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北朝摩崖刻经书体独特、体势宽博、气势恢弘,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处于篆隶楷行草诸体中由隶入楷的转化时期,即被称为“魏碑”一路,自清乾嘉之际(1796年前后)为“西泠八家”之一、时任山东运河同知的著名金石学家黄易发现后,沉睡了千年之久、历经风雨剥蚀的四山摩崖才逐渐引起书学界的重视。力倡碑学的康有为云:“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峰为圆笔之极轨,四山摩崖(铁山、冈山、葛山、尖山)通楷隶、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称四山摩崖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p><p>安道一(504—585),广大乡人(今山东东平人)北齐时高僧、大书法家。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认为“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故在避难迁移中把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安道壹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杨守敬《平碑记》说:“擘窠大字,此为极则”。</p><p>安道壹是与王羲之同一时代,因其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中外影响颇大。铁山摩崖刻经《石颂》称安道一书法“精跨羲诞,妙越英繇”(意指书法比王羲之、韦诞高洁,比张芝、钟繇更圆妙)。康有为、郭沫若对安道壹评价极高,日本书道协会更是建议中国书协应立安氏为“书仙”,以与王羲之“书圣”并驾齐驱。</p><p>平阴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安道一题名3处。平阴北齐刻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洪范池镇南大洪山半腰处的二洪顶刻经。其它几处是天池山、云翠山、黑山。在平阴刻经发现以前,在河北省的响堂山、中皇山,河南省的鳖盖山以及山东的泰山、徂徕山、邹城玉山、汶上水牛山等处均发现北朝刻经,但只有邹县的冈山、铁山刻经有安道一的署名,但刻经稍晚于二洪顶纪年。二洪顶刻经分南北两处,达600余平方米,1500字。其中“大空王佛”四字竟高达11.3米,宽3米。“佛”字高4.25米,宽3米多。专家认定:从甲骨文至北齐,此“佛”为汉大字之最。</p><p>因史料无载,经貌不全,对于安道壹其人籍贯的认识,有人推测他为邹城人、泰安人,复旦大学张伟然等多数专家推论他在东平一带,但诸家研究多是依据题记而推论。石刻中与安道一籍贯有关的重要题记有两则,一是东平洪顶山独立成篇的安道一铭记,言他为“广大乡□□里人也”;另一处是邹城铁山刻经中,铁山摩崖刻经南北纵 66.2米,东西横 16.4米,总面积 1037平方米,博大恢宏。经文下方有题名,排列经主及佛经书写者姓名,在第六行有“东岭僧安道一署经”之句。推论他为东平或平阴人,是根据安道一铭记在洪顶山出现,但“广大乡□□里”之地以无从查考,且有的专家认为广大乡之说亦有泛化之意,或游化僧人用语。另外由于“东岭”之名缺乏确切的地望没有引起专家的重视,因为史籍中多有南岭、西岭等某山方位之称。</p><p>但是,现在在安道一最初刻经活动的地方发现“东岭”之称的古代碑刻证明了“东岭”是一个确切地名,并非虚指。在山东省东平县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对六工山玉皇庙进行文物普查,在重修玉皇庙的两方碑刻中,发现了“六工山东岭”地名,明确说明六工山东面的山峰古称“东岭”,对于考证北朝书法名僧安道一籍贯“东平说”增加了新的证据。</p><p>《铁山刻经》亦称《小铁山摩崖刻经》、《铁山摩崖刻经》、《匡结刻经》。位于城区北铁山之阳一倾斜约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刻石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4米,面积1085.68 平方米。刻石正上方有阴线刻巨龙、云气、佛光图案。佛光下镌字,右侧刻佛教《大集经》左侧刻《颂文》,经文下部刻《题名》。</p><p>《大集经》部分:南北长33.55米,东西宽12米。经文共17行,940字。由于年深日久,风化剥蚀,现能辨认795字。经文内容为佛教《大集经穿菩提品》(属《大方等大集经·海慧菩萨品》),排列整齐, 行距匀称,界格清晰,一般每字在40至60厘米间,最大者78厘米,最小者30厘米。字体以隶为主,然篆楷意味亦浓,又夹行草。用笔以圆为主,个别笔画辅以方笔。被誉为“通隶楷、备方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p><p>《颂文》部分:上篆刻“石颂”2个大字,各近1米见方。今“石”字仍较完整,“颂”字仅有“公”旁可辨,“页”已残缺不清。颂文2行,614字,已残毁177字,存437字。每字径22厘米左右。有对铁山摩崖的位置、地理环境的记述;有对铁山刻经经主西汉丞相匡/kuāng/衡的后代匡结在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请大沙门僧安道壹写《大集经·穿菩提品》的记述;有对经文周围刻画的祥瑞图象的记述:“六龙上绕,口茔五彩之云,双龟下蟠,甲负三阶之路”;还有对刻经书法艺术的高度赞扬之语:“青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意指其可与“书圣”王羲之、韦诞、张伯英、钟繇媲/pì/美。以颂文中“寻师宝翰”、“敢辑遗训”之词句分析,颂文的作者当系安道壹的弟子。</p><p>《题名》部分:在经文下部,原应10行68字,现存6行44字,其余4行24字于1960年因采石毁掉。《邹县续志·金石志》及清代拓片,题名为|任城郡|功曹南平阳县|功曹大都维那|赵郡李巨敖|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洽县令|东岭僧安道壹署经|齐搜扬好人平越将军周|任城邵主薄大都维那|闽长嵩|以其中“东岭僧安道壹署经”一句,当系安道壹为刻经的题名。《山左金石志》、《山东通志》载,《题名》附近还有“安上”、“鄣/zhāng/难”、“佛善”、“实性善男子菩萨”4种刻字,今无存,又因无拓片考证,难以考究其原委。</p><p>安道一(壹):北齐时高僧、大书法家。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认为“缣/jiān/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故在迁移中把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安道一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杨守敬《平碑记》说:“擘窠/bò kē/大字,此为极则”。因其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中外影响颇大。{擘窠:写字、篆刻时,为求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叫“擘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