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沪杭甬三角地区的四年

铁甲骑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奋战在沪杭甬三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地区的四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谭启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给刘少奇、陈毅的电报中指出,目前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3个基本地区,即鄂豫陕地区、江南地区(包括苏南、皖南、浙东及闽浙边)、苏鲁地区。其中明确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这是党中央一个新的战略决策。为了贯彻这一指示,中原局(后改为华中局)决定将开辟浙东浙西两地工作的任务,暂归苏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负责。同时,又决定我在上海组织闽浙皖赣4省联络站,负责打通这4个省地方党的联系。1941年4月,日军为了控制东南沿海,发动了宁(波)绍(兴)战役。国民党军队一触即退,绍兴、镇海、宁波、慈溪、余姚为敌占领,杭州湾以南、杭甬路两侧全部沦陷。1941年6月,华中局来电要我去无锡会见谭震林接受任务。谭震林在无锡寨门向我介绍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并说:“区党委决定将路南特委、浦东工委,包括我军在伪13师50团里的关系,全部都交给你领导。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浦东作为跳板,向南发展,开辟浙东的抗日游击战争;另一方面是敌伪在浦东‘清乡’时部队可以向南转移以便保存力量。”苏南区党委随即指示路南特委要浦东工委组织力量向浙东敌后挺进。因此,浦委一方面坚持浦东进行反“清乡”斗争,一方面把能够掌握的大部分武装力量有准备地渡海到三北(余姚、慈溪、镇海3县姚江以北地区)敌后,协同当地党组织,创立新的游击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b>作者谭启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时浦东工委掌握的有两支武装:一支是“第3战区淞沪游击队第5支队”,一支是在伪军13师25旅50团中由我党员控制的一部分力量。根据党的决定,从1941年5月开始,浦东武装先后由蔡群帆、林有璋、朱人俊、方晓、姜文光率领分批南渡杭州湾到达三北。通过统战关系,取得了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3大队”(简称“宗德3大”)、“淞沪5支队第4大队”(简称“5支4大”)和“鲁苏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3纵队”(简称“暂3纵”)等番号。浦东部队到三北地区共约700余人。这支部队,后来发展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骨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浦东武装南渡到浙东后,立即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先后与绍(兴)属特派员杨思一和宁(波)属特派员王文祥等建立了联系。6月18日、25日,“5支4大”在“宗德3大”配合下,于相公殿两次伏击日军,两战皆捷,揭开了浙东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接着,游击队各部转战三北,又在长溪岭、施公山等战斗中连歼日军。10月10日,“暂3纵”在登州街之西袭击由周巷出扰之日寇,迫使敌人逃回据点。10月22日,“宗德3大”在横河与日寇血战,大队长姜文光和副大队长姚镜人等29人光荣牺牲。11月,游击队在梅园丘与日军遭遇,经激战后,敌逃回五夫据点,大队长陆阳等16人英勇牺牲。我军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战,震动了三北地区,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我在上海分别约见了顾德欢,连柏生、吕炳奎、王仲良(即王耀中)、朱人俊等同志,决定成立浙东军分会,以吕炳奎为书记,统一领导三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并在“暂3纵”和“5支4大”分别建立了党的工作委员会。同时,与在三北地区的国民党薛天白、顾小汀等部队和地方开明士绅建立统战关系。“5支4大”在地方党的支持下,设立了总办事处,并在慈(溪)东、镇(海)北建立了古窑浦、海甸戎家、龙头场、蟹浦觉渡寺、沈师桥等办事处。“暂3纵”也在(余)姚北建立了逍路头、长河市、临山等办事处(政权性组织)。我军在三北地区已初步站住了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浦东武装之所以能够很快在三北立足,是与浙江地方党的工作基础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分不开的。早在1939年6月,定海沦陷后,县工委负责人王起等,即在东区农村组织了吴谢乡自卫队、东区警察队。1941年4月,宁绍地区沦陷后,镇海县工委在(甬)江南组织了王博平、林勃领导的横贺乡抗日自卫队(后改称江南独立中队)。原余姚中心县委委员王益生(即赵树屏)到国民党34师残部孙彦龙连工作,并把孙部与缉私营合编为宁绍游击大队。朱之光、赵继尧等也组建了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1942年5月,日军发动第1次浙赣战役,会稽、金(华)萧(山)地区沦陷。