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泊鸾飘别忧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生花草梦苏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梦苏州,苏州有让人魂牵梦萦的资本。<br><br> 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多年来,经过一代一代苏州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苏州打造成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东方水城”,最为人乐道的是苏州园林。<br><br> 苏州园林历史久远,起始于春秋后期,至北宋,造园风行一时,沧浪亭、万卷堂便是其杰作,明清是苏州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br><br> 苏州园林达到两百五十余处,今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藕园、退思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br><br> 苏州文化的底蕴,因这些园子更加厚重,每个园子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向人们诉说苏州园林的沧桑。<br><br> 兴福寺兴福寺位于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在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唐咸通九年(868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亭勒石,立碑在兴福寺内,1983年被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题破山寺后禅院》<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常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br></span></div> 唐代常建的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描写出史上最空灵而字字禅意的意境,抚慰世人1200多年。在苏州,因诗而名的寺院除鼎鼎有名的寒山寺,便是虞山的兴福禅寺了。<br> “兴福禅寺”全景图。🔺 “苏州园林兴福禅寺”提示已纳入“苏州园林”品牌之中。🔺 离开“印心石屋“拾级而下,南面门上方门额刻有“云棲塔院”砖匾。🔺 这里向上是通向“兴福禅寺”的后院即“云棲塔院”。🔺 继续向下,回到“西园”。🔺 “西园”中间是“錽亭”。“錽亭”古色古香,坐落在一片翠绿之中,周围环绕着树木与竹林。🔺 亭内上方悬挂着“錽亭”匾额,两边对联为:“细嚼清风还有味,饱餐明月更无渣。”。🔺 “錽亭”南面就是放生池,四周以黄石堆砌,池中建“团瓢”石舫。🔺 “团瓢”石舫由僧人了幻所建,三面围水,上设小楼敞轩,飞檐雕栏,别致玲珑。因踞庭院水岸一瓢之地,故袭旧名为 “团瓢”。🔺 “团瓢”是为高僧闭关静修之处,显得格外宁静。我站在这儿,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宁静。🔺 “团瓢”西面是天上坠落一块陨石。🔺 石壁上刻有“陨石”二个大字。🔺 “陨石”的东面有座月洞门,洞门上有砖雕匾额为:“竹苞松茂”。🔺 穿过洞门来到“团瓢”石舫东面,“团瓢”筑于水畔,造型庄重典雅,前舱做歇山顶,平稳舒展,中舱两坡顶低矮如船舱,尾舱歇山顶两层小楼,上设小楼敞轩,飞檐雕栏,别致玲珑,楼下有门可以登石舫,船头浸水,仿佛一艘正要驶入湖中的小舟。🔺 移步进入,舱内两侧精致的雕花花窗,窗后周围景色若隐若现,十分雅致。用精致的雕花屏风隔为“前舱”和“船舱”。🔺<br> 前舱上方高悬着:“团瓢”匾额,为翁同龢书写。🔺 游人在此歇憩赏景。置身于船头,身心放松,宁静致远,北望“西园”,北面有圆通殿、文殊殿、錽亭、廉饮堂等景点。🔺 西望“西园”,西面有财神殿、对月潭经亭、罗汉泉、白龙泉、龙王门等景点。🔺 “龙王门”是“西园”通向外面的大门,上方门额刻有“龙王”砖匾。🔺 出“团瓢”石舫,走过曲桥继续向北。🔺 这里有凉廊和长廊相联,西面临水,临水筑水台,同是供游人休息、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美景的地方。亭、轩、台、廊、舫形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 继续向北路旁一座太湖假山奇石,形状异特,千层形状千姿百态,大小吻合,浑然天成。🔺 假山向东又一间院落,有围墙,为“廉饮堂”,最初为退居方丈所住,清末,两代帝师翁同龢罢免后,一度隐息于此,借此和门生交流,接待来客之用。🔺 门正上方悬挂着“自澈”匾额,登两侧对联:“老马时垂耳,灵犀自澈天”。翁同龢自署“自澈”,以此避嫌,表明心迹。还题对联一副,以此自勉。