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四明

铁甲骑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惜 别 四 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谭启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日军投降的消息,像一股幸福的电流,迅速地流向城市,村庄,田野,流向经过战火洗礼的四明山。苦战了8年,热望和平的浙东人民,怎不为这消息振奋?人们奔走相告,互相祝贺,欢欣得流下了眼泪,在欢腾中谈论着明天。但是,正当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天空又出现了战争的阴云: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调兵遣将,加紧准备大规模内战。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党中央发布了“八二五”时局宣言,毛主席亲赴重庆谈判。在浙东,正当我们向敌后日伪据点分路进军,把主力集结在宁波城外,准备攻取这个浙东沿海的大城市时,却传来了“放弃浙东,全军北撤”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b>作者谭启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那是一个难忘的早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吃过早饭,我正在看文件,秘书匆匆地推门进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政委,急电!”看他脸色阴沉沉的,似乎发生了什么突然的不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放下手头的文件,迅速把报夹子打开。电报上面冠着“加急”两个字,发报栏内署着新四军军部首长的名字。我照着排列整齐的字句一行行地读着,每一个字都紧扎住我的心扉。“浙东纵队务须于7天内将全体人员撤离浙江……”我的手禁不住地抖动起来,的确,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了,简直使我不敢相信。但这毕竟是事实——电报,军部的命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用怀疑中央的决定,应该相信党中央的决定是正确的。当我把周围的情况和当前的局势细细想过以后,我醒悟过来。但是,执行这个命令毕竟是痛苦的。我的思绪又像黄河决口似的奔腾起来。4年前初来浙东的情景,坚持四明山的艰难岁月,突破姚江,转战三北……一幕幕一幅幅难忘的场面,又像图画似的映进我的眼帘。我想起了4年前的一切,想起曾经和我一起冲锋陷阵现在已经倒下的战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克希同志(浙东纵队司令员)看了那份电报,和我一样,从读完电报的第一分钟起便担负了感情重担,他说话太少了。我们两个坐在一间小屋子里默默地看着电报。我们不是为了北撤的困难而忧虑。应该承认,7天内北撤是会有很大困难的,要准备那么多的船,要组织一支庞大的水上部队。我们更明白,在撤退的道路上,敌人已布满了障碍。但是,这一切对我们革命战士,对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战士来说又算得了什么!我们相信我们的战士会战胜任何困难。我们深信我们的战士到了紧要关头,当革命需要他的时候,他会毫不吝惜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带着这样的部队,指挥员还愁什么呢?而我们现在痛苦的是:我们要离开这里,离开这块曾经用我们的血灌溉过的土地,离开数年朝夕相处的浙东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紧张地执行着军部的命令。7天的时间对我们来讲是短暂的,它不允许我们丝毫松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撤走一部分伤员,动员一批能走的,并能在上海、杭州找到关系的伤病员,弄到合法的身份后,从陆上撤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全部党政军1.5万多人分成3批,准备同时在临山、观海卫、古窑浦登船渡海。我被指定带领纵队机关、一部分地方党委、教导队、四明山自卫队和警卫营共5000余人,从古窑浦渡海。我们约定各自活动,以江苏青浦为中途集结点,以便在那里会合后,渡过长江去苏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计划拟好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问题是:这么多的人要从海上撤走,加上武器、装备,非300条船不可。可是哪里来这么多的成群的船呢?我们浙东纵队有一支海上大队,但他们的船只也少得可怜,拼凑一下,也只能凑上几十条船。还差200多条呢,怎么办?找料子造吧,不成。哪来这么多木料和工人?再说有了船也少船工。最严重的是时间也不允许,7天内无论怎样也造不出那么多的船来。我们想尽了办法,一切都枉然。办法只有一个:找现成的船,动员老百姓的船。