在诸暨特派员朱学勉领导下,6月下旬,地下党员何文隆组织了诸暨泌湖乡抗日自卫队,9月扩大为八乡抗日自卫大队。义乌沦陷后,在金(华)属地区特派员陈雨笠和义乌特派员江征帆等领导下,在金东、义西组织了一些游击小组,7月,取得了“钱南军别动队第1支队第8大队”(简称“8大队”,群众称为“吴山民部队”)的番号。彭林在浙江保安队里建立党的工作,陈流等在建德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名为“建德部队”或“严州部队”。为牵制日军的南进,并发展会稽地区的武装,浦东南渡部队和四明地方游击队200余人组成南进支队,在蔡群帆等率领下,于6月6日从余姚游源出发,挺进会稽。中旬,与绍兴特派员杨思一会合。下旬,在杨思一主持下,在诸暨枫桥江下村召开了会议,决定以枫桥为中心建立会稽山游击根据地。会后,南进支队即进驻枫桥,并在枫桥建立了会稽地区第1个办事处。南进支队转战诸暨、义乌、浦江、东阳、嵊县等地,英勇抗击敌人。后来,浙东其他各县的抗日自卫武装也相继建立,1943年5月,镇(海)北建立了以戚铭渠为队长、杜生甫为指导员的龙山自卫队。鄂县组建了林一新抗日武装。7月,嵊(县)东在张平山领导下成立了“侠义部队独立中队”。9月,正式成立了嵊东抗日自卫独立大队。这些武装都是后来浙东游击纵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抗日游击活动,为浦东武装南渡并在三北立足进而开辟渐浙东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浙江省委机关在温州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省委书记刘英等被捕。不久,刘英在永康方岩被杀害。5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历次指示和浙赣战役爆发后浙东地区的严重形势,确定了进一步发展浙东敌后地区游击战争的方针:扩大与发展武装,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作,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5月31日,陈毅、曾山电令要我立即去浙东主持工作。6月中句,我和连柏生同志到达浙东。不久,路南特委书记顾德欢也到了浙东。我们到浙东后,根据华中局的指示,成立了浙东行动委员会,我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部队的党组织和地方党组织。同时,在三北地区成立了三北工委,王仲良任书记。7月18日,在慈(溪)北宓家埭召开了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我代表浙东行动委员会作了《目前国内外形势与我党发展浙江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方针》的报告。这个报告传达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传达了华中局关于浙江敌后游击区工作的基本方针,分析了发展浙江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基础和条件,规定了发展浙江敌后工作的各项具体政策。紧接着,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及1师师部增派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罗白桦、张季伦、余旭等一批干部到达浙东。7月28日,华中局电令正式成立浙东区党委,由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和我4人组成,我任书记,何克希分管军事,杨思一分管组织,顾德欢分管宣传。12月2日,经中央批准,区党委改为何克希、张文碧和我3人为委员,我仍任书记。1943年9月30日,华中局又批准增补杨思一为区党委委员。区党委成立后,根据华中局的指示和浙东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群众,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寇,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总方针,并规定了实行总方针的各项基本政策,这就为浙东根据地的开辟和坚持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区党委对宁绍地方党作了调整,除继续领导浦东特委外,还分别建立了4个地区级的工委,即三北工委、四明工委、三东(都县、镇海、奉化3县以东地区)工委和会稽工委。不久,各工(特)委改成地委: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四明地委书记王文祥(后陈洪),副书记罗白桦;会稽地委书记杨思一,副书记马青;浦东地委书记姜杰;三东工委书记吕炳奎,副书记王起。区党委还设立了敌军工作委员会,书记金子明(后朱人俊),设海上工作委员会,书记周一光,副书记张晓初。区党委还将以前各部队的办事处正式转为地方政权,成立三北总办事处,王仲良为主任,金如山等为副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8月19日,经华中局批准,区党委成立了浙东军政委员会,由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组成,何克希任书记。同月,在慈北鸣鹤场成立了第3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更名何静)为司令,连柏生为副司令,我(化名胡志萍)为政委,刘享云(更名刘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统一整编浙东的主力部队为3、4、5支队(简称“三五支队”)。