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砖瓦间的晋商密码

霞如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已巳蛇年春节的常家庄园,飞檐如雁阵掠过天际,推开朱漆斑驳的侧门,青砖甬道在脚下蜿蜒,两侧垂花门楼次第展开,每一块被岁月侵蚀的砖石都在述说着晋商巨贾的百年传奇。这座占地六十万平方米的北方第一民居,不是用金银堆砌的富贵,而是以文化雕琢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一、茶路驼铃化飞檐</p><p class="ql-block"> 常氏家族的发迹史,镌刻在正门"常家庄园"四个鎏金大字之下。清乾隆年间,常万达率领驼队开辟万里茶路,把武夷山的岩茶运往恰克图。站在五进式门楼前,仰望着高达七丈的歇山顶,那些错落有致的斗拱竟与驼队货箱的堆叠方式如出一辙。砖雕垂花门上的葡萄纹样,暗喻着商队穿越沙漠时对水源的渴求,每一片叶子都蓄满丝绸之路上风沙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穿过门洞,脚下的条石留有深深的车辙。导游说这是当年运茶马车留下的印记,常家鼎盛时每日有三百辆马车进出。触摸着冰凉的青石,恍惚听见商队启程时悠长的吆喝声,看见茶砖在驼峰间起伏,化为屋檐下叮咚作响的铁马风铃。</p><p class="ql-block"> 二、园林深处有文章</p><p class="ql-block"> 步入静园,江南园林的婉约与北方庭院的雄浑在此交融。十二亩的冰湖面上,孩子们在滑冰游戏。在"听雨楼"前,木质楹联"雨打芭蕉留残韵,风摇竹影送清音"墨迹犹新。常家第七代传人常麟书在此研读四书五经时,是否也曾在雨声中顿悟经商之道?</p><p class="ql-block"> 杏林中的石碑揭开另一重秘密:这个商贾世家竟走出过176位举人、进士。书院遗址的残墙上,仍可见"立德立言"的训诫。常家将商业利润的三成投入教育,藏书楼的雕花窗棂间,仿佛还飘荡着琅琅书声。经商不忘治学,富贵不弃斯文,这正是晋商区别于寻常商帮的精神密码。</p><p class="ql-block"> 三、戏台犹唱儒商魂</p><p class="ql-block"> 祠堂前的古戏台、藻井中央的八卦图与四周的琴棋书画浮雕相映成趣,常家年节时既演《忠保国》也唱《牡丹亭》。这种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恰如晋商将儒家伦理融入商业实践。账房博物馆光绪年间的契约文书,蝇头小楷间密密麻麻的红圈标记,记录着这个家族"诚信戒欺"的经营哲学。</p><p class="ql-block"> 阳光照在精美的砖雕上明暗交错,观星阁上俯视整座庄园就如棋盘铺展,街巷横平竖直似商道经纬,院落错落有致如账本数字。常家把对天地的敬畏、对文化的尊崇,都浇筑在这方青灰色的建筑群中。这座凝固的晋商史诗,仍在诉说着一个古老商业族群如何用砖石写就自己的文明密码。当现代商业追逐着数据洪流,常家庄园的飞檐翘角始终指向星空,提醒着我们:商业的终极价值,永远在于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超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