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徽州行

碧海清波

<p class="ql-block">2025.1.29早6.50乘春秋航班经2小时有余,抵达杭州,后驱车灵隐寺。次日,漫步西湖苏堤,后驱车千岛湖。再日,乘船水路新安江山水画廊,历经4小时之余,抵达深度码头,后驱车前往瞻淇村观非遗鲤鱼灯。再日,游徽州古城,参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再日,休宁县,登登封古桥,看传统民俗表演“打铁花”。再日,游西递古村、宏村。再日,游休宁县天下第一道教名山&lt;齐云山&gt;。再日,游黄山,观迎客松。再日,游西湖漫步白堤,傍晚,乘春秋航班晚10抵达桃仙机场。本次行程共8天,走出家门,领略外面更精彩的世界,所到之处,无不被祖国各地的游人所感染,浓浓的乡村气息,传承几百年的民俗表演,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倍感欣慰,只是在杭州,这种气息无法寻觅到,街面上没见到一抹中国红,只是操着不同口音的国人在市井里穿梭…</p> <p class="ql-block">2/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法云弄1号。它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占地87000余亩,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杭州最早的名刹之一</p> <p class="ql-block">3/2025年1月29日,早6:50由桃仙机场直达杭州,历时150分钟,到达后第一打卡地“灵隐寺”</p> <p class="ql-block">4/在飞来峰小转一周,山体随处可见摩崖石刻,一尊尊佛像静坐在龛中,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与灵隐寺相对,位于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上,遍布中国五代至元代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是我目前所见过最大的石刻造像群。</p> <p class="ql-block">5/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度娘一探,与南朝“驴友”谢灵运息息相关,徒然想起中学课本背诵过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并了解了有关谢灵运出生轶事。</p><p class="ql-block">“谢灵运出生时,谢灵运的曾叔祖谢安去世。四岁那年,祖父谢玄去世。谢灵运的父亲谢瑍生性迟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弱智。虽说谢灵运十分聪慧灵俐,但还年幼,此门一脉单传,飘若游丝。于是,“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隐于杜明养之”,以避灾祸。”———来自度娘</p> <p class="ql-block">6/岿存岳峙。岿存也就是岿然独存,而这里的“岳”既指山,也指人。独自耸立在飞来峰半山腰的翠微亭是为了纪念岳飞而建的,“岿存岳峙”是对他的气节以及品格的高度肯定。 </p><p class="ql-block"> 亭中的柱子上还刻有一副风格迥异的对联:“回钟宕漾融闻性;幽翠玄微印觉心。”作者是一位高僧,他在回响的钟声里听到了“佛”,在清幽的山林中看到了“佛”。通过简练优美的文字,他向人们传授了微妙独特的修行法:耳之所闻,目之所及,皆可悟道。——度娘</p><p class="ql-block"> 将民族英雄的纪念亭建在佛教圣地,看似不协调,却又有着共通之处。在奸臣当道的时代与等级森严的社会,无论是英雄的信念还是佛门的清修,都不容于世俗,与人们默认的社会规则格格不入。谁能想到,岿然的英雄与超然的佛陀会在飞来峰相遇,惺惺相惜,数百年后依然在净土上等待着同道中人。</p><p class="ql-block"> 身处翠微亭,嗅草木香,感悟佛理,再饮一口爽冽的英雄气,仿佛能为迷途中的信仰找到栖身之地</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7/“飞来峰”上的三字石刻 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题字 。</p><p class="ql-block">《登飞来峰》</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p><p class="ql-block">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p><p class="ql-block">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p><p class="ql-block">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革新,强调国家机构的改革,主张法治而非人治。学上,王安石的诗歌以豪放、直接、质朴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8/在不高的飞来峰顶,巧遇一位小美女,借她的小手,留下这张永恒的图片</p><p class="ql-block">山水间留给后人无数的遗迹遗物,只要去考究,都有深远的意义(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2025.1.30晨,完稿杭州度美酒店</p> <p class="ql-block">9/苏堤,旧称苏公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全长近2.8公里,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p><p class="ql-block">苏堤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jun)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p><p class="ql-block">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达栖霞岭下,堤上有六座石拱桥,分别为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锁澜桥、映波桥</p><p class="ql-block">——度娘</p><p class="ql-block">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p><p class="ql-block">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p><p class="ql-block">————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10/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水域总面积60.04平方公里。