3支队林有璋(林达)为支队长,蔡群帆为政委(对外仍称教官),华一鸣(即夏光表)为副支队长,余龙贵为参谋长。4支队吴建功为支队长,吕炳奎为政委(后为朱人俊),张季伦为副支队长。5支队由连柏生兼支队长,张席珍为参谋长。此外,还有南进支队、特务大队、新国民兵团、海防中队、教导队和特务连。共计1510人(包括各办事处人员)。有轻重机枪36挺,长短枪878支。另外,又派朱亚民等12人组成一支精干的短枪队,回浦东地区继续坚持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8月,日军退守金华、兰溪,并在宁波、绍兴、三北地区恢复和增设据点。日寇一面对国民党加紧诱降,一面对我三五支队发动“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则乘机加紧反共。根据新的形势,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于9月5日对浙东斗争方针问题作了指示。区党委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的精神,作出了《关于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制定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领后,再争取控制会稽山”的工作方针。华中局批准了这个方针,并强调应迅速取得四明山、会稽山为主要阵地,这是长期坚持的基点。区党委决定,由何克希、张文碧和我率司政机关、4支队及教导队,挺进四明,控制姚南、慈南的一部分地区;由刘亨云率5支队坚持三北;由连柏生、林有璋率特务大队和新国民兵团,开辟慈东、慈西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间,日伪军以上千兵力分3路对三北地区进行“扫荡”。我军经过河头市、杨觉殿、竹山岙三战三捷,毙伤敌伪百余名,重挫日军气焰。10月下旬,我军于慈北七三房,伏击了由慈城出扰的伪10师1个营,将其全部歼灭。国民党乘日军向我“扫荡”之机,派忠义救国军1900多人,并纠集金山、平湖两县的抗卫总队和土匪王八妹部等,共计3000余兵力,由艾庆璋指挥,于10月下旬自金山、平湖、乍浦一带南渡杭州湾,分别在临山、段头湾等地登陆,向我姚北进犯,妄图乘我立足未稳,将我军消灭在三北沿海狭小地区。11月中旬,我们通过统战工作,争取了三北的顾小汀、魏显庭和孙云达等部队保持中立。区党委为了贯彻我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决定集中全部军事力量,进行自卫反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反顽自卫战自11月28日开始,至12月15日止,我军在地方党和广大群众支持配合下,经周家路、登州街、黄家埠、谢家塘等战斗,将艾顽大部歼灭。最后又将逃入伪军据点之残部歼灭,取得完全胜利,巩固了三北根据地。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1师师部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又先后增派黄知真、陆慕云、陈洪、王胜、邱相田、钟发宗、魏善成、谢飞、徐放、江岚、丁公量、唐炎、黄源、于岩、李国斌、田森等一批干部来浙东地区,加强了党政军各方面的领导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扫荡”战斗和反顽自卫战斗胜利结束后,我军主力于1943年年初再度挺进四明。为了打开四明局面,我决心以3支队、特务大队等部:拔掉驻四明重镇梁弄的伪10师1个营的坚固据点。各部于4月22日夜,从晓岭出发,分3路奔袭梁弄镇。翌晨拂晓发起进攻,经17小时激战,拔除了梁弄伪军据点。梁弄战斗的胜利,对于开创浙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梁弄是四明山的心脏,是向南发展的重要门户。攻克了梁弄,就控制了整个四明山区。梁弄的攻克,迅速地推动了姚江两岸和四明山区的政权建设,成立了四明山总办事处。四明山根据地已初步建成,随即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梁弄和横坎头。该地从此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日伪调集2000余兵力,对三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乡”。地方党委充分发动群众,配合5支队大力开展了反“清乡”斗争,先后给予黄沙湖、郑巷、天元市、三灶等地之敌以打击,连战皆捷,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在会稽地区,自南进支队和诸(暨)北八乡抗日自卫大队奉调到三北参加反顽自卫战斗后,马青率领10余个伤病员,发动群众,重建武装。到1943年四五月,诸北抗日武装又发展到六七十人。12月建立了诸北办事处。不久,杨思一、蔡群帆率部返回诸暨与马青会合,开辟了会稽山游击根据地。后来,又开辟了由寿松涛、张子敬领导的路西游击根据地。在金(华)属地区,原来在金东义(乌)西活动的8大队,在成立1年左右的时间里,发展到500余人。1943年6月,成立了金义浦(江)抗日自卫委员会办事处,开辟了以义乌西乡吴店为中心的金义浦游击根据地、后来,发展到兰溪北乡,金义浦办事处改称金义浦总办事处,根据地也扩大为金义浦兰游击根据地。1943年7月,江征帆、楼觉率8大队进入诸义东,开辟了以义乌北乡为中心的诸义东游击根据地。这样,金萧地区的局面打开了。