出精制产品,陶瓷厂不能维持生计,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陶瓷厂完全是空壳,以张、李、陈姓为首的陶瓷厂工人队伍解散,归属的上级部门无人过问,唯一留下的只是几间老屋。还好,几间老屋由二老(老丈人、老丈母)看守,自己生产一些土陶制品供应市场。再后来,瓦厂黏质土有限,老丈人又去共和另开辟厂房,生产两三年,因年纪太高而歇业。</p> <p class="ql-block">  老丈人还是孝悌表率。早年,不仅让叔子来德享受供养,还为其送终。年老了,又把亲弟接来德江,和他共守陶瓷老屋。这种天然生成的血亲之情,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孝悌,是中国的传统,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孝悌做得好,证明他的个人品质、道德修养、为人处事也是让人无限赞誉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有孝悌精神和行为,安邦治国平天下有何难,何愁天下不太平。</p><p class="ql-block"> 老丈人膝下有三男五女,个个都是国家的有用之才,在他83岁千古时,由张华杰主丧,我写了幅哀悼挽联,以追认老丈人的一生功劳和儿女们的思念悲痛之情:</p><p class="ql-block"> 舍渝入黔,陶业维艰六十载,寿过八旬归乐土;</p><p class="ql-block"> 哭爹呼娘,儿女悲泪万千行,时逢腊月洒冰天。</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掀起旅游热,共和的焕河成了国家的网红村,德江县又拾起陶瓷技术,让焕河村又多了个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老伴的最小兄弟(张华刚),听从焕河村的招唤,又回到陶瓷厂,继承老丈人的衣钵,重操旧业,平整去老厂路面,恢复老厂官窑(老厂烧窑),重建简易厂房,学习和掌握现代冶陶技术,又让老厂焕发生机。</p><p class="ql-block"> 张华刚曾找到我,为陶瓷厂重新开业,让我为陶瓷老屋写三副对联,我欣然答应写了三幅给他,让他请书法家书写,张贴于老屋屋柱上——</p><p class="ql-block"> 对联一</p><p class="ql-block"> 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 继承父业千秋旺,</p><p class="ql-block"> 重振山河万户春。</p><p class="ql-block"> 对联二</p><p class="ql-block"> 艺高胆大</p><p class="ql-block"> 往事越千年,烧火炉红,祖业惊艳陶瓷路;</p><p class="ql-block"> 痴情承绝艺,出窑器美,品质尽迷中外心。</p><p class="ql-block"> 对联三</p><p class="ql-block"> 焕河献宝,国粹增光,瓷韵千年留后重;</p><p class="ql-block"> 神釉开颜,仙胎复体,古窑三味煅辉煌。</p> <p class="ql-block">  如今,张华刚的陶艺玩得炉火纯青。我曾在他的朋友圈的视频中,看他玩陶艺,因含有一定的科技元素,以黏质土为媒介,技高一筹,通过巧手和想象力,创造出美仑美奂的陶制品,让陶业老一辈的灵魂得到了延伸,再次张显了陶瓷产品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  陶瓷,可追溯的历史很长,有人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应运而生。我在“贵州博物馆”和北京“国家博物馆”所看到的商代青瓷器、证明中国瓷器业很古的时候就优先于世界。东汉时,瓷器制品烧制十分成熟,唐代陶艺技术更有提高,到了宋元时,窑口林立,瓷器制品繁多,明清时期,瓷器制品,形态和种类层出不穷,色彩纷呈,开创了中国陶瓷历史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1988年8月,我与县区领导们到秀山青溪一家陶瓷厂参观,人家生产出来的陶瓷产品远销云、贵、川、湘、鄂,回德后,我把人家生产的陶瓷工艺技术说给县经委及陶瓷厂的有关人士听,他们说德江的高岭土不具特色,生产不出人家的品牌。我们不是在自吹德江高岭土如何如何的好吗?怎么生产不出像秀山一样的陶瓷产品呢?是高岭土问题还是人才问题?是技术问题还是不敢技术创新问题?他们无法解答。</p> <p class="ql-block">  据县志介绍,德江的高岭土分布很广,从民国时期到现在为止,却生产不出像秀山青溪陶瓷厂一样的陶瓷产品,更不说闻名世界的景德镇的陶瓷了(景德镇陶瓷有二千多年历史,官窑有一千多年历史,生产原材料就是高岭土)。一个企业的兴旺关键是人才,人才不足,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更无创新能力,品种太少,没有竞争力,何以赢得市场?</p> <p class="ql-block">  这下好了,华刚承担起振兴德江陶瓷业的重任,虽然起步艰难,但市场前景看好,只要县乡两级政府重视,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在科技、创新、品牌、质量上下功夫,一定会超越自我,生产出群众最满意和市场最需要的的陶瓷产品。</p> <p class="ql-block">  春节走老屋,老屋话陶瓷,陶瓷闻酒香。因陶瓷与生活密不可分,美食美器,花盆雅事,给人恩惠,伴随每个人走过漫长岁月,可见一斑。诗曰(新韵):</p><p class="ql-block">陶瓷老院赏陶瓷,</p><p class="ql-block">三五品牌美如诗。</p><p class="ql-block">承继工艺文章雅,</p><p class="ql-block">超前越辈器皿奇。</p><p class="ql-block">天南地北赢世界,</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传珠玑。</p><p class="ql-block">人间瑰宝经妙手,</p><p class="ql-block">焕河从此换新机。</p> <p class="ql-block">又诗曰(通韵):</p><p class="ql-block">张家一派聚全新,</p><p class="ql-block">女婿外孙至亲真。</p><p class="ql-block">陶瓷老屋辞老岁,</p><p class="ql-block">焕河新窑接新春。</p><p class="ql-block">娱乐开朗腰包鼓,</p><p class="ql-block">遛弯赏陶颜面欣。</p><p class="ql-block">满桌佳肴酒飘香,</p><p class="ql-block">推杯换盏万年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