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妈妈的歌 ‍——母亲曾玉芬追寻音乐的足迹

陈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2025年2月2日,我的母亲曾玉芬离开我们已经4年了。总想提起笔来写下一点什么,来寄托我对母亲的思念,但却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写起。人生的路,亲人之间的相伴,看起来很长很长,但真正能留在心中怀念和回忆的,引起共鸣的时间,却不多。而亲人之间的永远离别,却是那么的迅速,短短的一瞬间就发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走了,她还有什么心愿没能实现,我已经无法再听她对我说起。但我心里能感受得到,她最割舍不下的,就是她对这个家的爱,对人生的爱,对生活的爱,还有那对音乐的热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母亲的追念,就从90多年前的那天说起。在现今四川省宜宾市的一个曾家大院里,一个女婴呱呱落地。曾氏家族,又添了一个新的生命。母亲的曾氏大家族,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彻底的败落了。在她的回忆中,似乎没有多少对自己母亲的记忆,后来她的父亲也病逝了。她成了孤儿。最后,是她的叔母收养了她,并把她养大成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生前,写下的曾氏家族回忆录。记下了她的童年回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叔母对她很好,像亲生女儿一样待她,送她上了学校。年轻时的母亲,很喜欢音乐。但深知家中的不易。小学毕业后,她报考了四川川东师范学院,准备自食其力,毕业后去小学当一名音乐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川川东师范学院学习的母亲,那年她18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解放战争的炮声,在四川重庆市响起。母亲的老师梦被打断了。在解放军大潮的号召下,她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解放军原47军卫生学校的一名学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解放军原47军湖南省沅陵卫校学习中的母亲。前排右起第一人是母亲曾玉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解放军原47军入朝参战。还没从军卫生学校毕业的母亲,作为见习军医,随军入朝,进入战场。在异国他乡,她遇见了我的父亲,并定下了自己的终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母亲在朝鲜时的定情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解放军原47军作为第一批回国部队,返回祖国。母亲随军返回湖南省衡阳市。1955年,就地复员转业后进入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内儿科医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在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母亲生下了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母亲抱着刚出生不久的我,和家人朋友们一起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年后,母亲又有了第二个孩子,我的弟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我和弟弟陈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活还在继续,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负担下,母亲好像距她原来的音乐之梦越行越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在世时,在一次我们之间的闲聊中,她这样对我说:“你父亲属于五音不全,一唱歌就跑调。你吗,也缺少艺术细胞。”我好奇的问:“你怎么知道的?”她回答说:“小时候,一次去幼儿园接你回家。正好园中的音乐老师在教你们唱歌跳舞。我就在旁边观看,发现你呆头呆脑,一点也没有其他孩子们的灵性,就像一支不会动的笨小鸭。”因此,她认为我和父亲是一样的。但她对我也并没有完全死心,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她对我说:“儿子,你学一件乐器吧,懂点音乐,将来生活会不一样的。你看你想学什么?”在军营中成长的我,除了下河摸鱼,上树掏鸟窝,指挥一群小伙伴,排兵布阵学打仗,对学乐器没有什么兴趣。母亲就帮我选择了学吹笛子。她陪我去乐器店选了一支笛子,并教我如何去吹它。练习一段时间后,我发觉自己竞然能吹出一些曲子来了。母亲非常高兴。但一次和弟弟打架,他一怒之下,就把这个笛子给砸了,学乐器一事就此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日子还是一天天的过着,我也一天天的在长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调往广州军区干部部。一家人在广州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我结束广州军区干部部幼儿园的生活,进入广州市广州军区八一小学读书。像中第二排左起第四个是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母亲和我在湖南韶山合影。我12岁。带有当时年代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我在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高中毕业。第四排左起第一人是作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当兵了,父母亲送我去了军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当兵后,和母亲合影。那年,我17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军队复员后,我进了一家工厂。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开始学习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回厂后,从基本的技术员开始,到最后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忙忙碌碌了几十年。