在浦东地区,由朱亚民领导的游击队返回浦东后,在反“清乡”斗争中,采取了隐蔽、坚持的方针,以灵活的战术,机敏地打击日伪,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坚持发展了浦东抗日游击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后,广大军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不仅坚持了三北根据地,保存发展了浦东原有阵地,还开辟了四明、会稽和金萧3块新根据地。这时我军初步建立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根据地,主力部队也发展到近3000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浙东抗日武装的壮大和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建立,一方面使日伪更加恐惧,同时也招来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他们不仅自己不履行对国土的守卫之责,而且不许共产党和人民抗日,对我发动了又一次规模更大的进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10月,国民党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电令32集团军在天台设立前进指挥部,派32集团军副总司令竺鸣涛代行指挥职权,统一整编了浙东地区的国民党游杂部队。11月4日,前进指挥部向“挺3”和盘踞在四明、会稽间的“挺4”、“挺5”等部下达了向我进攻的作战命令。随后又增调了有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第1突击纵队进入四明山,对我军进行大规模进攻,对我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的杀烧洗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始终坚持以抗日救国为最大的民族利益,接连发出3次通电,呼吁制止内战,团结抗日,冀挽危局。可是国民党顽固派置若罔闻,疯狂向我进犯。我军被迫奋起自卫反击。为公开树立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的旗帜,新四军军部于1943年12月命令浙东抗日游击队武装正式编为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纵队,并任命何克希为司令员,我为政治委员,刘亨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下辖3支队5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后改为淞沪支队)、三北自卫支队、四明自卫总队和直属教导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等。3支队支队长余龙贵,政委林有璋。5支队支队长王胜,政委邱相田。金萧支队支队长蔡群帆(后为彭林),政委杨思一。浦东支队(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民,政委姜杰(后为陈伟达)。三北自卫总队总队长兼政委王仲良。四明自卫总队总队长罗白桦,政委刘清扬。浙东游击纵队是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是开辟、巩固和发展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强大支柱。区党委为了团结浙东敌后各阶层人士、各党派、各团体,抗击日伪,反对内战,巩固和扩大抗日统一战线,逐步改造旧有的基层政权,于1944年1月15日,在四明山菱湖村成立了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连柏生任主席,作为浙东根据地最高行政机关,同时制订和预布了《浙东敌后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草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浙东反顽自卫战,从1943年11月19日的蜻挺岗、大俞战斗开始,经历了东西岙、章家埠、前方、后杜桥等大小91次战斗。到1944年6月初,因日军发动了第2次浙赣战役,再次攻陷龙游、衢州等地,并企图打通温州、丽水一线,国民党驻守的金兰前线突告紧张,同时,我苏中大军向浙西挺进,因此,进攻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顽军不得不匆忙撤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我们不仅要反击顽军的进攻,而且还要对付敌伪乘机进行的“扫荡”和“蚕食”,斗争是非常艰苦和残酷的。四明地委书记陈洪,鄞江区委书记李敏(女)和樟密区的徐婴等英雄儿女,都牺牲在顽军的刀枪之下。朱学勉在墨城坞战斗中英勇牺牲,陈行知等43人在后杜桥血战中献身。海防大队有42名勇士在大鱼山岛与敌海陆空军血战中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反顽自卫战持续9个月之久,我军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斗胜利,但未获全胜。在客观上,由于双方力量悬殊(1:11)、战场狭窄回旋不易,主观方面则由于兵力分散,战斗组织有缺点,有些仗没有打好。外线出击会稽地区是正确的,但过早返回四明山区。这时根据地遭到很大破坏,部队共减员891人,一度处于被动局面。