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儿子是母亲最大的期待,母亲是儿子最不舍的情怀。乙已蛇年春节,年已九二的母亲看到儿子回家过年,满心的欢喜和欣慰。</p><p class="ql-block">家乡除了母亲的万般挂念,家门前的小河也在静静等待远方的游子回归。</p> <p class="ql-block">这条小河,记录了我的童年,少年,直至成长的点滴。</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清晨的薄雾锁在河面,河里有薄薄的冰覆盖,对面的小桥在薄雾中依稀可见。那冰远不及儿时的厚,那雾也没有那时的浓,那河水也没有旧时的清澈。</p><p class="ql-block">记得儿时河里有一群群的小鱼,夏天喜欢用水去捧,偶尔会捧上一二条,会兴奋得欢呼雀跃,这个大概是儿时玩水最喜欢的乐趣。有时坐在踏步阶,看小鱼在脚趾缝里游走,任小鱼啄得脚踝发痒,有点像现在的鱼疗。</p><p class="ql-block">暮色里炊烟袅袅时,鸭子们便排着队游回岸上回到各自的家也是相当的美好。现在村里已经不再允许饲养鸡鸭,这个景像已经消失在记忆里了。</p> <p class="ql-block">儿时还有几个玩伴,每天放学后带上一个大大的脚盆,便从门前这条小河游向大河,大河是一个河汊口,这是一大片水域,有一个名字叫临津荡。家乡宜兴是水乡,地处太湖西岸,河流纵横交错,比湖小的水域称为氿,宜兴有三氿,东氿、西氿和团氿,在县城周边,比氿小的是荡,除了家门口的临津荡,数公里水路外向西有都山荡,向东有马公荡。</p><p class="ql-block">临津荡记录了我儿时为食物拼搏的历程。小的时候物资贫乏,生活艰苦,一年吃不到几次肉,每天都在担心今天有什么吃明天吃什么,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我是不苟同的。</p> <p class="ql-block">临津荡里水产品丰富,有摸不完的螺蛳、河蚌,鱼和虾,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摸到几个螃蟹。螃蟹喜欢在河底打洞,脚下踩到一个蟹洞,另一个脚在周边摸索必有另一个蟹洞,然后憋住气钻入水底,一手一个洞几乎每次都可以抓到一个蟹,就这样,日复一日直至立秋过后河水渐凉,每天都可以摸到一大盘各色水产,然后游过大河,顺着门前的小河叫父亲抬回家,第二天就可以吃到新鲜的河鲜,补充肉食不足的营养。</p> <p class="ql-block">临津荡的名字应该是缘起古时的临津县,临津于西晋惠帝永偿元年(304年)建县,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并入义兴县,共有三百二十一年历史。 临津荡的北岸建有临津禅寺,据说亦有一千四百年以上的历史,后多次被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重建,现在已较具规模,是宜兴西北地区香火最旺的寺庙,供奉城皇,庇护着周边的百姓。</p> <p class="ql-block">到了冬天,门前的小河会被冰彻底的冰住,最喜欢看正午时分阳光斜切冰面,那水底忽影忽现的光斑任你暇想。还有夜幕时倒映着人家的炊烟,像一条龙在冰底下的盘升活现。当年在冰面打水漂的孩子,如今隔着四十余年光阴回望,仍能听见石片擦过冰面的清音,脆生生地落在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离乡四十多载,而今搀扶着步履蹒跚的母亲,沿着河边的小路,边走边回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讲到有趣的片断,母亲也会发出爽朗的欢笑,就这样,母子相伴相随地走着,仿佛走在那过去的光阴里。</p><p class="ql-block">小河还是静静躺在故乡的怀抱里,弯弯绕绕,河水流过门前的小桥,就是一幅不朽的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小河有太多的不舍,而我的远行又有太多的无奈。</p><p class="ql-block">小河弯弯,诉说着昨天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