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岁月在四季轮回中悄然流逝,时光在花开花落中渐行渐远,可是我们依旧感谢岁月为我们带来一季又一季的美好,依旧珍惜流年中洒落的点点滴滴的记忆。<br>暖冬给我们寻找到了机会,踏上铁马去探寻那未知的秘密。腊月依是那么美好,香樟列队为我们致敬、冬青在欢迎我们、兰花探出小脑袋好奇的张望、只有山茶花鼓着脸,时而微笑、时而张开那漂亮的大嘴,然而青松依然翠绿不卑不亢站在高处为我们喝彩。和熙的阳光,蓝天白云,偶尔吹来一缕冷风让我们精神抖擞,一切是那么的美好惬意。</h3> <h3>太平古城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新华路与河湾路交叉口路口东南侧,北邻吴敬梓故居、吴敬梓纪念馆,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的旅游胜地。<br>全椒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全椒县,隶属于九江都。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今城内)建立了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后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太平古城至今有二千多年历史。作为古代的军事和商贸重镇,它见证了那个朝代的兴衰。<br>古城一期面积为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幻6万平方米,由128栋精品雕花古建筑组成,展现了磅礴的古城。</h3> <h3>全椒太平古城的历史渊源深厚,与全椒的“走太平”居俗紧密相连。<br>这民俗源于东汉时期,为纪念清官刘平而没立。刘平在任全椒长期间为官清正,百姓安居乐业。传说有一年大荒,刘平将朝廷付用于修城池的专款赈济了灾民,因此被罢官。全椒百姓为了纪念他。每年正月十六走太平桥,祈求平安,这一民俗已经被定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太平古城内有许多文化景点,如罐福楼、平赋堂、苛山古戏台和术雕馆等,犀示了古典建筑和传统木工建造技艺。最具代表牲的民俗活动是“走太平”,每年正月十六,人们手系红布从太平桥上通过,祈求健康平安。</h3> <h3>现在说太平即要叙述太平文化起源和内涵,展示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由名人馆和各种展示构成的太平溯源是社会建设成就的展示。<br>享太平分为赏、养、乐。赏,就是鉴赏丰富的古建筑及地方民俗文化。,太平文化景区建设取唐代、宋代、清代、现代建筑之所长,汇聚了楼、台、亭、阁、桥、廊、轩、榭、照壁、牌坊等十余种古建筑形式,堪称古建筑文化园;养,就是以文化涵养民俗、传承文明,由图书馆和系列文化陈到和布展组成;街、市民活动广场和旅游休闲构成,人们可以在此欣赏古建之美,品地方美食,感受历史文化,丰富文娱生活。</h3> <h3>缙福楼:作为太平古城的地标楼,缙福楼整体高九丈九尺(33米),整个太乎古城的至高点。它始建于明朝史期,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缙福楼最今人惊叹的是其整体都由木结构通过榫卯结构连接而不用一根钉子,这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艺。</h3> <h3>贺橹楼:是为了纪念隋朝大将军,贺若弼在此冶橹伐陈而建造的。贺橹楼牌匾及一楼楹联均由当代著名的书法家马啸所书。“百舰下金陵,想当年洛阳才傻,治橹于兹,指顾三吴妆袖里;一轮临玉宇,看今夕椒邑士民,走桥不惜,相期四海尽灯中。这也是为了纪念当年贺若弼桥下造船,顺风南下,大破金陵,活捉陈后主这史历历故事。</h3> <h3>太平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乂非常丰富多彩。东汉时期,东汉武年间,鼓城人刘平出任全椒长,因赈济灾民而被撤职,他在正月十示这天挥汨告别百姓,希望他们过上好日子,从此座桥就被称为太平桥。每年正月初十六,全椒人都会走到太平桥上祈求平安,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一种民俗活动,那就是走太平桥。</h3> <h3>太平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南赣巡抚、明代思想家、军事家王守仁(即王阳明为纪念平定“三浰”起义而建。明正德年间,粤赣边境龙南县境内接连发生农民起义,王阳明奉旨任南赣巡抚,成功平定起义。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太平江水门外修筑了太平桥。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乾隆年间的一次山洪暴发推毁了古桥。幸运的是,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当地乡民集资在古桥下游几十米处重建了太平桥。<br>建后太平桥为三墩二孔仿民居石拱桥,造型奇特,桥面全长34.43米,宽3.99米桥中问建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四通凉亭,县有较畜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br>太平桥不仅是一座实用的交通桥梁,更是一处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它的存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当地人心中的一份珍贵的记忆。每一次的踏步、每一次的驻足,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h3> <h3>太平桥重建于1992年9月,全椒县政府重建了太平桥,2010年10月再次重成为三跨连续梁的廊桥,桥面用花岗岩石板铺面,桥墩是拱门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头建有四角重檐亭四座,中跨桥面两侧建有风雨遮阳的仿古长廊。</h3> <h3>太平阁:外观宏伟壮观,雕梁画展栋,现了宏伟气势和精美的工艺,其内部装饰也精美绝伦,体现了历史的厚重和庄严氛围。