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白海豚笔会】</h3> <h3>与著名词家互动 学歌词创作技艺<br>珠海老年大学音文学会举行別样《名家讲堂》活动<br><br> 正月初四,新春佳节的喜庆氛围正浓,珠海市老年大学音乐文学会在香洲《北方印象》举办了一场别样的《名家讲堂》活动。会员们与著名词家李晓达老师齐聚一堂,围绕歌词创作展开深入探讨,互动交流音乐文学创作技艺。<br><br> 活动开场,会长严述老师介绍了李晓达老师的卓越成就。李晓达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以及艺术馆研究馆员,成就斐然。他曾荣获全国第九届 “五个一工程奖”(歌曲类)、多次文化部 “群星奖” 以及国家第九届 “金钟奖” 等近百项省部级大奖,还出版了六本诗歌、歌词专著。他的到来,为此次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br><br> 活动中,李晓达老师倾囊相授自己几十年来在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感悟。他指出,优秀歌词的关键在于具备直击人心的情感内核,这是提升艺术价值与感染力的核心。他深入浅出地讲解道,歌曲本质是 “情歌”,是展现人声 “喜怒哀乐” 情感的歌唱艺术。虽然歌词创作门槛不高,但只是半成品,只有与旋律完美融合,才能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br><br> 传授创作技艺时,李晓达老师强调写歌词要 “大主题,小切入”,并分享了自己与其他名家的成功范例。他还指出,歌词中要有 “我”、有 “颜色”、有 “声音”,贴近生活,富有地气与生命力。他以会员作品为例,表明写景只是辅助,歌词核心在于 “写情”,只有以情动人,才能引发听众共鸣。同时,他鼓励会员多观察生活、多思考、多动笔、多实践,从生活中挖掘情感元素,为创作注入灵感。<br><br> 活动尾声,严述会长代表学会向李晓达老师表达诚挚感谢,并聘请他担任 “音乐文学顾问”。李晓达老师欣然应允,表示会大力支持学会的歌词创作工作,期待会员创作出更多精品。此次活动让会员们收获颇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散文诗作家蔡旭也参与了此次活动。</h3> <h3>著名诗人、词作家晓达:<br> 本名李晓达。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原齐齐哈尔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正高级职称)。现定居北京。</h3> <h3>主要获奖作品:<br> 晓达作词,崔臻和作曲《爱唱乌钦的阿爸》,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音乐类)优秀作品奖,并在南宁国际民歌节被评为十大金曲。<br><br> 晓达作词,崔臻和作曲的乌钦《萨日朗的传说》、晓达作词,李需民作曲的《银雨金风》《正月十五雪打灯》等作品五次获文化部“群星奖"金、银、铜奖(政府最高奖)。<br><br> 晓达作词,杨人翊作曲的《丹顶鹤飞回来了》等作品六次获“中国广播新歌奖”、“中国电视儿童歌曲奖"金、银、铜奖。<br><br> 晓达作词,杨人翊作曲的《阿爸的渔船回来了》、《挂红灯》在中国第五届国际合唱节、韩国釜山国际奥林匹克合唱节分获金奖、银奖。晓达参与作词的《中国梦》(崔臻和作曲,陈思思演唱)在全国六十多家媒体演播,并获中宣部原创音乐作品奖。<br><br> 晓达作词,崔臻和作曲的《脚印》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中国音协第九届“金钟奖”作品奖。<br><br>还有其他奖项共一百多项</h3> <h3> 《甲子甲子》是李晓达对家乡甲子镇深情回顾的文学佳作,充满了对乡土乡情的热爱和对家国情怀的坚守。<br> 他用自己的笔触,将家乡的人和事物勾勒描绘,留住了记忆和乡愁,也展现了当代作家的使命和担当。</h3> <h3>李晓达与杨人翊合作多年,首推作品:<br><br> 是大型交响声乐套曲《新时代交响》。该套曲共有12个乐章,分为“温馨中国”、“奋进中国”和“开放中国”三个篇章。李晓达担任词作家,杨人翊担任作曲,青年作曲家乌达木参与编曲。</h3> <h3> 创作歌词时,遵循“大题材,小切入”的原则,能够确保作品既有深度又易于引起共鸣。同时,歌词中融入“有我,有颜色,有声音”这三个要素,能够丰富歌词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感人。以下是对这些要点的详细解读:<br><br>一、大题材,小切入<br><br>选择一个大题材作为歌词的主题,可以确保作品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大题材往往较为抽象或宏大,难以直接表达。因此,需要从小处切入,通过具体的细节或场景来展现大题材的内涵。这样既能保持歌词的深刻性,又能使其更加贴近听众的生活,易于引发共鸣。<br><br>二、有我<br><br>歌词中要有“我”的存在,即要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能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让听众更容易代入歌词中的情境。同时,“有我”的歌词也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能够触动人心。<br><br>三、有颜色,有声音<br><br>颜色是视觉的表现,声音是听觉的表现。在歌词中运用颜色和声音的元素,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颜色可以营造氛围、烘托情感,声音可以模拟场景、增强节奏。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可以使歌词更加生动、立体,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歌词所描绘的世界中。<br><br>四、写景不宜过多<br><br>虽然写景可以营造氛围、烘托情感,但过多的写景会使歌词显得冗长、累赘,影响整体节奏和表达效果。因此,在创作歌词时,要注意控制写景的篇幅和频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必要的场景即可。<br><br>五、注意写情<br><br>歌词实际上就是“情歌”,这里的“情”不仅指爱情,还包括亲情、友情、乡情等各种情感。在创作歌词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这样既能增强歌词的感染力,又能让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br><br>六、歌词是半成品<br><br>歌词不是完整的艺术,它是半成品。这意味着歌词需要与音乐相结合才能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因此,在创作歌词时,要注意与音乐的契合度,确保歌词的节奏、韵律和旋律与音乐相协调。同时,也要为音乐的编曲和演唱留出足够的空间,让音乐能够充分发挥其表现力。<br><br>综上所述,创作歌词时需要遵循“大题材,小切入”的原则,融入“有我,有颜色,有声音”这三个要素,注意写景不宜过多并注重写情。同时,也要认识到歌词是半成品的特点,与音乐相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br><br>以上都是晓达老师讲解的精髓所在</h3> <h3>学习经典:汲取智慧,传承文化;<br>学习专业:精进技能,提升自我。</h3> <h3> 2025年2月1日中午,正值农历正月初四,著名词作家李晓达与珠海市老年大学音乐文学会的10名成员在“北方印象”(五洲花城店)欢聚一堂,共话音乐文学新篇章,“绿色课堂”餐叙活动。</h3> <h3>美篇制作人:谷宪生<br>图片:刘进定、徐兰萍、邹莉萍等<br>珠海市老年大学音乐文学会<br>2025年2月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