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微小说</p><p class="ql-block"> 化蝶</p><p class="ql-block">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p><p class="ql-block"> 滨海新区福利院每月有一个开放日,院民家属和爱心团体都可以在这一天来福利院看望住在这里的院民们。</p><p class="ql-block"> 我是华庭报社实习记者又是公益志愿者。上午十点我和志愿者十人来到福利院做一天义工。</p><p class="ql-block"> 走进福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空旷绿地。柔软的草坪如同绿色的绒毯,点缀着五彩斑斓的花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芬芳。绿树成荫,为人们遮挡炎炎烈日,给院民们提供了一片清凉的休憩之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走在林荫小路,一阵美妙的音乐声不绝入耳。音乐声是从那里来的——远远的,在绿茵处的一个长椅上,坐着一位七十多岁阿姨,手里捧着一个如字典大小的音箱。她身后有一个护工正在为她搭衣。走近可以看到,老人头发花白,面色红润,头在慢摇着,眯着眼睛,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p><p class="ql-block"> 音乐是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化蝶》,那悠扬的旋律仿佛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耳边轻轻诉说着他们的爱情故事。然而这位身着休闲服,干净利落的老人似乎是有她自己的不平凡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护工给我们讲述了这位老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老人叫陈玫,是市图书馆退休干部,当姑娘的她能歌善舞,浪漫多情,在村子里是文艺宣传队的队长。</p><p class="ql-block"> 她自由恋爱,认识了同村的一位优秀的青年王贺州,小伙子多才多艺,歌声和舞姿在村里首屈一指,是村委会的宣传干事。他们俩经常同台齐舞《梁山伯与祝英台》。</p><p class="ql-block"> 他们恋爱不到半年,王贺州参军入伍,王家父母搬迁城里,而后再也没有消息。</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她才得知王贺州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陈玫受到打击,从此放弃歌舞,在村委会做了会计。高考恢复后,她考入省城大学,学习图书管理专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毕业,工作,终身未嫁。原来开朗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很少有朋友。退休后第二年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她侄女把她送到福利院。进院时就是这个音响陪伴着她——她侄女说:在姑姑的脑海里一直都是和初恋同台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好的映像。每天,最让她高兴的事儿就是拿着音响,陶醉在梁祝的音乐声中。</p><p class="ql-block"> 陈阿姨的爱情是独一无二的情感,只属于他们两个人。不是梁祝的音乐有魔力,而是他们的那段爱情故事永远驻扎在了陈阿姨的心里。“化蝶”的旋律就像是一条流淌在岁月里的河流,带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缓缓而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曲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爱情的脆弱与坚韧,我看到了,陈阿姨和王贺州烈士在阴阳界交汇处坚守着忠贞不渝的生死恋情。</p><p class="ql-block"> 陈阿姨每天沉醉在这个一尘不染美好境界里,这个境界如歌如诗,如梦如幻,如水如烟。从陈阿姨的眼睛里,我看到陈阿姨的那一段楼台相会,那一段翩翩化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