🔺 这道门内是个小院,院北就是“廉饮堂”,是翁同龢隐居处。🔺 离开“廉饮堂”继续向东数步是“五观堂”,也叫斋堂,是僧人吃饭的地方。🔺 厅内正上方悬挂着“五观堂”匾额。原为华严楼,楼下作为讲堂,楼上为禅堂,现楼上作为档案室,楼下作为寺院僧众用斋饭的地方。🔺 出“五观堂”沿回廊向南数米有门拐西是“普照堂”。 “普照堂”南是一个宽敞庭院,“普照堂”座北朝南,五开间,单檐硬山顶。🔺 出门前正上方高悬着“普照堂”匾额。 两侧柱联为:“普荫慈云,好山供水墨;照澈潭影,老树奏笙簧”。”,对联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里的宁静与雅致。🔺 堂内中间供奉着“自在观音”像。🔺 一颦一眉、举手投足之间,蕴有高贵的气节,其姿态益温婉秀丽,闲适而庄重。🔺 宽敞庭院的中间是烧香礼佛处,这里可获赠三支清香和一对蜡烛,将香烛点燃,默默许个心愿,那袅袅升起的烟雾仿佛带着祈愿飘向远方。🔺 出“普照堂”向东穿过“般若”门。🔺 继续向东是“菩提”门,里面是“兴福禅寺”东园。🔺 穿过“菩提”门,里面是小院。🔺 这里是江苏佛学院法界学院接待处。🔺 接待处厅内正上方高悬“雨花心印”匾额。🔺 继续向东是“莲花池”,这里是长方形的,据说养植了千叶重萼白莲,池水清澈见底,平静无波纹,倒映着周围的景致,仿佛是天地间的一面镜子。🔺 北面池边岩壁上刻有“莲花池”三个大字,那字迹在阳光的映照下,透着古朴的气息。🔺 周围环绕着一些低矮建筑以及石板路,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感觉。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莲花池”北面是“救虎阁”、“龙王殿”。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每一处景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救虎阁”座北朝南,三开间,重檐硬山顶,二层楼,“救虎阁”的得名缘于一则传说,相传高僧彦称深夜在这里坐禅,闻阁下虎吼,看到一虎中箭,就拔箭替它裹伤,然后放归山林,后来老虎来阁向僧致谢。🔺 上下檐分别高悬着“救虎阁”匾额和“法界讲堂”匾额,现在一楼为江苏佛学院法界学院讲堂。🔺 “救虎阁”东面是“龙王殿”,是为祈雨而奉龙神的地方。🔺 “龙王殿”前面有围墙,围墙中间建有月亮门。🔺 洞门上方高悬着:“清华揽胜”匾额。🔺 月亮门既是入口,又是一道风景。 🔺 走过月亮门,里面是个小院,小院北面就是“龙王殿”,“龙王殿”座北朝南,三开间,重檐硬山顶,二层楼。🔺 出“龙王殿”,“龙王殿”东侧是一座六角门,上方门额刻有“挹翠”砖匾。🔺 “莲花池”池边筑木观台,供游人休憩赏景。旁边有回廊,池中倒映着周围的观台、回廊,仿佛将人引入一幅江南园林的画卷之中。🔺 回廊沿着池边向东北延伸,蜿蜒曲折,仿佛没有尽头。沿着回廊前行,静静地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 回廊向北拐是一座亭子,座东朝西,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庭院中的景致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也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亭子旁边有湖石假山一座,高高下下,左绕右拐,曲径上下于岭、峰、谷、坳之间。🔺 来回往复,时而穿洞,奥妙无穷。🔺 假山北面回廊延伸至此,北面有一座小亭,小亭为方形,单檐歇山式。🔺 亭内有月亮门,门上高悬着:“XXXX”匾额。🔺 穿过圆洞门,背面是回廊。🔺 门上高悬着:“XX”匾额,左转沿回廊向西便是“禅堂”。🔺 “禅堂”座北朝南,五开间,单檐硬山顶,是出家人修习禅定,彻悟心性的地方。🔺 堂前静静伫立一棵六百五十三年的香樟树,枝干蜿蜒粗壮,表皮凹凸不平,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太阳在树间留下斑驳的光影,让你恍惚身处何处。🔺 “禅堂”南面是个庭院,三面照墙。🔺 南面黄墙黛瓦,照墙上壁嵌方砖四块,凿有“选佛道场”四字。🔺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佛。🔺 北面是千佛绕毗卢遮那佛图。毗卢遮那佛和卢舍那佛,以及释迦牟尼佛,合称三身佛。是释迦牟尼佛在不同角度显现的不同法身,毗卢遮那佛被称为法身佛,卢舍那佛被称为报身佛,而释迦牟尼佛则是应身佛。🔺 “禅堂”背面门上高悬着:“为甚到此”匾额,两侧挂联为:“此处山林幽寂,初心潭影空明。”。🔺 “禅堂”北面是“四高僧殿”,“四高僧殿”座北朝南,五开间,单檐硬山顶。🔺 门上高悬着:“华严戒坛”匾额,两侧挂联为:“大海法流洗尘劳;智灯长焰皎幽暗。”。🔺 殿内供奉四高僧。🔺<div><br></div> 四高僧分别是:怀述(唐)、常达(唐)、彦偁(后梁)、晤恩(北宋)。🔺 出“四高僧殿”沿东边走廊向北,就是“米碑亭”。🔺 在苏州,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闻名遐迩,而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磐音。”