但党政军民在艰苦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我们在顽军的围攻和日伪的“扫荡”、“蚕食”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保存了有生力量,坚持了浙东阵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到1945年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迅速发展,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失败已成定局,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处于崩溃之中。根据形势的变化,国民党退出四明山区。1944年8月30日,华中局来电指示:目前我在敌后主要任务是扩大与积蓄力量,争取时间进行整风及整训部队,更加发展游击区与根据地和更加发展我党我军力量,以准备将来反攻。区党委为了贯彻党中央、华中局的指示,于9月25日至11月5日召开了浙东首届军政会议。会议,总结了经验,对如何加强部队建设、动员组织群众进行政权建设进行了研究。1945年1月21日至31日,在梁弄召开了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人民代表会议,选举浙东行政委员会,以连柏生、吴山民、何克希、张文碧、郭静唐、王仲良、罗白桦、朱人俊、黄源为委员。产生了浙东参议会,选举我为议长,郭静唐、何燮侯为副议长。会后浙东行政公署正式成立,以连柏生为主任,吴山民为副主任(后增选王仲良为副主任),以罗白桦、王仲良、杨思一、顾复生为四明地区、三北地区、会稽地区、淞沪地区专员。还分别任命了四明、三北、会稽、浦东四地区的各县县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总政策及浙东施政纲领,区党委领导根据地军民,在频繁的战争空隙中,进行了可能和必要的各项建设。在军政会议和临代会前后,浙东区党委领导了整风学习和大生产运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增强了物质条件。这时,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一师师部又增派涂峰、徐端、钱刚、周毅、邱子华、汪志华、周瑞球、朱光等一批干部到浙东工作。为了加强部队建设,纵队司令部成立了作战科、侦察科、通信科、管理科、人事教育科和机要科。1945年3月,区党委决定金萧支队两个大队和3支队合并,组成新的3支队,蔡群帆任支队长,钟发宗任政委,并组建了新的金萧支队,彭林任支队长,杨思一任政委。7月1日,恢复了4支队建制,林有璋任支队长(后陈业棠为支队长林有璋任政委)。同时,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全纵队开展了以苦练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四大技术为中心的大练兵,增强了部队的军事素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2月27日,粟裕根据新四军军部关于江北部队分批南下的部署,率1师3旅陶勇部南下,于次年1月6日与先期到达的王必成、江渭清部会合于浙江长兴地区。1945年1月13日,华中局秦奉中央军委电令,决定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未到职,由粟裕兼政委),叶飞为副司令员,刘先胜为参谋长,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纵队(后增加为4个纵队),浙东纵队编为第2纵队。苏浙军区的成立,加强了对苏南、浙西、浙东地区的统一领导,形成了浙西与浙东打通联系的战略态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月下旬,苏浙军区曾多次派部队至富阳、新登地区侦察,预做南渡富春江的准备。为配合浙西新四军主力南下,5月10日,我率领3支队一部西进。5月20日,在富阳中埠,与胜利渡过富春江的苏浙军区4纵队11支队会师。新派到浙东任纵队副司令员的张翼翔等也同时过江会合。不久苏浙军区对各纵队的任务作了新的部署,4纵队11支队返回浙西。我和张翼翔即率领所属部队日夜兼程赶回四明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阴谋抢夺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妄图消灭我军。顾祝同再次策划对我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此时,驻浙东的国民党田岫山部第3次公开投敌。田部原是国民党杂牌军暂编30师所属88团,曾先后两次投敌,两次“反正”。1945年5月20日,田岫山命其参谋长郭玉鑫率领所属特务大队,前往庵东伪中央税警团指挥部接洽投敌。田岫山的部队改编为伪中央税警团第3特遣部队,驻上虞、许岙、第泗门,专事反共反人民。为粉碎敌顽阴谋,浙东游击纵队决定争取张俊升的“挺5”保持中立,集中兵力发起讨田战役。5月29日,我军拔除了田部第泗门据点,揭开了讨田战役的序幕。6月7日至22日,取得了攻打田岫山老巢许岙的胜利,歼田伪1000余人。6月30日,乘胜解放了上虞城。7月5日,在嵊县开元附近把田伪残部大部歼灭,又俘田伪200余人。讨田战役取得了全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顽军在田岫山投敌后,不去讨伐田部,反而在我发起讨田战役时派兵增援田部。国民党顽固派乘机又在天台设立“绥靖”指挥部。国民党32集团军副总司令陈沛和浙江保安处处长王云沛调集以33师为主力约10个团的兵力,向北推进,妄图与日伪军遥相呼应,南北夹击,消灭我抗日武装。顽军首先向由中立、而逐步靠拢我军、反对内战的张俊升部开刀。6月21日,分头袭击张部于章镇、南堡、汤清等地。22日占领汤清。接着,顽军转兵北上,妄图增援被围困上虞城的田岫山。27日顽军侵占我丁宅街和官山村阵地后,浙东纵队被迫奋起自卫反击,击退顽军的进攻。29日,我军进占章家埠、南堡,解救张俊升部于困境。