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影响一生的邢家湾中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郭洪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 1963 年 10 月至 1968 年 10月,我在邢家湾中学度过了整整五年的青春岁月。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段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紧张的学习考试,激烈的文革辩论,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南征北战的大串联。一幕幕刻骨铭心,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念老师们:王宪鹏、张月芳、张恒安、赵水围等,他们是真正的“辛勤的园丁”和“诲人不倦的人类心灵工程师”。在课堂上,他们是良师,治学严谨,循循善诱;在生活中,他们是益友,和蔼可亲,为人表率。那时候,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单身住校,和学生们朝夕相处,全身心的扑在教学上。上自习课时,争着去教室里督查辅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念同学们:郝金芳、孟忠武、吴兰堂、张花坤、刘乐英、刘彦堂、达孟东、赵孟林、怀兵辰、张坤田等,那时,我们是那么的纯真阳光,积极向上,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顾初中五年的经历,概括起来有五点感悟和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一、艰难困苦磨砺意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启超先生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我的家乡东郭城,距邢家湾 15 华里。那时家中没有自行车,上学全靠徒步往返。我一般是星期六回家,背粮食或干粮,星期天下午返校,无论刮风下雨,从来没有误过课。最怕的是冬天,如果赶上下雪天,走到学校,裤腿处会湿透结冰。宿舍里只有一个砖盘的炉子,大家轮流烤,谁也烤不干,又没可替换的衣服,只能穿着带冰碴的裤子去上课,冻得浑身颤抖,脚生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忘在宿舍里睡大通铺。十几人一屋,头顶大尿缸,中间生一个火炉。冬天的早晨,窗户上结满冰花,冷得实在顶不住了,就把头蜷缩在被窝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忘开饭时,七八个同学一组,围着铁饭桶和一个盛干粮的篮子,蹲下来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条件好点的同学带小麦换细粮饭票,可以吃馒头;家里贫穷一点儿的同学,带高粱或玉米,换粗粮饭票,吃粗粮捧子。大都是每顿只买一分钱的咸菜条,每人一碗清澈见底的米汤,或是飘着两片菜叶的稀汤,常年吃不上一次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忘母亲从鸡屁股里抠钱供我上学,每周攒几个鸡蛋卖到村代销点,三、五角钱就是我一周的伙食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忘有一次期未考试,我患感冒,张月芳老师见我不停地咳嗽,劝我请假休息,我坚持参加了考试。当时我头疼厉害,恶心反胃,干哕欲吐,我强忍难受,坚持答完了试卷,交卷后走出教室门口就哕了。张老师见状,急忙过来搀扶着把我送到宿舍里。没多长时间,他给我送来一碗水让我喝下,并告诉我这次代数考了满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来的路告诉我,艰苦的成长环境对青年人是一种锻炼和考验。凡是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轻人,日后才会更加熟爱生活,爱岗敬业,珍重人生;才会不怕风雨,敢于战胜困难和挫折;才能勇于进取,有所建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这里,还想多说两句:现在,我们的子孙生长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是他们的福气,也是他们的不幸。一旦艰苦降临,不知他们能否经得起考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二、知识改变命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王宪鹏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读书苦,不读书将来会更苦”。是的!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少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刻苦读书,增长知识,靠自立、自强,实现人生理想。纵观古今,环顾周围,重教或不重教,好好读书或不好好读书,其前途命运会大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文革”影响和耽误了我们这些老三届学生的前途,但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靠初中三年的知识积累,日后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不凡的业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班的怀兵辰同学白手起家,锐意进取,成为闻名全县的农民企业家;吴兰堂、达孟东同学靠自学成为乡间名医;卢丙奎、檀苍军同学等成为科、局级干部;郝金芳同学从一名普通士兵,一路拼搏擢升为副师级部队干部;在上海虹桥机场工作的王建坤和在首都机场工作的王省堂等同学,也都在各自岗位上成为业界精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得益于初中三年期间积累的一点墨水,我参加工作后,虽是一名“协议工”(即亦工亦农人员),但一直在行政机关从事文秘工作,后逐步成长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改变了祖祖辈辈戳牛屁股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庭和国家一样,经济上的“穷”和知识上的“白”是紧密相关的,是客观形成的恶性循环,因为“穷”而“白”,因为“白”而“穷”。说到底,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三、师德正学风好,才能出成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的邢湾中学教学条件还比较差强人意。记得刚入学时还没有电,晚自习需要点汽灯。老师们只有一间屋,既当宿舍也是办公室。夏天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冬天屋里生个小火炉,也根本解决不了寒冷的问题。但老师们都以德为范,尽职尽责,十分卖力,天天批改作业至深夜,难点、重点给同学们讲了又讲,耐心地解惑释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一时,张月芳老师是我们 14 班的班主任,他不仅代数讲得好,而且管理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且要干净整洁。我从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任学习委员直到初三毕业,主要职责是收发作业。初二时班主任换成赵水围老师,初三又换成王宪鹏老师。他们那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作风,更是让人终身难忘。正是因为他们的严细管理和谆谆教诲,使我们全班形成了争先恐后,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记得在初二第一学期期末,学校组织召开了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当时张恒安老师愿意让我介绍学习几何的经验,几何的确是我的强项,几乎每次都考100 分。而王宪鹏老师希望我介绍学语文的体会,最后经两位老师协商,我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介绍了学习语文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老师敬业,学生努力,当时的邢湾中学升学率,在全任县三所中学中是最高的。学霸张坤田在一次期末考试中竟然考了六门100 分。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期末考试,总有三、四门主科能考满分,很少有低于 90 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严师出高徒,我们班有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像刘善平、乔恒朝、卢炳坤、刘彦堂、郝金芳、张花坤、檀苍军、吴兰堂等,若不是文化大革命,他们都有希望考入新的高等学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四、确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邢家湾中学老校长霍仁方,正直严肃而又慈祥和蔼;年轻的教导主任郗静峰,睿智干练,勤恳务实;老师们兢兢业业,无私耕耘;学生们刻苦努力,发奋读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校师生和睦,教学相长,校风正,学风好,潜移默化。学校培育了我们乐观向上、勇于奉献的人生观;培育了我们勤奋刻苦、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培育了我们不怕困难、不惧挫折的坚强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校在我心中永远是一个心灵的故乡,它为我日后的成长注入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五、文革改写了我们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的车轮把我们带进了1966 年的门槛。正当我们积极备考,准备升学之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校园,彻底击碎了我们的求学梦。应该说,对于我们这些已经经过政审、体检、填报志愿的老初三学生,确实有些残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革”把这些纯朴稚嫩的中学生,推进了两条路线斗争的政治漩涡。批斗校领导、批斗老师,学生之间无情争斗,险些步入打、砸、抢的歧途。我们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令人不寒而栗,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年之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来自农村的初高中学生,全部回乡当了农民,大中专学校一律停止招生。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事让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思之不胜悲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话又说回来,“文革”两年,正值风华正茂的我们,在大字报、大辩论中得到了特殊锻炼。特别是通过大串联,使我们第一次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从而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人难忘的是 1966 年 11 月 26 日,我曾经在北京西郊机场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至今倍感荣幸。</p> <p class="ql-block">郭洪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浣溪沙·老照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阅相册,惊讶看到一张50年前的老照片,是在邢湾读初中时的班干部合影。彼时师正盛年,我颇稚嫩,今则俱老,激动之际,填词一首以抒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匆匆五秩年,端详旧照忆从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华正茂好儿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去犹能亲翠色,冬来更是恋红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园老柳已如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0年4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