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五) 殖民古城加勒

八千里路云和月

<p class="ql-block">  加勒 (Galle )是斯里兰卡的一个主要城市,位于该𡷊国的西南端,距首都科伦坡将近120公里。加勒是南部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更是一个重要的港口。据说从4世纪起,加勒这个地理位置优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然港口就是该国一个对外的主要港口,到14世纪,更是成为斯里兰卡最为活跃的港口之一。16</span>至17世纪,在殖民国家统治期间建成加勒堡后,加勒港在随后的200多年里一直是印度洋上的重要港口,是往返东西方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地。</p> <p class="ql-block"> 加勒新城区 </p><p class="ql-block"> 加勒在16 世纪葡萄牙人到来之前被称为 “Gimhathiththa”,<span style="font-size:18px;">僧伽罗语发音“Gaala”源于“gala”(石头)一词。</span>14 世纪的摩洛哥柏柏尔穆斯林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将其称为 Qali,加勒小城在18 世纪荷兰殖民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18世纪末,加勒半岛沦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由英国人管理,开始逐渐衰败。</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网略上一张如今加勒古城的照片:古<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建筑在岩石半岛上,除北面与陆地相连外,东、南、西三面都临海。从</span>1649年起,葡萄牙人占领了这里,在此建造了一个防御城(要塞),城内的房屋建筑体现了葡萄牙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17 世纪城堡被荷兰人占领后,殖民者又对古城进一步修建,不仅在海岸的三面修建起高达六七米的城墙,还在城的城增建了14 座城堡(Bastion),如今还保留了12座(详见下面古城地图),城中又建起不少的荷兰及欧州风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1988年加勒古城及堡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说这个要塞是欧洲殖民统治者在亚洲建造的最大堡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城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 加勒古城</p><p class="ql-block"> 如今,游客通常是从这个面向新城,有着厚厚城墙的城门中,与小车和摩托车同行,沿着门边这窄窄的的人行道步行踏入古城……</p> <p class="ql-block">  行人沿着城墙往前走,从下面这个通向月亮堡的石头阶梯登上城墙。</p> <p class="ql-block">  路边有一些古老防御工事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从古城的模型,清楚可见冲着新城方向的有城门(中间)一面的高高的城墙上,修建了三个不同大小的堡垒:太阳堡、月亮堡和星星堡。</p><p class="ql-block"> 特别令人骄傲的是,这个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军事地位的要塞城堡,在2004年12月26日曾造成近 30万人遇难(因强烈地震引发)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南亚</span>大海啸中,成功地阻挡住印度洋的滔天巨浪,将古城的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这个坚固的防御工事保护了古城居民的生命和财产。</p> <p class="ql-block">  站在月亮堡上,看城堡周边,大门口古城外的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新城一面的加勒国际体育场,这是斯里兰卡人最喜爱的国球一板球的体育场,它在印度洋两侧的环绕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板球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  伸向印度洋的一边</p> <p class="ql-block">这边曾是荷兰人建的港口</p> <p class="ql-block">  城堡上的几个葡萄牙堡(Bastion), 是当地年轻人谈情说爱最为浪漫地去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  城堡上的大炮、哨所和军事设施。</p> <p class="ql-block">月亮堡边的一个小小历史博物馆(Gallery)</p> <p class="ql-block">  远处是建于1883年的加勒钟楼,它位于斯里兰卡加勒主城门的西面,传说这个百年前的钟至今还走的很准?</p> <p class="ql-block">  这座钟楼是当年加勒市民主动募捐,为表示对安托尼斯医生的感激之情而建造的。丹尼尔•安托尼斯不仅是斯里兰卡立法委员会的一名众议员,也是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他曾拯救很多人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钟楼不同面的钟指的时间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路边的城墙比人还高。</p> <p class="ql-block">  这是城堡其中一个弹药仓库的顶部,有两处通气孔,能防止库里的弹药不受潮。</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星星堡上另一个弹药库内部展览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宣传栏旁的弹药库,大门紧锁。</p> <p class="ql-block">  山坡下古城内的建筑,这些红瓦顶房屋应该是荷兰风格的建筑吧。</p> <p class="ql-block">手握一张地图,在古城里边走边看。</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只有三、四条主街道,例如灯塔街、教堂街和莱茵班街(Leyn Basn Street)的古城,人口大概十万左右,不仅有政府机关、各级法院、警察局、博物馆、教堂,清真寺和的湿婆神庙等,而且各类的酒店、商店、餐馆和咖啡馆,更是“星罗棋布”。这是一座充满活力风情万种的城市,也是世界各地来斯里兰卡旅游的游客最喜欢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  熙熙攘攘的街道两边都是些面向街道,有排排木柱门面的商店,不少木门上的雕刻图案融入了南亚文化。看街道上挂着彩灯,可想而知夜幕降临后古城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  异国情调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  居然见到一家中歺馆</p> <p class="ql-block">看街边小旅馆院内</p> <p class="ql-block">一座荷兰式教堂</p> <p class="ql-block">  建于1871年的斯里兰卡加勒圣公会教堂 这座教堂,是英国圣公会最美丽的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  米兰清真寺,这也是座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其建筑风格深受荷兰设计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一座卫理公会教堂</p> <p class="ql-block">  从门口望里看,如今好像已是一所学校了?