退休不久,儿子又给我添了两个小孙子,一忙又是好几年。似乎也没有闲情去顾及其他的事情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退休后,好像又勾起了她年轻时对音乐的梦想。她给自己买了一架老式踏板风琴,经常在风琴上自弹自唱。每当我看到她在风琴上的身影,就会想起这是不是她在幸福的回忆当年在师范学院上音乐课时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去逝后,静静的留在她卧室里的老式踏板风琴和演奏时的曲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把全家人都拉进唱歌中,是父亲在患尿毒症以后。当时的父亲已经病危,除透析外无药可医。家中的气氛非常压抑。母亲买了一套音响设备,并购买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歌曲书籍,还有很多是她自己手抄的歌谱。每到星期六、星期天,我和妻子、弟弟和弟媳,带着两个孙子回到家中。她就把大家聚到音响旁,一起学唱一首歌曲。父亲后来受到感染,也会参加进来和我们一起合唱。最后连两个孙子也加入进来。母亲还经常会给我们的演唱打分评价,记得当时她的评价是:我妻子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我是第二名,弟弟第三名,弟媳第四名,父亲最后,是第五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留在家中客厅里的那套老式音响(可放歌曲磁带和录音)和遗留在柜子里的唱片和磁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生前手抄的歌谱,有十几本之多。这里选其中的两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家庭成员的合唱歌声中,父亲度过了他70岁的生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家人庆祝父亲70岁的生日合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他走后,家中的歌声就停止了。母亲也很少待在家里,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自己的家乡重庆市。我以为,她已经忘记了音乐,但在整理她去世后留下的资料时,我发现了她自己写下的书里,详细的记录下了她在重庆市参加歌咏活动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毕竟不是专业的音乐老师,她的职业是儿科医生。在音乐专业人士看来,她是有很多不足的。但她对音乐的追求和热爱却伴随她的一生。她鼓励我们家人唱歌,也就是凭着自己的天性和感觉在唱。那段时间里,我更多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在音乐专业技能上,她能给我们的帮助和指导很有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1年,母亲80岁了,家人为她庆祝80岁的生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80岁生日,家人为她祝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5岁以后,母亲跑不动了。她无法再回到自己读书时的家乡重庆市。这时,她又给自己买了一台电子琴。从此,家中的琴声成了她人生中最后一段旅程中的紧密陪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母亲88岁那年,我的小学同学组团来扬州。母亲在家中客厅用电子琴为他们演奏友谊地久天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在距90岁生日两个月时脑卒中突然走了,家中安静下来。房间里只留下了她用过的,追寻音乐时遗留下的那些物件,风琴、音响和电子琴还有一大堆的歌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一次偶然的网上浏览中,我遇见了开开华彩音乐平台上的张曼老师,她的教唱引起了我对母亲的联想,在她的鼓励下,我加入了老年声乐学习的行列。在学习中,我发觉原来唱歌是这样的有趣,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可学,同时,我也了解到,声乐学习是不容易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和不懈的坚持,更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想,如果我的母亲还在,她一定会全力支持我学习的,说不定,她自己也会乐于参与。在这里,我想对母亲说:“妈妈,您放心吧。您的儿子不会像父亲那样,五音不全,不通音律。在开开华彩这个网络音乐平台的基础上,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您的儿子,一定能唱出更好听的声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现在已经是开开华彩院长公益班的学员,在张曼老师,文静老师的教唱中,学习了一个多月了。两位老师的优秀教学,使我收获很大,学到了一些声乐知识,也学会了一些歌曲,比自己以前的瞎唱乱唱要强很多。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文静老师教的:妈妈啊妈妈,亲爱的妈妈!这首歌。现在我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希望我的歌声,在天堂中,能永远陪伴着您,我最亲爱的妈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面是我学唱的歌曲。妈妈啊妈妈,我亲爱的妈妈!歌词如下:妈妈啊妈妈,我亲爱的妈妈!你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喂养大,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唱着夜曲伴我入眠,心中时时把我牵挂。妈妈啊妈妈!亲爱的妈妈!你的品德多么朴实无华。妈妈啊妈妈,亲爱的妈妈,你激励我走完人生生涯,亲爱的妈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妈妈啊妈妈,我最亲爱的妈妈!您的后代子孙永远爱您!怀念您!母亲逝世前两个月拍摄于江苏省扬州市兰州军区干休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欣、2025年1月31日初稿完成于扬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2月6日修改定稿于扬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2月12日再次添补定稿于扬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