于是,东至舟山群岛,西至曹娥江,秘密和公开地寻找,动员民船。有篷的,带杆的,大的,小的,只要能下海的船都行。我们感谢浙东父老,他们在我们紧急关头又一次伸出了援助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天,不用7天,我们所有的船只集中了。中共中央华中局为了支援我们,还从遥远的胶东、苏北派来了船只,浦东地区的武装部队在找船工作中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9月30日,这是我们进行准备工作的最后一天,部队集中了,地下武装组织了,办事处成立了,连一切宣传的准备工作也在保守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了。现在留下的工作是,起碇远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留在浙江的最后的一个夜晚。杭州湾里,沿着海岸静静地停放着待命出发的木船。战士们聚集在沿海城镇,他们照样操练,好像一切都是跟往常一样。战士们中谁也没有想到部队明天就要北撤了,当他们明天听到军部的命令时,将会引起多大的震动……我走回室内,一次又一次地来回踱步。夜很深了,窗外万籁无声,城东的那座宝塔,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挺秀、壮丽。像突然发现什么,仿佛今天才懂得浙东有这么美好的士地,我好像第一次见到浙东的那么纯洁、美丽的夜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晨曦,我们迎来了10月的第一个早晨。按照命令,我们必须在今天下午1点从杭州湾渡海撤离。据情报,敌人估计我们北撤路线是北渡杭州湾,跨过沪杭、京沪两线,通过杭嘉湖水网地带渡过长江,他们已派兵追击去了。他们慌慌张张地调集了25军和100军两个军的兵力,安置在沪杭线上对付我们。国民党第3战区的陈沛部队已经从宁波、绍兴进到余姚附近。很明显,敌人企图把我们消灭在杭州湾附近,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但是,他们算错了。他们已经迟了,我们已经做了一切准备,有足够力量击溃沿途敢于阻挡我们的敌人,有信心渡江北上。临走我们又接到军部来电,说是他们已指派陶勇同志带领部队在淀山湖附近接应,自然,这对出发前的我们是一个莫大的鼓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是按计划中规定的那样顺利地进行着。部队已分头去往渡海的码头,北撤的指示已传达到营级干部。下午4点,我准时到达了古窑浦。古窑浦的海边已站满了人,这里有我们的战士、干部、地方工作人员、船工和欢送我们的群众。他们三三两两地围在那里说着、笑着,显然,他们还没有知道北撤的消息,也许他们想着即将到来的一次海上战斗。但他门不了解为什么要上船渡海。他们一见我去,立即静了下来,用探询的目光看着我,似乎等待我解答他们这个谜。我从群众中穿过,摸着袋里即将宣布的军部的命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队迅速地排成了整齐的行列。场地上静静的。可以听到海水拍打船板的声音。我环视四周,看着站在我面前的整齐的队伍,看着站在战士们身边的数以千计的群众,想到4年前我们渡海南来,那时不到200人,而现在……我终于在战士面前宣读了军部的命令。当我读到为了贯彻党中央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中央决定将坚持敌后的新四军撤至长江以北,“浙东纵队务须于7天内将全军干部战士撤离浙江”时,我发现自己的声音是沙哑了。我听到从群众中传来的呜呜的哭声。我的面前交结着一片使人动心的景象,整齐的队伍,战士按照自己的位置立着,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军人,谁也没有因激动而挪动一步。我发出了“登船”的命令。于是,人群喧哗起来,群众扑向自己的战士,握着战士的手,互相诉说着。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祝你们一路平安!”“你们一定要回来!”“不能忘了我们,不能忘了四明山!不能忘了三北!”群众激昂地喊着,叫着。“我们一定会回来!”登船时,我们的战士也激动地齐声回答。这声音像响雷,传向天空,传向遥远的东海,传向四明山的每一块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船慢慢地离开海岸。我们挥着手,挥着帽子。站在海岸上的群众,嚷着,叫着,喊声里掺着哭泣声。远了,连声音也听不见了,我才回到舱里。但一会儿我又走上船尾,我拿起望远镜寻找古窑浦。古窑浦海岸的人们还是站着,挥着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等着吧,浙东的人民,我们一定回来!”我从心底里泛起这句话,仿佛我的心里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句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最好的证明人,4年以后,我们终于回来了。浙东纵队的指战员不但回到四明山,而且还和全国人民在一起,沿着社会主义大道迈步前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1987年12月定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