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二十】水乡的故事

杨澍青青

<p class="ql-block">井桥村,行政区划隶属于宝丰县周庄镇。地理位置坐落于宝丰城东,石桥镇交马岭的南部三里地,三献河的中下游。小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环境美丽的水乡古寨古村落。三献河,由西向东流经交马岭南这一段河道的沿河两岸,地图上分布着我们从小最熟悉的几个村庄地名,槐树湾、南陈庄、大马庄、小马庄、井桥、林营。偏西南,还有个村子,地名叫做西黄庄,据传是黄姓始居形成的村子。西黄庄、大马庄、槐树湾,三个自然村组成西黄庄行政村。南陈庄、小马庄两个自然村,行政区划隶属于宝丰石桥镇交马岭行政村。</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带,有一条不起眼也不出名的小河,名字叫做三献河。三献河,《宝丰县志》记载:俗名淤泥河、三献河,民间俗称“燕子河”。</p><p class="ql-block">三献河,起端发源于宝丰县肖旗乡史渡洼与赵岭交界处。属淮河水系支流北汝河、石河、净肠河的地下支流,至肖旗乡枣庄村北的区域河道变宽,中下游呈现较大河流状,当地村人们习惯称"现河"、“三献河”,今称燕子河。燕子河往东流,村子槐树湾附近有一座燕子河桥。槐树湾,据说旧时因燕子河湾处槐树众多,故名。河道北岸的南陈庄,因陈姓始居得名。大马庄、小马庄,两村因马姓建村得名,大马庄在河道的西南边,小马庄在河道的北岸。</p><p class="ql-block">那燕子河道蜿蜒曲折流经过的井桥村,据传,因井姓临河建村,又在燕子河上建一石桥,故名井桥。井桥村中央,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皂角树,据老人们传说皂角树树龄有六百多年了,皂角树像村子里的一位守护神,见证着古村落悠久的历史。井桥村是这一片较大的村子,村子坐落于燕子河道的南岸。村子里有民国时期的红石头古寨寨墙。因防匪避乱、保卫村邻,1916年间(民国5年),村内张氏族长张玉鼎出家资倡议募建红石村寨,带领张氏族人同村民一起,取宝丰县境东南红石山的石料,在井桥村旧址上,绕村砌筑一座红石头寨堡,并任寨首。村子又称井桥寨。井桥寨的筑成,开创本县农村民国时期红石头筑寨的先例。</p><p class="ql-block">村西北,有水库大坝一座,燕子河桥一座。1949年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老人们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国家水利建设时期,在村西北,村人共建井桥水库大坝一座。二十世纪70年代,因水患频发,于1975年,上级政府和村民组织,在青石板桥旧址上又修建起红石三孔桥,村人们称燕子河桥。燕子河道北岸的林营,传说古系林氏军官率部屯田营地,故名。井桥、林营,两个自然村组成林营行政村。</p><p class="ql-block">小时,村里还有一所很有名气的村办学校。那学校,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宝丰县乡间远近闻名的一所乡村学校。</span>井桥学校,始创于建国初期。据老辈人说,校院原属村内一位张姓大地主的宅院、祠堂。原学校占地面积约30余亩,校址坐北朝南,记得学校大门为高门楼瓦房,大门材质为两扇厚松木门板,校舍房屋为砖瓦房结构。鼎盛时期,学校曾设立初(高)级两个教学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依然保持有6个教学班,有乡村生源近300名,在校教师20余名。悠悠钟鸣母校情,周边乡村的大批优秀青少年就是毕业于这村学校的。在2010年间,因全国合并乡村学校而停办了村学校。林营行政村支两委,办公地点位于校部旧址附近。</p><p class="ql-block">那地名“交马岭”,为伏牛山尾的外方山东麓余脉在宝丰石桥镇境南部绵延而出的丘陵区,地势略高又形似长长的枕头状。东西走向,这一长条形土岭往东又伸长至东边的邢庄村。交马岭土岭,位于井桥村北部,我们这一带一直流传着交马岭的历史故事。据东汉史书和《宝丰县志》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帐下有“云台二十八将”,贾复,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将军。贾复曾在宝丰筑土城练兵大战郾王尹尊,宝丰也因此故称“贾复城”。据说,贾复与王莽部将金枪王陵交战于土岭旁,故名交马岭,约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东汉光武年间,逐渐形成村落,人称交马岭村。明代洪武初年间,曾在此地设置巡检司,专管捕盗、维护地方治安。解放后,实行县、区、公社管理体制,党和政府在此设置石桥区交马岭中型人民公社。多少年过去了,交马岭地名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小坐在一起聊天,谈起自己家族的先世故事。发小说,家族里老辈人传说下来,在旧时动乱年代,说是在清乾隆年间,张氏家族的先世祖携家带口是坐着顺河的移民船,漂泊至井桥村定居下来的。