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

冯小山

<p class="ql-block">晨光 图片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城乡两地生活的强烈反差,经常让我的思绪回到偏僻的山村。这几天,我想起了乡村的一幕情景:早起。</p><p class="ql-block"> 我家房子后面坎上有一户人家,过去是“富农”身份,男主人小名叫龙。龙有早起的习惯,只要是天晴的日子,龙天一亮就起床,首先是把院子清扫一遍,清扫农村的院子,主要扫掉落叶和那些放养家禽的粪便,让院坝变得顺眼些。早起意味着勤劳,勤劳就会有回报,在这一方,龙家在改革开放后率先过上好日子,可见天道酬勤。当龙已经开始一天劳动的时候,我有时还在梦乡,经常被龙扫地的声音惊醒。乡村人重视言传身教,很容易寻到榜样,我也在年少的岁月,像龙一样,努力早起,用竹扫把(用天然竹枝做成的扫帚)将院子清扫一遍,这样的劳动不令人厌烦,也不困乏,似乎还总是满心欢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乡村生活 山寨风 摄</p> <p class="ql-block">菜园 黄成梅 摄</p> <p class="ql-block">  不仅是龙和邯郸学步的我早起,大部分乡村男女都有早起的习惯。早起和一天十二时辰的作息节律有关,几千年来,古人将十二时辰和家庭生活、农作甚至养生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程序化的生活方式,“早起”已经融入风俗习惯。当然,“早起”得到普遍推崇,和前人的教诲有关。《弟子规》有言:“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陶渊明诗曰:“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到勉励,岁月不待人”;《朱子家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增广贤文》有句“一日之计在于寅”;李鸿章的《家书》说:“清晨之气最佳,终夜紧闭卧室之内,浊气充塞,一吸清气,精神为之一爽,百病皆除”;曾国藩认为:“晏起,为败家之凶德”、“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曾国藩说到做到,天蒙蒙亮就起床,几十年如一日,或许曾国藩算得上大清朝特别勤勉的“干部”,再说,整个清朝近三百年间,皇上“寅正”开工,几乎比“全国人民”都起得早。传统的养生之道赞成早起,“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就是养生格言。现代研究成果也有支持早起的例子,美国《情绪》杂志曾刊载一项心理学研究成果,该成果认为早起能振奋精神、舒缓情绪、提高效率,还能加快代谢、增强免疫力、保持好气色,归结为“早起人”幸福感更强。</p><p class="ql-block"> “早起”,实乃乡村评价体系的一部分(类似于今天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某个子项),早起的人会得到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当然对那些酣睡懒惰的人,人们也会指指点点,我记得有一户人家,全家基本上要睡到中午才起床,因此长时间成为四邻的谈资。“早起”不仅使很多农家脱贫甚或变得殷实,它也有着激发乡村社会正能量的功效,是乡村社会的优良系统。</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种说法: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恐怕真正践行这句话的人不多,普遍推崇的倒是“睡到自然醒”、“享受生活”之类,早起是不得已为之,早起者往往抱怨“真他妈烦”。当然,生活的条件改变了,没有谁会要求“早起”,也没要求谁“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何况,有多少人家有可供洒扫的“庭”呢?</p><p class="ql-block"> 虽然早起的习惯已渐行渐远,但这种朝气蓬勃的乡村精神曾经锤炼过很多人,我想,只要忆起乡下那些早起的日子,会顿感清澈,且每每归于平静,说不定还若有所感悟。至少对于我,早起的经历至今受用,就在一些清早,我早起写下片段文字,也是通过这些文字的媒介,努力找回些许生命中曾经拥有的初心和激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