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经历”类官印考(1)

兰雪斋后人

近年来,随着不断有出土金代官印报道,金代官印已经成为中国历代官印中数量和品种最多的官印,仅景浩先生主编的《金代官印》就收录有金代官印约900种,加之民间的收藏,估计现存金代官印的数量,可能接近1500种。<br> 在这些数量庞大的金代官印中,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与“经历”有关的金代官印,数量大概在个位。<br> 这些官印中最早发现的是,1964年河南郓城(现山东郓城)发现的一方“总帅府经历司之印”:<br> 当时被译为“总帅府经庭司之印”,并且断代为“元代官印”,其中译名“总帅府经庭司之印”是错误的,而“元代官印”的断代也是值得商榷的。<br>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字的角度,着重说明“经庭”二字的破解是错误的。<br> 笔者在电子“二十五史研习系统”进行了查询。<br> 先输入“经庭司”: 说明了历史上并不存在“经庭司”这样一个官署。<br> 再输入“经庭”:<br> 《全宋诗》是“併足經庭右,褰裳入座隅。”、“鶴髮童顔兩鬢星,一經庭訓已成名。”<br> 《齐民要术》是“譙郡夏侯規亡後,見形還家。經庭前桃樹邊過,”。<br> 这里“经庭”是“经过庭院”,并非“名词”,这说明并不存在这样的官职,也不存在“经庭司”这样的官署。<br> 因此,“经庭司”是错译。<br> 反之,“经历”作为官职,在《金史》中可以查到多处,如“徐州帥府經歷官”、“慶陽總帥府經歷官”,又如“元帥府經歷官”、“樞密院經歷官”。<br> 而“经历司”最为金代“官署”,已经出土的金代官印所证明。<br> 下面我们从“庭”和“歴”字的篆书写法看这方官印是“经历司”而不是“经庭司”。<br> 下面是古代书法家书写篆书“庭”字与这方“总帅府经庭司之印”上,被解读为“庭”字的字符比较图:<br> 下面是这个“字符”与其他金代含“歴”字官印中相应“字符”的比较图: 这些九叠篆的“歴”字来自何亦东先生的文章《九叠篆字编》,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收藏九叠篆的“庭”字。<br> 而在被称为古代九叠篆权威著作的上方大篆《乾隆盛京赋》中有“庭”与“歴”字的九叠篆写法:<br> 可以看出,官印中的“歴”字是上方大篆《乾隆盛京赋》的原型,而这个上方大篆的“庭”字确为今天电脑九叠篆字“庭”字的原型(下方图中的红字为电脑九叠篆字)。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发现这个“字符”确为九叠篆的“歴”字。<br> 最近看到了一本研究辽金官印者值得一读的好书《考古印史》,其中有一段话值得玩味:<br> “两宋、金朝的公印仍有其比较特别的艺术韵味。两宋的公印萎软有余,缺乏振作之气,与国情、国势相仿佛;然其文字秀丽,有如捧心病姬之风情,耐人寻味。与两宋相反,金朝的公印则显得从容刚劲,不俗不媚,用汉字常出巧思,有一种磊落、强悍之美。这与金朝国情相符,又与金朝的制瓷制镜等手工艺的发展风格相似,这是女真族统治者善于向汉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且发扬、形成自身审美风格的结果。”<br> 笔者在收藏与研究金代官印中。对金代官印用篆“常出巧思”,“用字变化多端,风格绝不雷同,体现了较高的文字处理水平。”,颇有同感。<br> 下面就这方“总帅府经历司之印”的“歴”字用篆,谈一下拙见。<br> 下面是古代“歴”字的篆书写法:<br> 其中,第一个“歴”字是来自“金文”,它将“歴”字的“厂”内部分,分为上下两部分。而“说文解字”中的“歴”字,应该是篆书“歴”字的本源,它将“厂”内部分,分为左右两部分。<br> 在这里,我们将两种写法,称为“上下写法”和“左右写法”。<br> 笔者认为这方“总帅府经历司之印”的“歴”字属于“左右写法”:<br> <br> 笔者也收藏有一方“总帅府经历司之印”,其“歴”字的“左右写法”更加明显。 这方“总帅府经历司之印”,我们将在专门文字中加以介绍。<br> 下面是网络上的一方铜质印章,被叫做龟钮“总帅府经庭司之印”:<br>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这方龟钮印是否到代,仅从文字与治印的角度讨论,此印类似“盘条印”,印文笔画纤细而深峻,与郓城出土之印的印文写法完全一致,只是印文折转多是圆转。<br> 这方龟钮应该正名为“总帅府经历司之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