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51年,中央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来到闽西上杭县的才溪乡,慰问团的一位首长询问才溪乡有多少人当了干部时,一位老同志自豪地回答:“有9个军长,18个师长。”从此,“九军十八师”的美誉传遍全国。这些将领中,有的是长征中的尖兵,有的是抗日战场上的英雄,还有的在抗美援朝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的事迹成了中国革命历程的缩影,有史诗般的人文价值。</p> <p class="ql-block">“九军十八师”中的刘忠将军,是才溪乡第一个带领17名赤卫队员集体加入红军的共产党员。他在长征中负责全军行进路线的侦察工作,为中央主力红军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立下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王集成将军,长征途中智取遵义城,为红军开辟了胜利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王直将军,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上甘岭战役,成为电影《英雄儿女》中“王主任”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才溪乡“九军十八师”的红色佳话在中国革命史上能够熠熠生辉,绝非偶然。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才溪乡就成为了中央苏区的第一模范区。这座由毛泽东亲笔题名的光荣亭,见证了才溪乡的这一殊荣。</p> <p class="ql-block">才溪乡不仅是中央苏区的“第一模范区”,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农民运动和基层政权建设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为此,1930年至1933年间,毛泽东三次来到才溪,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促膝长谈,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总结了才溪乡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扩红支前、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但在苏维埃时代成为政权建设的样板,也为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和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具有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才溪乡调查</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才溪调查时的住地和撰写《才溪乡调查》的办公桌</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毛泽东在才溪》剧照</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红军公田,今天仍然种植绿油油的庄稼。树立在田间的毛泽东语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精神永远不能丢。</p> <p class="ql-block">才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才溪乡苏维埃政府精干的职能机构</p> <p class="ql-block">才溪乡,这个仅有1.6万人的小山乡,竟有3762人参加红军,占当时全乡青壮年男子的80%。其中,1192人壮烈牺牲。这些才溪儿女,用生命诠释了“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展现了才溪人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敢创第一”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才溪乡的“九军十八师”现象,是才溪乡根据地建设的直接成果,也是才溪人民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无私奉献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才溪乡的“九军十八师”,是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传奇。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刘忠、王直、王胜、王奇才、王香雄、王集成、邱子明、邱国光、张力雄、雷钦等10位开国将军。才溪10位开国将军,占福建省83位开国将军总数的12%。</p> <p class="ql-block">才溪乡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除了诞生10位军(军区)级干部外,还有20位省(部)、地(师)级干部。这实际上已超过了“九军十八师”的数字,才溪乡是名符其实的将军之乡。</p> <p class="ql-block">才溪乡,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热土,孕育了“九军十八师”的辉煌,却也承载着一千多烈士生命的沉重代价。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一曲悲壮激昂的英雄赞歌。九军十八师”是才溪乡的荣耀,更是无数烈士用生命铸就的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