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春临,漫步乡间小路见路旁艾草崭露新芽。我不禁想起每年清明、端午回老家吃艾糍的情景,热乎乎、水灵灵刚从热水锅里捞起的艾糍,个儿如桃圆溜溜地滚落在水缸盖板上,一个个绿如翡翠、嫩如肌肤,真是抢眼诱人。因为是花生米拌红糖包的馅,这糍儿吃起来又爽滑又香甜,那艾草的芳香味更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艾糍,是粤北山乡沙口镇农家的传统美食。每逢农耕传统社节如清明、端午,当艾草长出鲜嫩叶子的时候,农家妇女们都会大显身手,花一番功夫做出形色姣好,口感鲜美的艾糍供家人分享。</p><p class="ql-block"> 做艾糍,通常我们家乡叫做黄糍或做水圆糍。因为它总是同时做出有艾的和无艾的两种糍,两种糍的做法相同,不同的是煮熟之后有艾的糍翠绿,无艾的糍嫩黄,翠绿的糍包花生拌红糖馅,嫩黄的糍包猪肉白萝卜馅,形状上大小如一,有艾的滚圆,无艾的带个鹰嘴桃的嘴。</p><p class="ql-block"> 传统上做一次糍的工夫还是很繁多的。先是备料,它所需要的原料有新鲜糯米和普通煮饭吃的粘米,陈年草木灰水,鲜嫩的艾叶以及用来做馅料的红糖、花生米、猪肉、白萝卜等。糯米要适当添加一点粘米,经淘洗、浸泡、凉干之后,用水碓摏烂再用滤斗滤出糍粉;陈年草木灰水是从大山幽谷中有选择地采集来的權木枝叶,经晾干烧灰滤出的水,越陈越好;艾叶,采集后洗净,放锅里沸水杀青,捞起揉去苦水再捣烂成泥。馅料做两种,一种是花生米炒熟后拌红糖放在石臼里捣碎成砂粒状,一种是猪肉和白萝卜切碎成丁加油盐煮熟。</p><p class="ql-block"> 料备好后,接着就是做糍了。要将糍粉做成糍儿,煮熟捞起晾在水缸盖板上,不黏不沾不烂,色泽鲜美是很有一些学问的。做糍需经过炒粉、和坯、包馅、水煮这些环节,糍粉炒至几成熟,灰水添加多少,艾泥与糍粉混合的比例是多少,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数据参考,糍粉太熟会黏手,灰水多了糍会苦,艾泥多了也影响口感,每个环节全凭农家妇女的悟性与灵巧。每每做糍,都只见农家的妇女系上围裙、卷起袖子、摆开簸箕,倚在灶台边经一阵子的拌、搓、揉、捏糍儿便一个个成形摆满簸箕,一簸箕一锅地煮,一锅一锅地捞起晾在水缸盖板上。此时此刻,不难想象,倚在灶台边做糍儿的农家妇女系着围裙卷起袖子突显出来的女性特有的美,全都被揉进了一个个的糍儿中。</p> <p class="ql-block"> 眼瞅着那刚从锅里捞出晾在水缸盖板上的糍儿有黄有绿,油亮嫩滑,一个个大小如桃、圆润如玉、令人垂涎,真不愧是女人做出来的东西。我曾经听上辈人说,这糍儿两色象征着有儿有女,糍儿多象征着儿女成堆,真是好寓意。</p><p class="ql-block"> 这糍儿不仅寓意好,还听说因为添加了草木灰水和艾草,是一份消滞,健脾胃,补阳祛邪的保健食品。我想,在千年的农耕社会中,男人耕田打猎,女人守家持业。农家妇女们用智慧在糍中揉进了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用大地之草木与家中之米粮巧妙地做出这极具诱惑力的美食,以鼓励男人们为生存为繁衍而勇敢地去战天斗地。这糍儿已不仅仅是美食,而是真正古老纯朴的生活艺术。当男人们一边品尝糍儿,一边凝视着自家做糍的女人时,是男儿再不开窃也会感到这糍儿,这人儿都为你而美。</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我回家祭祖。同村的堂哥邀我到他家吃艾糍,见灵巧能干的堂嫂正系着围裙倚在灶台边煮糍。当她将第一锅糍捞起继续忙乎着第二锅糍的时候,堂哥便递过来碗筷说:“来,尝尝你嫂子的手艺”我便接过碗筷和堂哥一起品尝着堂嫂做的糍儿。当我和堂哥都不禁为香甜嫩脆的糍儿赞叹时,堂嫂那端庄的脸庞便微微地泛起红晕,显得光彩照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