东起杭州城区松木场、保路转少年宫广场北,南自鼓楼沿吴山、紫阳山、云居山东侧山麓,西自留芳岭、竹竿山、九曲岭、名人岭至美人峰,北自老和山山麓转青芝坞路北侧30米。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又称明圣湖、金牛湖等</p><p class="ql-block">西湖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为市区,三面云山一面城,湖体轮廓近似椭圆形。白堤、苏堤,将湖面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5个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4岛。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西湖远古时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由于泥沙淤塞,大海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了一个泻湖。诗人白居易和苏东坡等人任杭州地方长官时,都悉心治理西湖,构成了湖中三岛、白苏二堤、湖上塔影的佳丽景色</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11/长立于堤岸,欣赏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微动的廊桥,幽思远古,那时的一切都不曾在脑海浮现……</p> <p class="ql-block">12/茶花枯荷映蓝天,白云悠悠晨风暖</p><p class="ql-block">苏堤漫步赏新日,同季同框不同颜</p><p class="ql-block">苏堤,十年后再次来到这里,记忆里的景致没有变化,翘檐廊亭依旧立于湖中,变化的是我的容颜。</p> <p class="ql-block">13/“苏堤春晓”四个字是由康熙帝书写的 。据记载,清康熙38年刻立的,即公元1699年,当时康熙帝南巡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并亲手御书了“苏堤春晓”这一景名。这一御碑不仅是对苏堤美景的赞美,也体现了康熙帝对西湖的深厚情感和关注。</p><p class="ql-block">背面则刻有乾隆帝1751年御题的七言绝句,以及乾隆帝在1757年和1762年两次为该景观御题的诗。这些题刻不仅丰富了苏堤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苏堤春晓”这一景点更加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14/苏堤远眺雷峰塔</p> <p class="ql-block">15/“花港观鱼”为康熙题写,碑文上的“鱼”只写了3个点,</p><p class="ql-block">考究中国汉字</p><p class="ql-block">俩点水为温度零下:如:冰、冷、冻、</p><p class="ql-block">叁点水为零上游动的:如:流、潮、湿</p><p class="ql-block">肆点水为火上蒸煮的:如:蒸、煮、煎</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认为鱼应该在水里游,不应该在火上烤,于是就少写一点。</p> <p class="ql-block">16/花港观鱼位于 西湖西南角 ,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太湖石鱼立于堤岸,花港观鱼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家山麓的小溪旁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了异色鱼类,吸引了众多游人和雅士前来观赏和题咏,逐渐形成了“花港观鱼”这一景点,并成为西湖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度娘</p><p class="ql-block">到此一游后,我们再没有纵深游,过午后,驱车前往千岛湖</p><p class="ql-block">2025.1.31整理于千岛湖“君亭酒店”</p> <p class="ql-block">17/经过数小时驱车来到淳安县,踏上千岛湖,山峦水域叠嶂之中,“鱼街”在热闹的岛湾伫立,理解1.有很多的地方2.鱼馆贯满深巷街口,距“鱼街”的不远处,我们找到了“淳鱼馆”无酒饭饱后,拾街回到入住的“君亭”酒店</p> <p class="ql-block">18/走出淳鱼馆,在街口的路灯下,拍了一张东北人标志性很强的照片,大棉袄二棉裤,粗壮的身体特别的酷。</p> <p class="ql-block">19/缠绵的细雨,隔窗拍下了这张翠竹盈盈的画面,北方人遇竹不易,喜欢竹的清雅秀姿,匀称的枝条托举着绿色的竹叶,滴落的雨珠使小小的叶片弹起又落下,动漫一般在窗外跃动</p> <p class="ql-block">20/新安江百里画廊景区,途经歙县、雄村、桃花坝(或渔粱)、浦口、南源口、坑口、樟潭、棉潭、月潭至深渡镇。沿途景点有九砂民居、三潭枇杷园、绵潭徽戏、渔鹰捕鱼、漳潭千年古樟、徽州十里红妆馆等。</p><p class="ql-block">2007年,新安江山水画廊被评定的4A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新安江山水画廊”被黄山市政法委授予“平安景区”称号。</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21/千岛湖水下古城是一座“水淹古城”,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早已经闻名中外了,这个水库是1959年开始建设的,当时为了建造这个水利工程,浙江将原淳安县、遂安县两县合并为淳安县,29万人从此移民到别处。