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岁月丨难忘连队过年包饺子的事儿

冰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文 | 李鹏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除夕那天,在家包饺子时,一下子想起了50多年前在连队过年包饺子的往事儿,想起海岛那些纯朴善良的村民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我们那时连队吃饺子不是由炊事班包,而是把面菜肉油等分发到班排自己包好,然后到伙房自己下,而包饺子的所有工具则由各班排自己去驻地村里去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们连驻扎在大钦岛东村西北角的山下,营房紧挨着渔民的房舍。</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是1972年的春节,连队刚从昌北农场回岛,家底较厚实,过年包饺子的材料也比平时多些,能按每人1斤菜、半斤面、半斤肉和半两油分配。下午3点开始分发食材,新兵则去渔民家借面板、擀面杖和菜刀。因为连队在岛外好几年,除了连排干部和少数老兵,其他战士基本上都不认识村里渔民,去借面板等也只能是硬着头皮挨家敲门。而且我们连是120多人的大连队,班排多,一二十个身穿军装的小伙子同去附近渔民家借面板,想象一下那是一种什么场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过年谁家不吃饺子?人家渔民也要包饺子啊!但那时的军民关系就是那么好!渔民不管老少,见了进门的战士,一口一个“大叔”把新兵叫得脸红脖子粗。没有一家要求何时送回,更没有一家说自己要用不肯借,他们宁肯自己晚些包晚些吃,也要让连队战士年三十吃上饺子。一位上了年纪的渔民大妈,拉着来借面板的战士的手说:“孩子啊,过年了你们不能在家陪爹妈,在这里为我们站岗放哨,我们这心里过意不去啊。”</b></p> <p class="ql-block"><b>  班排包饺子那场面那叫一个壮观,和面的和面,整馅的整馅,叮叮当当,没有一个人闲着。班排长老兵是主力,新兵多是“饺子腿儿”——负责运送饺子皮儿,或摆放饺子。大家都知道要早点儿把借来的家什儿还回去,不能耽误人家渔民用。</b></p><p class="ql-block"><b>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有多么呆傻,几乎一两个周就去渔民家借用包饺子的家伙什儿,可在还家什儿的时候,就没想着给人家送一碗饺子尝尝!你说丢人不丢人?可人家渔民什么话都不说,就好像是应当应分的。</b></p> <p class="ql-block"><b>  时间过去半个世纪了,可连队包饺子借面板的事儿却记忆犹新,几乎每次包饺子都会想起来,想起那片营房,紧挨着的渔民低矮的房屋,想起每次敲门借面板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李鹏青,从军四十五年,1968年3月入伍在内长山要塞大钦守备区,历任班长、文书、排长、干事,后调入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杂志社历任编辑、主编、副社长军事科学出版社社长兼编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