听着这故事感觉有些出乎意料,也还有点不大相信,只能当做瞎话儿故事听听算了。从小,我们都是听着老人们讲的故事长大的,我们这里除了有趣的地名故事,还有关于水乡地栗儿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于”地栗儿”,还有一个瞎话儿故事。三献河下游有个小河岔庙会,说宝丰城有位老汉专卖地栗儿。有一天,老汉用扁担挑着两筐地栗儿去赶会。一大早天蒙蒙亮,那老汉挑着扁担沿着河边小路一路前行,筐里满筐的地栗儿,压得扁担嘎吱嘎吱地响。老汉哼着小曲迈开步走,路旁的庄稼地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坟头,这一片是村里一大户人家的老坟地。老汉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地看见一条粗长粗长的黑东西,从那坟地里曲曲弯弯拦路又伸长到河水里头,老汉后背发凉打了一个大大的冷颤,我的天呀!好大个儿的大蟒蛇呀!!那是一条大蟒蛇在喝水哩呢。那大蟒蛇伸了一下蛇头,那老汉看得清楚,吓得全身魂都破散了,也不敢赶路了,一不留神脚下打滑,差点儿栽倒那河里头。那些满筐筐的地栗儿,一个个骨骨碌碌地全部翻滚到了河道水里。那老汉哪里还有胆量?下河去捞取落水的那些地栗儿。哆哆嗦嗦站起身来,只捡起那一根扁担,撒腿就往来路的方向跑去…。后来呀,这些落水的地栗儿,就在这片片河道里扎根,一年又一年,年复又一年地繁殖、发芽生长起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古语有云:淤泥生莲花,不如生地栗儿。地栗儿对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它的水草植物学名,一定人人都喜欢,它的名字叫荸荠(bi,qi),也叫马蹄,我们这里叫做地栗儿。立冬前后,正是荸荠最好吃的时候。迎着小寒风,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穿着胶鞋,拿着小铁锹、耙子、水桶和小筐筐,来到干涸的淤泥河道里,从淤泥里挖出来黑黑带泥的地栗儿。大人们在前边用耙子刨挖,小孩们在后边捡拾。丰收的地栗儿,若生吃,口感是脆而甜的。带回家的地栗儿,经过清洗、去泥后可以熬汤,蒸熟着吃,也算得上一道美味滋补的水植物食材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栗儿的形状,恰似一个个小香炉,有的</span>小伙伴们拿些地栗儿,还到学校里,玩地栗儿套圈圈的游戏。地栗儿的故事,也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根据科普资料得知,地栗儿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是非常高的。荸荠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荸荠的磷含量特别丰富,对于维持人体骨骼健康有很好的作用。此外,荸荠还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等矿物质,对于预防贫血、增强免疫力等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荸荠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中,荸荠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化痰止咳等功效。它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痰多、水肿尿少等症状。此外,荸荠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也有很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多少年后,有机会和一位老中医闲谈聊天,才知道在历史上地栗儿曾经救过不少人的性命。说的是晚清光绪年间,到处都发生饿死人的事情,人们到处寻找可以果腹的东西。一时间,河道里的地栗儿,成了应急的主要食品。“但这东西不能多吃,吃多了,会让人拉白糊糊!吃什么也止不住,直至把人拉垮、拉死…”口传的真实历史,真让人直起鸡皮疙瘩呀。</p><p class="ql-block">地栗儿,很稀罕的名字,对于吃过见过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乡愁记忆了。没吃、没见过的人,只能看我写的回忆文章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些年,村里水库大坝破败下来,坝体内杂草丛生,水草植物地栗儿再也杳无踪迹了,哪里还可以再找寻到当年那份开心快乐哟。还好,近年来,国家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宝丰县水利部门治理恢复燕子河道的山洪沟,愿家乡的水乡面貌恢复得越来越美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