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歌中的春节满是喜庆与希望。“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春佳节,处处洋溢着生机。诗人们描绘春节,有张灯结彩的盛景,有游子归乡的温情。春节于诗中是岁月交替的节点,沉淀着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祈愿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新的一年开始,诗人虽已到中年却未得俸禄,但依然关心着农民的生活。田野里,农夫们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他们依据气候占卜今年的收成,每个人都怀着对丰收的憧憬。</p><p class="ql-block">春节不仅是欢聚的时刻,也是对未来生产生活的展望。</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春节是游子归乡的时节,无数诗人在这个时候抒发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新春佳节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时刻,然而诗人却客居他乡,思乡之心在新年之际愈发浓烈。在天的边际,诗人独自落泪,岁月的流逝让他身处低位,而春天却先于他回到了故乡。岭上的猿猴相伴朝朝暮暮,江边的柳树共享着风烟,诗人以自己的境遇和眼前的景色相融合,表达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渴望。</p><p class="ql-block">这种在春节期间的思乡之情,也是春节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反映出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家庭团聚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古诗中的春节,更是万象更新的生动写照。“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让我们看到了守岁的温馨场景。夫妻二人在除夕夜,画烛长燃,筵席不断,吟唱着古老的乐曲,传递着新年的柏酒。守岁,这一春节的传统习俗,蕴含着人们对旧年的不舍与对新年的期待。在烛光摇曳间,岁月的流转仿佛变得可见可感,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沉浸在这团聚的幸福时刻,共享着新年即将到来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春节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从诗歌里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春节期间,人们虽然不一定要见面,但互相投递名帖以表问候。诗人的家里堆满了别人送来的名帖,而他自己也跟着众人投送名帖。这看似有些形式化的举动,却反映出春节期间浓浓的人情味儿。在那个时代,名帖是一种社交的象征,也是人们维系感情的纽带。即使大家都知道这种方式可能有些“虚”,但却依然乐此不疲,因为这背后是对亲友的尊重和新年的祝福。对亲友的尊重和祝福,维系着亲情和友情。</p><p class="ql-block">这种传统习俗在诗歌里得以记录,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让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古人春节时的社交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现代诗歌中,春节也有着别样的诠释。</p><p class="ql-block">“春节是一面旗帜/飘扬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那是对根的追溯/是对亲情的凝聚。”现代诗人笔下的春节,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象征。它将分散在各地的中华儿女的心紧紧相连,无论距离有多远,人们都会在春节这个时刻朝着家的方向奔赴。</p><p class="ql-block">它是亲情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春节的氛围里,人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春节,在诗歌的华章里熠熠生辉。它是王安石笔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是高适诗中“故乡今夜思千里”的乡愁。春节是团圆的号角,是希望的开端。在诗韵里,春节是永恒的主题,如同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温暖与欢乐。</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共享这蛇来转运的春节,体验诗歌中春节的韵味,在诗韵中欢迎新的一年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