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嶝街道社区南音社发展概况: 多年来,翔安区南音协会历年举办南音演唱会,各镇街社区涌跃参加,许多青少年南音选手,获得演唱会的好评。以翔安区大嶝街道社区南音为例。 </p><p class="ql-block">1、 “回眸乐史堪扬眉,展望前程更振声”。南音,是闽南优美的,独恃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她以婉转悠扬的音乐旋律赢得清廷皇帝的赞赏,赦封“御前清客”流芳至今。近年来,大嶝街道现有南音社:阳塘社区、东埕社区、双沪社区、田乾社区、嶝崎社区、小嶝社区和山头社区七个南音社。</p><p class="ql-block"> 2、翔安区大嶝街道社区南音历史代代相传,自上个世纪初就有南音演唱活动,并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传承,由居民自发性的南音演唱一直沿下来,没有中断,已演变成一种乡村时尚。演唱更发展成种多样,有清唱、说唱、对唱、小组唱、自弹自唱、坐唱、表演唱等形式。社区南音古为今用,走出村社,展现艺术魅力,成为文艺宣传中的一枝新葩。 </p><p class="ql-block">3、几些年,由于广泛学习,虑心求教,多方交流,社区南音爱好者的演水平水涨船高,多次参加市、区文艺调演与会唱比赛,屡获佳绩。大嶝街道阳塘社区、东埕社区曾连续14年参加市区、镇(街)会唱。阳塘社区南音社:参加市演唱比赛(6一10届)获得集体组织奖1次,优秀奖2次。获得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4人次。翔安区选拨赛获得一等奖2人次。 东埕社南音社:自2001起至2008年止,先后七界参加厦门市文化局举办的南乐唱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参加第六届、第十二届参赛选手,荣获一等奖2名,二等3名,优秀奖5名的好成绩。</p><p class="ql-block">大嶝街道南乐历史简介(回顾) </p><p class="ql-block">1、社团雏形。东埕南音社负责人曾文灶(已故)介绍:东埕村的麦埕自然村,在抗战中期(1942年),就创建南曲班。那时这个小村,只有近200人口的小村庄,就有两个南曲班,演唱人员二十余人。东埕社区东蔡自然村也有两个南曲班,人员有二十余人。南音非常普及、活跃。 </p><p class="ql-block">2、开展活动。仅从麦埕二个南曲班的情况讲,平时活动经费都是个人自筹,都非常认真、克苦的学习,到处都能听到乐曲声音。凡有婚、丧、喜、庆、都有南音的参与。周边地区有喜庆节日,都主动参加献艺。一九四六年,台湾回归祖国近周年的时候,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一一石井镇郑氏举行台湾回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同时庆祝郑成功寿辰的时候,田乾村郑氏组团参加,东埕南音社也随团参加踩街活动。当时他们根据台湾回归的意思,演奏“百鸟归巢”等乐曲,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南音同仁们的好评。当时他们只有十三、四岁的年纪。又如新店上头宫佛祖诞辰,他们也应邀参加庆典活动,演唱结束后,受到香客们赞许。 </p><p class="ql-block">3、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解放前夕,特别在一九四九年秋,国民党到处搞恐怖活动,社会动荡不安,那时南音随着消失了。解放后,在政府的号召下,南音又逐步恢复活动,但由于人员的分流,有的工作外出,有的自谋职业,参与人员也很少了,并时续时断。 </p><p class="ql-block">4、再获新生。 九十年代初,当地文化部门又重视抓南音传承工作,每年的春节举行南音会唱活动,南音又焕发出生机。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曾文灶老艺人看过华桥大学一位音乐教授,在福建日报发表文章,号召社区各界行动起来抢救南音这个活化石。并逐手收集,整理有关南音的资料。这编文章得到该校校长的支持。这编文章对曾文灶老艺人启发很大,促使他重新介入南音。 从一九九六年他主持该村南音工作起,就逐手对南音进行整合,把南音爱好者组织起来,组成东埕南乐社,同时得到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与此同时,又吸引十二名学童,进行培训、传授。同时逐手收集、整理曲章、曲本有关资料。到目前为止,已收集指、谱全集,即:指48套、谱16套、南曲双集,35条(首)其中;包括自已创作6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