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展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还通过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传达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美感。</h3> <h3>红栏桥</h3> <h3>平赋堂:位于天衢巷西侧,面襄河、背清玉街而建,是全椒百姓为纪念刘平而建立官厅。</h3> <h3>积玉桥:从积玉桥过红栏桥到太平桥,三座桥名取中一字,寓意“遇难平”;中途经过袁家湾和太平路短短六华里的路途,在正月十云这天一路走来,便寄语来年“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节节高升”。即使在今天太平岁月里,当地人仍旧年年走太平</h3> <h3>苛山古戏台:古戏台的四个角各有一个牛腿,分别雕刻着八仙图案,寓意着八仙迎客。戏台正中房梁上是一幅丹凤朝阳图,寓意着贤明的人遇到了开明的君主,也象征着老百姓遇到了清明的世道。。后台的门楣上两侧写着“岁将”入相”,表达了古人想要“出将刀相”的美好愿望。</h3> <h3>玄济桥:位于清玉街北侧,南端与奉化街相接,样北就是缙福楼,是太平石城内三座桥里面最重要的一座。这座杆取名为玄济桥,“玄”即为北,玄济桥正好处在太平古城的北方。玄又代表黑,有幽渺、玄妙的意思,济本义就是渡河。</h3> <h3>吴敬梓纪念馆景区坐落于安徽省全椒县城西北隅的襄河河畔,占地面积4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700平方米,由吴敬梓纪念馆、故居“探花第”和儒林文化园三大板块组成。吴敬梓纪念馆是为纪念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而建。故居“探花第”是吴敬梓曾祖父吴国对考中顺治年问一甲三名探花之后,皇帝赐予士地而建成,生活着从吴敬梓曾祖父吴国对到吴敬梓儿子吴烺五代人。儒林文化园是以儒林文仪为精髓,以生态和自然山水园林为基础,融合休闲服务的文化休憩园,此处是享誉世界的吴敬梓研究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文化旅游、研学教育、科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景区。</h3> <h3>吴敬梓故居名为“遗园?”,俗称“探花第”,占地719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为主体建筑与花园景观两块,东宅西园,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院落式结构。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采用青砖清水墙体,蝴蝶瓦屋面,马头墙山等构建形式,多为一层(局部二层),用回廊围墙分隔、相连;住宅主体三区并建,火巷相隔,并建有配套服务用房。包含正宅东进、正宅中进、正宅西进、民俗生活展区、祖祠“延陵堂”、赐书楼文木山房、西花园敞轩</h3> <h3>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窗,安徽省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赣榆县学教谕吴霖起之子,中国清代小说家。<br>吴敬梓出身世宦官之家,14岁时过继给伯父吴霖起,此后一直隨嗣父生活。成年后,遭遇丧妻和科场不利的烦恼,又因生父、嗣父相继去世而遭遇觊觎,争夺遗产的家族纷争,伤心愤懑,从任性挥霍发泄苦闷,遂“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受尽鄙视,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不能忍受家乡的处境,移家江苏南京(现南京秦淮河长白街桃叶渡一帶)。其为人诚恳豪爽,又富见识才学,在南京得与程廷柞等文人学士广有交往。乾隆元年(1736年)荐博学鸿词科试,但督院考试时因病未终卷而退场,未能参加北京廷试,从此绝意仕途。后积极参与修复南京市雨花台先肾祠,资产耗尽,又出售故乡老屋,从此一贫如洗,幸赖姻亲、友人相活,得以存活。移家南京后,常往返于扬州、真州、淮安间,与朋友诗酒酬唱,诗名鼎盛。乾隆十九年)(1754年1,偕妻与幼子游扬州,在扬州容寓逝世,由友人买棺归葬于南京。</h3> <h3>吴敬梓40岁以前的诗词文赋由其长子编为《文木小房集》,今存4卷本。其后的诗文未结集。吴敬梓曾研究《诗经》,编有《诗说》一书。而最为著名的则是著于南京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该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h3> <h3>吴敬梓为人豁达,交友广泛,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多有往采,面对权贵的荐举,他却托病不赴,坚守自我,这种淡泊名利,不媚权贵的品质,彰显了其作为文人的独立精神与高尚的人格。晚年研究经学,虽生活穷困,仍矢志不渝。</h3> <h3>吴敬梓故居坐落在太平镇,明清时期建筑,灰砖瓦房,没有典型的的徽派建筑印象,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群,仿明清风格的古典建筑,即收南方园林之秀,又纳北国古建之雄。吴敬梓纪念馆分别由原安徽省省我王郁召,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家林散之和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刘谢粟题写。</h3> <h3>幽幽古韵风令你醉而忘返,按传统样式复建的明清建筑散发着年岁感。这带着千百年神秘面纱而且又威严魅力的古城,让人无法忘怀,仿佛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让人去靠近它、了解它、。洞悉它的一切。<br>千百年来无数神奇诡异的传说,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博大精深独具一格属于东方神秘感及吸引力,古典浪漫,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古人的智慧,皆蕴藏在神奇的传说中,精彩绝伦,震撼视觉。<br>别了!古城!人们不会忘记这美妙的地方。<br><br>………………搁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