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我们一行四人只做一件事:瑞丽一日游。<br> 瑞丽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也是西南边陲与缅甸交界的一个重要口岸城市。因此,说起瑞丽就得先说说中缅关系。 <h5><font color="#167efb">瑞丽之夜</font></h5> 在中国14个邻国中,缅甸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点。<br> 其一是血脉相通。瑞丽的傣族、景颇族、傈僳族、佤族、德昂族等多个民族,不但分布在中国,也分布在缅甸。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在边境两侧往来频繁,在经济、文化、婚姻等方面联系紧密。据缅甸的《琉璃宫史》记载:伽拉之龙有一女,叫米松蒂,来南岛玩耍,遇上了太阳神之子,结为夫妻,生下三只蛋。 <h5><font color="#167efb">米松蒂来南岛玩耍遇上太阳神之子结为夫妻,生下三只蛋</font></h5> 一只蛋被众神护送到中国生出一女,成为皇后;一只蛋在当地破碎变成了红宝石;还有一只蛋顺着伊洛瓦底江漂走,被麦开敦一对骠族老夫妇捞起收养,生出一个男孩,他就是阿梨摩陀那蒲甘国的国君骠绍蒂(我国古代称缅甸为“骠国”)。 <h5><font color="#167efb">其中一只蛋被众神护送到中国生出一女成为皇后</font></h5> 骠绍蒂是太阳神的王子,而他的妹妹成了中国皇帝的皇后,于是中国与缅甸就有了血缘关系,称之为 “乌底勃瓦”,就是“同母蛋生”。后来缅人一直称与中国有“胞波” 情谊,意思是说中缅两国人民是一母同胞。 <h5><font color="#167efb">中缅人民“乌底勃瓦”</font></h5> 其二是共同信仰。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缅边境的傣族、布朗族等民族中广泛传播,寺庙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缅甸的僧侣会到中国的寺庙交流学习,中国的信徒也会前往缅甸的佛塔朝拜。 <h5><font color="#167efb">中缅佛学互鉴</font></h5> 其三就是中缅边境特定的历史背景。一是缅北有一部分人原来就是中国人。例如果敢地区的果敢族,其祖先是明朝末年因战乱等原因迁徙到缅北的汉族。他们在果敢地区繁衍生息,保留了大量的汉族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讲汉语、用汉字,直到现在很多果敢人仍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还有大勐稳华人的先辈是一名段氏土司,跟随缅甸国王征讨泰国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勐稳的世袭土司。他们喜欢穿汉服,自办华文教育,世代保持汉族的习俗。 <h5><font color="#167efb">果敢族至今仍称自己是中国人</font></h5> 其他华人还有缅北腊戍等地近 50 万华人,他们的来源较为复杂。早期有来自中国云南的少数民族如傣族、景颇族等,近代则有国共内战后败退到缅甸边境的国民党部队士兵,以及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逃到缅北的知识分子和商人等,他们的后代也在缅北地区生活。二是抗战时期中国十万远征军驻扎在缅北,不少缅北民众给远征军提供了帮助。有的提供军粮和蔬菜,有的提供军事情报,有的协同救治伤员,有的地方武装还与我军协同作战。所有这些都使缅甸与中国形成了特定的关系。特别是1956 年 12 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巴瑞在此共同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之后,双方关系更是亲上加亲。 <h5><font color="#167efb">缅北腊戍等地近 50 万华人,来源较为复杂</font></h5> 时至今日,缅北与中国依然分割不清,正是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队友的一位同学,响应瑞丽市委、市政府号召,纠集了几个投资商,在中缅边界开发了一个叫做“一寨两国”的景区。这个景区位于瑞丽市姐相乡银井村中缅边境南段 71 号界桩侧,是国家 4A 级景区。该景区所在的银井村在 1960 年中缅勘界时,被 71 号界碑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 “银井”,缅方一侧称为 “芒秀”,形成了 “一个寨子、两个国家” 的独特景观。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景区</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对面就是“芒秀”村</font></h5> 寨中的国界线原来以竹篱、村道、土埂、水沟为界,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的现象屡见不鲜。最近,由于国界问题进一步升格,这才统一拉上了铁丝网。站在网边,我们看到缅方一些妇女挎着一些香烟糖果之类的东西,隔着网眼向这边的游人招揽生意。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景区内,右边铁栅栏就是现在的国界线</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有缅北妇女隔着栅栏兜售生意</font></h5> 在这些缅人身上发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她们脸上涂抹着一种什么东西。经了解,这种东西叫作 “特纳卡”“檀那卡” 或 “檀娜卡”,它是一种由黄香楝树的树干或树枝研磨后与水混合制成的天然化妆品。据考证,缅甸人涂抹特纳卡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 2400 多年前,11 世纪前后,黄香楝木就已经在缅甸皇家普遍使用,后来从王室传入民间。 <h5><font color="#167efb">缅甸妇女脸上擦着“特纳卡”</font></h5> 在缅甸文化中,特纳卡有 “清洁” 的意思,可以去除尘世的污垢,象征着精神的纯洁。缅甸是佛教国家,人们在前往寺院拜佛时,会特意涂抹特纳卡,其清凉和苦香味能让人心情平和愉悦。此外,它还被赋予美好浪漫的意味,比如恋爱中男孩子会对女伴说 “如果接受我的爱,明天请涂上特纳卡”。 <h5><font color="#167efb">缅甸王室成员涂上“特纳卡”</font></h5> “一寨两国”景区,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景区内建有各种缅甸风格的建筑,如缅式柚木民居、佛临三界、临水布道、护经使者、放生池、微缩仰光金塔、蒲甘塔林等,充满了异域风情,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东南亚国家。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佛临三界</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佛临三界</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佛临三界</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国两寨”之护经使者 </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国两寨”之护经使者 </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国两寨”之护经使者 </font></h5> 景区的开发者充分利用了“两国”这个元素,开发了许多带有两国元素的打卡点。