接着,张翼翔副司令员率主力一部西渡曹娥江进入会稽地区,在西谢、下岙一带追上顽军残部,将其击溃,俘顽数百人,残顽南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讨田战役和粉碎国民党军队又一次进攻的胜利,使上虞地区10多万人民获得解放,三北、四明和会稽3块根据地连成一片。不久,区党委和浙东纵队司令部自横坎头进驻上虞。上虞成了浙东抗日根据地后期的指挥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新四军不断取得巨大胜利的影响下,国民党挺进5纵队全体官兵1000余人,由张俊升率领于7月11日通电起义,投向我军。7月13日,新四军军部命令张部改编为浙东纵队第2旅,任命张俊升为纵队副司令员兼2旅旅长,王仲良为旅政治委员,张景南为副旅长,徐学道为参谋长,朱人俊为政治部主任。原3、4、5支队编为第1旅,纵队副司令员张翼翔兼第1旅旅长,纵队副参谋长谢忠良兼1旅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在取得浙西第3次反顽自卫战役胜利后,决定4纵乘胜南进,再渡富春江与2纵队主力会合,准备扫除浙江中部浙赣线两侧敌伪势力,然后大举跃进,联络浙南,以实现打开东南局面的战略意图。8月2日,蔡群帆率领的3支队1大队和彭林率领的金萧支队一部等接应部队,在富阳大章村附近,与再渡富春江的4纵队主力会师。不久,蔡群帆率3支1大队和苏浙军区派来的汪大铭等干部返回四明山。4纵队主力在金萧支队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积极作战,给敌伪以沉重打击。因日军投降,4纵队主力奉命北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8月12日,浙东纵队根据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向附近城镇日伪军及伪政权发出最后通牒。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浙东区党委为了迅速收缴敌伪武装,于当日成立了“动员委员会”,动员解放区一切军民,为坚决消灭顽抗的日伪而斗争。8月17日,浙东纵队开始对敌伪发起大反攻。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浙东纵队在广大民兵的配合下,除铁路沿线几个主要城市外,基本上消灭了盘踞在四明、三北、金萧、淞沪地区顽抗的日伪军,使浙东广大地区的人民获得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了投降书。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国民党顽固派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准备发动一场反革命内战。在浙东,正当浙东纵队各部在反攻中取得一连串胜利时,国民党顽军在鄞西、浦江等地向我军发动了进攻。陈沛亲自率领88军,从天台日夜兼程赶来浙东内战前线。至9月下旬,国民党正规军几个师分别向四明、三北、金萧地区的浙东纵队各部进逼。浙东的内战危机十分严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为了击破国民党真内战、假和谈的阴谋,取得国内外广大人士的同情,我党在谈判中作了必要的让步,决定主动撤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等8个解放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20日,华中局转发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浙东纵队及地方党、政干部,除留下少数武装人员外,全部撤离浙东开赴苏北。9月23日,区党委在上虞城召开了扩大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关于北撤的命令,并对北撤工作作了具体布置。区党委决定主力北撤后由朱洪山、黄明等组成新四军浙东纵队留守处,以公开合法的身份与国民党谈判,处理我军北撤后的善后事宜。同时,决定留下刘清扬、邢子陶(不久去苏北)、马青、王起等一批党员干部,领导坚持原地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30日,区党委和纵队司令部、政治部、浙东行政公署,在上虞召开群众大会。即日起,浙东纵队和党政机关及地方工作人员约1.5万人,分路分批渡杭州湾北撤,并散发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北撤部队在澉浦登陆时,遭到国民党大军阻击。我军背水作战,伤亡很大,最后突出重围。在南丰又击破了伪中警团的阻挡,歼其一部,胜利越过沪杭铁路、京沪铁路,渡过黄浦江、长江,进入苏北解放区,完成了北撤任务。至11月中旬,在涟水实行整编、全纵队除第2旅改为新四军独立1旅外,其余统一整编为新四军1纵队第3旅(后为第3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华中8个战略区之一,是华中抗日的东南前哨阵地,拥有4个地区,16个县级政权,人口400万。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底,大小战斗643次,光复县城两座,攻克大小据点110余个;毙伤日军官兵610名,俘敌少佐以下21名,毙伤伪副旅长团长以下官兵3062名,俘伪团长、支队长以下5504人,并缴获了敌伪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浙东根据地军民在沪杭甬三角地区,在四明、会稽山巅,高举抗日大旗,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将永垂不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1987年4月定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