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摄影配文:西蜀老马</h5> 2025年1月29日,大年初一,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先锋村的农夫记忆广场上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村民早早地涌向这里,人山人海,共同见证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乡村T台秀。<br> 这场名为“农夫乡村T台秀”的表演是全国首创,由当地村民自编自演。他们将锄头、镰刀、风车、犁头等八十多件农具搬上舞台,通过情景再现的走秀演绎方式,展示了从生产类到生活类再到工匠文化类的农具,将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br> 村民们手持锄头、肩扛扁担,身着传统服饰,迈着自信的步伐,将日常劳作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台下的观众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这场表演不仅展示了农具的演变和用途,更传递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尊重与传承。<br> “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高兴。没想到带上自己平时干活用的工具上台能够获得这么多人的认可,我感到很骄傲。”参与表演的村民何友芳说。这场T台秀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成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br> 在先锋村,农耕文化不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更融入了乡村旅游和日常生活中。村民们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独特魅力。 空中俯瞰农夫广场 清晨的阳光洒在广场上,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序地围在舞台四周,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大妈格外引人注目。她们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架起手机,进行现场直播、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她们的笑声在人群中回荡,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群身着粗布衣裳的村民,肩扛纤绳,弯腰弓背,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仿佛在长江边拉纤的纤夫。他们的表演生动地再现了纤夫们在江边与风浪搏斗的艰辛场景,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纤夫精神。 最温馨的一幕莫过于“母亲挑水,女儿帮忙”的场景。舞台上,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母亲,肩上挑着一对水桶,步伐稳健而有力。她的女儿则在一旁帮忙,小心翼翼地扶着水桶,确保水不会洒出。这一幕,仿佛是过去乡村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却又在舞台上显得格外动人。 一对身着传统服饰的夫妻,正忙碌地制作着窄荞面。 两人的配合默契十足,动作流畅自然。这一幕,仿佛是过去乡村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却又在舞台上显得格外动人。 农家养鸡 “母猪嘉陵”:那个年代的乡村致富神器<div>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乡村,摩托车还是一种极为稀罕的交通工具。然而,嘉陵摩托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这一局面,还成为许多农民发家致富的得力助手。其中,嘉陵CJ50型摩托车因其出色的载重能力和耐用性,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母猪嘉陵”。<br></div> 在先锋村的农夫记忆广场上,一场别具一格的乡村T台秀正在上演。舞台上,一对身着传统服饰的夫妻正在河边洗衣服。丈夫跪在洗衣板前,双手用力搓洗衣服,妻子则在一旁帮忙漂洗、拧干。这一幕,生动地再现了过去乡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也展现了“耙耳朵”文化中男性对家庭的付出与关爱。<br>“耙耳朵”一词在四川方言中带有“柔软”的意思,形容男性对妻子的言听计从,体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在传统家庭中,男性承担家务劳动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妻子的爱。这种文化现象在四川地区尤为突出,甚至被视为家庭幸福的象征。 在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对婚姻的重视程度丝毫不减。迎亲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鸡公车则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迎接新娘的首选交通工具。在婚礼当天,新郎会精心装饰鸡公车,车身上贴上红纸剪成的“囍”字,车把上系上红绸布,甚至还会在车轮上缠上彩带。新郎和伴郎们推着装饰一新的鸡公车,前往新娘家,一路上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div>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鸡公车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运输工具,更是一种承载着农民情感和文化记忆的象征。它见证了那个时代农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见证了他们对爱情和婚姻的尊重与追求。虽然鸡公车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但它所代表的那份质朴与美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br></div> 抬滑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在华蓥山地区,由于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滑竿成为当地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滑竿由两根坚韧的斑竹和一把凉椅组成,乘坐者坐在椅中,由两名轿夫一前一后抬行。这种交通工具不仅稳定舒适,还能减轻乘者的疲劳。 人力三轮车的前身是黄包车,一种靠人力拉动的双轮客运工具。黄包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上海,因其从日本输入,故被称为“东洋车”。黄包车的车夫们在大街小巷中穿梭,为乘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然而,由于黄包车的设计较为落后,车夫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工作条件极为艰苦。<div> 人力三轮车作为一种传统的交通工具,见证了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它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人力三轮车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弱,但它的文化价值依然不可替代。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人力三轮车将继续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br></div> 晒席凉粮不仅是一种农事活动,更是一种乡村记忆。在乡村,晒席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农具之一。它们通常由竹条编织而成,结实耐用,透气性好,非常适合晾晒粮食。在晒场上,一张张晒席整齐地排列着,上面铺满了金黄色的稻谷、雪白的小麦或金灿灿的玉米。阳光洒在晒席上,粮食在晒席上闪闪发光,仿佛是大地的馈赠。 回娘家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尤其在春节期间,这种习俗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新婚的媳妇们通常会在正月初二回娘家,带着丈夫和孩子,提着礼物,向父母和长辈们拜年。礼物通常包括鸡、鸭、鱼、肉等,象征着对娘家的敬意和感激之情。<br> 在乡村,这种习俗更加质朴和真实。媳妇们常常会背着孩子,左手提着一只鸭子,右手提着一只鸡,踏上了回娘家的路。这种场景不仅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展现了乡村妇女的勤劳和坚韧。 在四川等地,板桶收割谷子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方式。收割时,农民们会将割下的谷穗整齐地摆放在田埂上,然后将谷穗放入板桶中。两人一组,一人负责将谷穗高高举起,用力摔打在板桶内的谷架上,谷粒便纷纷落下;另一人则负责清理谷穗,准备下一轮的脱粒。 割满一筐猪草后,姑娘们便背着沉甸甸的筐子回家。竹筐里的猪草堆积得高高的,有时甚至超过了她们的头顶。尽管背上的重量让人感到疲惫,但她们依然坚持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种辛劳不仅体现了农村生活的不易,也展现了农村姑娘们的坚韧与毅力。 自行车驮筐卖菜,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乡村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生活的质朴与真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民们在平凡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这种传统的卖菜方式,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但它所承载的记忆和情感,却会长久地留在每一个经历过它的人心中。 这场T台秀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游客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乡村文化活动让人眼前一亮,既感受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又看到了新时代乡村的活力与创新。<br>“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先锋村的农耕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来我们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先锋村的村支书说道。<br>在先锋村,农耕文化不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更融入了乡村旅游和日常生活中。村民们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独特魅力。这个大年初一,先锋村的村民们过得格外有意义。<div> 2025.1.29</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