</p> <p class="ql-block">  街边介绍斯里兰卡当地各式面具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城中的政府机关中心,法院广场中心的大榕树是行人纳凉歇脚的好地方,周围都是地方政府机关办公区。</p> <p class="ql-block">法院</p> <p class="ql-block">  到政府部门办事排队的民众和穿制服的政府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  法院广场这里离旧城门应该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靠城墙边的街道,绿树后面就是城墻,外边就是海……</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墙边拍街道另一边的房屋,第一次看到身着一身白衣的穆斯林教徒。</p> <p class="ql-block">  一条通向城中的街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边有不少荷兰风格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战墙上的大炮,站在城墙上观海景游人</p> <p class="ql-block">  有人在这里挂条幅做"跳海表演”的生意</p> <p class="ql-block"> 终于走到古城另一头的旗岩堡。</p> <p class="ql-block">  造城墙时还真是就地取材,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老墙中露出一块块珊瑚礁……</p> <p class="ql-block">  往下望,墙下的有被海水冲刷出的小沙滩</p> <p class="ql-block">  向南远眺,那边是古城中最有名白色灯塔。</p> <p class="ql-block">  正对面看过去,是被印度洋的浪花不停拍打着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礁石滩。</span></p> <p class="ql-block">  另一边是古城的又一个城角的堡垒所在地,看那高大坚固的城墙,从海上来的侵略者怎可能从这里上岸? 加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墙堡垒中的大炮和防御工事,真可畏是“铁壁铜墙” 谁人可破!</span></p> <p class="ql-block">  高耸在城角的白色灯塔,面向大海.提醒过往船只避免碰撞岩石……</p> <p class="ql-block">  坐在这一边的城墙上,是古城欣赏日出日落最佳的地方。城里到处都是世界各地来访的游客,这里居然有很少见到的貌似该国的民众(也许是从外地到古城的游人)正在等待太阳下山……</p> <p class="ql-block">  灯塔角下的指示碑:前面还有另外两个堡垒……</p> <p class="ql-block">  白色灯塔建于1938年(灯塔的底座)</p> <p class="ql-block">  灯塔下面是建于1782年的一个老建筑,忘了这是个什么建筑?</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海事考古博物馆,很想进去看看,但时间不允许。不知博物馆内有没有介绍当年郑和下西洋到过此地的记录或介绍呢?</p><p class="ql-block"> 上网查了一下介绍 “加勒的国家海事博物馆由要塞仓库改建,陈列着大量海下发掘的文物,如地图、船只、绳索、陶器、酒杯、烟袋、火炮等等,这些文物大都来自南部海岸外海沉船,有的文物有近800年的历史。海事博物馆除了陈列这些文物外,还有一些关于加勒的历史、海底生物介绍等”。</p> <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奇怪,所有网上对加勒此地历史的英文介绍,及在古城看到的众多旅游景点示意碑竟一字未提当年郑和下西洋到过这里?</p><p class="ql-block"> 就15世纪初郑和到过加勒港的历史询问导游,他也是一脸茫然😶,后来查了查,才发现对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的研究,在本地还仅限于关心历史的一些学者中。不禁感叹,这里与去年夏天东南亚四国之行相比,两个地区对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创举的认知程度竟然是天壤之别!?</p> <p class="ql-block">  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曾先后七次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率领240多艘海船和274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就包括锡兰,当年的锡兰还是锡兰山国。在这里还发生了不少的故事……最后获得了圆满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由于年代久远,对这段古代的历史甚少了解还说得过去,但1911年在加勒这里,发现了郑和布施碑这么大的事,为何今天在此地会无人问津呢?</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郑和碑,因碑名是“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也被称为郑和布施碑,此碑文记载着明朝皇帝差郑和前往该国,“谨以金银织金、纻丝宝旛、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前来此地布施”碑文上还列举了大批珍贵的实物,很好地证实这是一次有备而来的布施。以外.因为碑文用了三种语言的文字,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历史学家又称此碑或"三语碑", 至今当地一些学者还在研究用后两种文字的原因呢。</p><p class="ql-block"> 1911年,这块石碑是在加勒的克里普斯路(Cripps Road)被人发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这块石碑碑文朝下盖在一个管道口上,之后工程师H·F·托马林将这块石碑转移存放。当时这块石碑的发现就引起了轰动,剑桥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吉里斯教授认为,该碑确定了郑和在1409年前后曾数次访问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山)。此碑现存放在</span>斯里兰卡国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郑和碑是在南京做的,共有两块。下图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的那块.“此碑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在锡兰布施寺院所立的石碑,记录了对三位航海保护神(佛祖释迦牟尼、印度教毗湿奴、伊斯兰教真主安拉)的尊崇,反映了印度洋航海者具有共同的航海保护神的历史事实” 。没有用锡兰大多数人的文字,选择用泰米尔文这种锡兰南部等地多用的印度语言是出于对海神的尊重,而波斯文当年是航海的一种通用语言。</p><p class="ql-block"> 网上有碑文的详细介绍,还有一篇2018年11月22日名为老冠祥在华侨报上的文章一斯里兰卡加勒和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文中详细清楚地介绍历史事件的始末,可供读者参考。</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斯里兰卡全国仅有三千多华人,根本不可能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在政治社会上有地位,有话语权。在东南亚地区流传着郑和许多感人的传说,那里的民众把郑和视为神明,敬仰着历史遗留下来的 “三宝庙”、“三宝墩”、“三宝洞”、“三宝井”等。</p><p class="ql-block"> 600多年前,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跨越了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愿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