如:一寨两国水井,两侧过滤井水的石臼分别刻有 “中国”“缅甸” 字样,水井牌匾上书有陈毅 1957 年访缅时题写的诗《赠缅甸友人》 <h5><font color="#167efb">陈毅《赠缅甸友人》诗</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一井饮两国</font></h5> 还有“一桥跨两国”, 用 7777 块翡翠玉石建成一座桥,桥的价值 777 万元,7 是缅甸最尊贵的数字,这座桥也堪称世上最豪华、最富有的 “玉石桥”。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一桥跨两国</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一茶喝两国</font></h5> 还有“一秋荡两国秋千”,秋千坐落于国境线旁,对面就是缅甸的芒秀村,游客坐上去轻轻一荡,便可瞬间 “出国”,也是景区热门打卡点之一。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一迁荡两国</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临水布道</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临水布道</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临水布道</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倒映佛塔</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一寨两国”之东南亚风格的佛塔建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中缅同在地球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中缅同在地球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美人织美锦</font></h5> 景区还特地设计了一些反映民族风情的表演,如傣族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节日庆典,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浓郁的傣族风情。此外,由于中缅两国边民长期往来,缅甸的一些文化和习俗也在这里有所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h5><font color="#167efb">傣族泼水节</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傣族开门节</font></h5> 游了一程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景点都有人气。例如距“一寨两国”不远的“瑞丽古城”,我们去看了一下,根本就没有人。所以,投资做生意,不光要有钱,最重要的是还得有头脑。 <h5><font color="#167efb">相隔不远的瑞丽古城,毫无人气</font></h5> 关于国界,我们也有好奇心,所以到了瑞丽,一放下行李就连夜驰往姐告中缅国门。姐告国门,位于瑞丽市区东南 4 公里处,瑞丽江的东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对缅贸易口岸。“姐告” 系傣语 “旧城” 之意,相传明代思南王将麓川都城由姐兰迁到此地,故而得名。姐告是瑞丽市的一个边境贸易经济区,直接与缅甸木姐镇相连。 <h5><font color="#167efb">瑞丽姐告国门</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姐告国门夜景</font></h5> 既然称为边贸区,想必有很大的市场,于是我们四周考察了一番,发现这里有边贸市场、中缅街(集市)、姐告天涯地角等可览之处。 <h5><font color="#167efb">中缅边境珠宝市场</font></h5> 这里的正规称呼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优惠政策叠加的“贸易特区”,是云南省进出口贸易额最高、货物吞吐量最大、进出境人员最多的边境口岸。国门右前方有很大的实体市场,里面各种珠宝琳琅满目,摊位广袤无边。 <h5><font color="#167efb">非常热闹的中缅街</font></h5> 国门左侧稍里,有中缅街,这里人气很旺,东西很多,日用百货、家用电器、中西药材、民族工艺,无所不有。 <h5><font color="#167efb">啥玩意儿都有</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啥玩意儿都有</font></h5> 姐告天涯地角,位于国门左侧墙根,请记得,是地角而不是海角。这里是 320 国道的终点,背靠瑞丽江,对面是缅甸的木姐市。从地图上看,这里像是一个小小的角的尖端处,是中国边境的特殊地理位置标识,正因如此,才被赋予了 “天涯地角” 的称谓。 <h5><font color="#167efb">姐告国门就在320国道终点</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天涯地角”确实在角上</font></h5> 瑞丽国门,最初建于 1978 年,只是一间茅草屋。第二代国门建于 90 年代初。2006 年,仿效元末麓川思南王宫建筑风格的第三代国门建成。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建筑理念与边境地区的特色元素,造型端庄大方。在建筑外观上有醒目的国徽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瑞丽口岸” 的字样,颜色搭配庄重大气,彰显了国门的庄重和国家主权的象征意义。国门分为三座宏伟建筑,依边境而建,中间为主国门,右边为货物通道,左边为人员通道。 <h5><font color="#167efb">元末麓川思南王宫</font></h5> 根据我们观察,其实姐告国门不只一个,这个具有思南王宫风格的只是主门,只通过一些比较正规的人物,过往的车辆和农村乡民另有通道。缅方边民过境,目的很多,有的是做生意,有的是上学,有的是打工。总的来看,他们对中国十分尊敬,与欧罗巴人不同,那些白皮高傲得很。而这些缅人,过来以后,集聚在不显眼的地方,有些还蹲在地上,手持通行证,样子很是谦卑。国家和家庭一样,有钱人家和穷人就是不一样。 <h5><font color="#167efb">货车出入的国门</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乡民行走的国门</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从缅甸过来的乡民</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他们手上拿着“缅甸与中国边境通行证——非公务人员”</font></h5> 这次滇西之旅,有一种很深的感受,那就是人类的共存与文化的沾连。如今这世界,不管身在何方,都是互相关联的,各个民族,通过文化互相沾连在一起,只是有一些高低疏密的波动而已。 <h5><font color="#167efb">世界各族文化沾连为一个共同体</font></h5> <h1><b>诗云:</b></h1> 瑞邑闲游意自翩<br>分疆一寨两邦连<br>遗踪古巷寻旖梦<br>异俗边风续旧缘<br>同壤共天情不尽<br>双腔谐调韵缠绵<br>多元文化存球里<br>互惠交融绘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