水库建好之后,周边27个乡镇、千多个村庄、30万亩良田和几千间民房,悄然沉入了千岛湖底[1</p> <p class="ql-block">22/航行道上的灯塔“航标灯”</p> <p class="ql-block">23/醒目的航运警示牌</p> <p class="ql-block">24/隐没在延江俩岸的徽派建筑“土楼”</p><p class="ql-block">具代表性的阳产土楼。</p><p class="ql-block">阳产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为郑姓居地,郑姓于宋时由歙北迁移定潭而居,后迁阳产,为郑半洲再能公之后。据传郑公守猎到阳产,跟随猎犬卧于阳产山凹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经几番审视,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决心迁移定居阳产。</p><p class="ql-block">阳产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山寨,房子以土楼为主,土楼群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再建土楼,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或石板台阶或青石铺地。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它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体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徽州阳产土楼建筑群,是 徽派建筑又一奇葩,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是东方生土建筑文化艺术的殿堂。</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25/建设中的新安江工程</p> <p class="ql-block">26/新安江山水画廊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景区全长约50公里,两岸徽派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新安江穿行而过,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泛舟其中,好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故称之为新安江百里画廊。</p><p class="ql-block">——度娘</p><p class="ql-block">因为全程烟雨濛濛,又是枯水期,山间所有亮点都淹没在雨雾中,虽有遗憾,但也不虚此行,穿在水中走,人在画中行,形成了一副动感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27/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瞻淇村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村里每年新年都会举办一场盛大隆重的鱼灯灯会,村民和游客们拿着自制的鱼灯穿梭在巷子中。</p><p class="ql-block">村名“瞻淇”来源于《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28/古村瞻淇</p> <p class="ql-block">29/跃上古村屋脊上的鲤鱼灯</p> <p class="ql-block">30/瞻淇鱼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瞻淇鱼灯分为红鱼和青鱼两种,红鱼代表喜庆祥和,青鱼寓意春回大地。鱼灯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动,上下翻滚,高低起伏,栩栩如生,能让众多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喜庆氛围。</p><p class="ql-block">——百度</p> <p class="ql-block">31/古巷很深,很窄,巷子里挤满了来自祖国各地的游人,晚上6时,村里的锦鲤灯队,从深巷的一个院子里走出,人们欢呼雀跃,顶着濛濛细雨,在夜幕下,欢呼呐喊:“摸摸鱼的头,一生都不愁;摸摸鱼的身,幸福会一生;摸摸鱼的尾,顺风又顺水”老年人略少,正当年带着孩子的较多,都伸出大大小小的手,探讨个吉利。</p><p class="ql-block">完稿于:安徽歙县正大旅馆</p> <p class="ql-block">32/徽州古城墙外的一个民生早市,一档挞馃(北方人称之为馅饼)我被其名所迷惑,点了一张“羊角馃”的,入口皆知是“豆角”馅的,再细分为豆角中的“一挂鞭”,口感馅咸、面硬、体谅不足,在大东北肯定是没有市场的,家乡的大馒头、大烤饼不吃菜,就能填个半饱。美不美家乡的水,饿不饿家乡的美食哪里也比不过……</p> <p class="ql-block">33/晨曦雾绕远山间,蓑公垂钓河岸边</p><p class="ql-block">何时鱼儿能咬钩,堤岸草蔬自带鲜</p><p class="ql-block">走在通往徽州古城的大桥</p> <p class="ql-block">34/装点着节日气氛的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始建于 秦朝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徽州都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内有许多历史悠久的遗迹和人文景观,如徽州府署、许国石坊、陶行知故居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瞻仰。</p><p class="ql-block">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徽州古城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它背靠黄山,面向新安江,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城的风貌,还可以领略到黄山的壮丽和新安江的柔美2。