也让“兴福禅寺”声名远扬。他笔下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绘的正是这兴福寺的美景。🔺 亭中那块诗碑,承载着唐人常建的诗作,由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再经清乾隆时名刻手穆大展刻石,成为“兴福禅寺”的镇寺之宝。🔺 出“诗境”小院向南。🔺 周围绿树成荫,庭院摆放了桌椅,这里是茶室,为游客提供了休憩之所。🔺 茶室座北朝南,三开间,单檐硬山顶。🔺 茶室门上悬挂着:“禅茶一味”匾额。🔺 离开茶室向东。🔺 庭院东面有一池,就是因常建诗句:“潭影空人心”而名播四方的“空心潭”。潭水清澈见底,冬夏常盈,渊深澄澈,仿佛能映照出人心的纯净。🔺 潭上横跨着一座石板九曲桥,名为“景心桥”,它连接着两岸,宛如一道优美的弧线,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站在桥上可欣赏着周围的美景,环境和谐自然,能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仿佛与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尽显江南柔美,美不胜收。🔺 两侧假山相映成趣,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之中。🔺 北面周围黄石堆砌如峭壁,两旁种满了树木花草,在这条石板路上,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仿佛与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北面池边的峭壁上刻有“空心潭”三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故事。🔺 池东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白墙黑瓦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如漫步在园林中。🔺 “空心潭”北面是“空心亭”,“空心亭”座北朝南,重檐六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 亭回廊北面竖一块石碑:重建空心亭记,时间民国十有八年。🔺 “空心亭”以常建诗得空心之名。破山之秀,钟于斯亭。四周花木扶疏,给人一种庄重质朴的感觉。🔺 “空心亭”北是“葫芦潭”,潭水清澈见底,据说可以烹茗,潭周围堆砌了黄石。🔺 “葫芦潭”的西面有一排寮房,这是僧人们居住的地方,游客当然不能前往参观,建筑样式简洁大方,木质门窗饰以朱红色,窗口门前干净整洁。。🔺 “葫芦潭”的景色也十分迷人,周围环绕着形态各异的大小石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 “葫芦潭”再向北是“竹香泉”,“竹香泉”周围石头堆砌而成的景观,两尊威武雄壮的狮子守卫左右两侧,中间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口,清水一泓,常盈不涸。从洞中传来的丝丝凉意,这股凉意似乎带着竹香泉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一块刻有“竹香泉”三个大绿色字体的石头牌匾,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一个古色古香的月亮门,白墙黑瓦,周围白墙黑瓦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幅江南园林的画面,又增添了一份禅意与雅韵。🔺 洞门上方门额刻有“山光”砖匾,正是常建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就是:青翠的山峦,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十分明媚,使得鸟儿都变得十分欢愉;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的景色与自己的身影,使得人的心灵也变得十分空明澄净。走过这洞门就是寺院的后山了,青翠的山峦。🔺 走过洞门,上方门额刻有“潭影”砖匾,哦,向南正是“葫芦潭”和“空心潭”。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的景色与自己的身影,使得人的心灵也变得十分空明澄净。🔺 前面门上方门额刻有“潭影”砖匾,门右边还有一块红底白字的牌子,“游客止步”,表明这里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只能站在向里望。🔺 后山是一片竹林,茂密翠绿的竹叶形成天然屏障,遮挡视线的同时也营造出宁静祥和之感。透过竹丛可以看到远处的“三友亭”,若隐若现,十分雅致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听着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