</p><p class="ql-block">建议您在游览徽州古城时,可以重点参观徽州府衙、南谯楼、仪门、二堂等历史建筑,感受徽派建筑的精华和徽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35/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着二堂。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度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24元的半价门票,进“徽州衙俯”流连一周,</p> <p class="ql-block">36/登古城墙远眺一隅,远方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37/在俯衙看到了这副编钟,我想这应该是复制品吧</p> <p class="ql-block">38/徽州府衙里的 息民亭 是 百姓休息的地方 。在古时候,为了避免原告和被告在上堂前打起来,官员会先把他们分别安置在左右两边的息民亭里。息民亭内设有“明镜高悬”匾额,下有海水朝日图、判案桌,桌前地板有百姓告状下跪的大地砖,只能跪在地砖内。此外,息民亭也是游客参观徽州府衙时可以看到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39/府衙内的内廊花园</p> <p class="ql-block">40/“万家灯火徽生聚</p><p class="ql-block">一片溪山展画图”</p> <p class="ql-block">41/徽州人的传统民俗,舞龙闹鱼灯</p> <p class="ql-block">42/城墙上里观俯衙建筑,典型的飞檐翘角,我释为:鹿头鱼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屋脊上的小兽是 屋脊兽 ,也被称为檐角走兽、仙人走兽或垂脊吻等。这些小兽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具有装饰和驱邪避灾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屋脊兽的排列和数量根据建筑的规模和等级有所不同。通常,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斗牛、行什。其中,龙象征天子,凤象征尊贵和圣德之人,狮子代表勇猛和威严,天马和海马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p><p class="ql-block">在徽州古城的屋脊上,这些小兽不仅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43/徽州古城内的八柱排楼,正式名称为 许国石坊 ,也被称为大学士坊或俗称八脚牌楼。这座牌坊是 明朝万历年间 所建,由八根立柱支撑,因而得名。许国石坊位于徽州古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楼。</p><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建于 明万历十二年 (1584年),是为了纪念当时歙县名人(许国)在云南平叛中有功,被晋升为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而建。</p><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八柱结构,世界罕见。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它不仅是徽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的南北长为11.56米,东西宽为6.77米,高为11.50米。各联梁枋,南面和北面作二柱三楼式,东面和西面作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牌坊为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面积78.13平方米,前后一共有八只脚。</p><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的匾额题字出自江南才子(董其昌)之手,石刻更是精美绝伦。这座牌坊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还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艺术,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p class="ql-block">距今已有六百余年</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44/徽州古城老街 无房不“飞檐翘角”</p> <p class="ql-block">45/打箍井街位于 徽州古城内 ,<span style="font-size:18px;">缘于街中有一终年不涸的石箍水井。井圈凿箍,甚为罕见。打箍井是一口“义”井,位于曹氏二宅“舟庐”的家门口、街巷边。这条街不仅承载着徽州1300年的历史,还有临街而立的特色小商铺,是体验徽州古城风情的好去处。</span>这条街约200米,与中和街、斗山街,是距徽州府衙和主街最近的街道,古时多为名商巨贾和达官显仕门第的居住区。至今,仍保留有明清时期古建筑、古民居十余幢,较著名的有明代三朝重臣、礼部尚书许国的“相府”和清代父子“宰辅”曹文埴、曹振镛后裔的“舟庐”等。</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46/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是全国有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782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1989年被定为"全国轻工业重点骨干企业"、九三年评为第一批"全国旅游商品定量生产企业",拥有涉外参观,出口产品免检和自营出口权。</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47/浏览一圈,购置了文房三宝,耗资490元,老坑老料的边角料歙砚,二两重的烟墨50元,一支入门级别的狼嚎笔20元,据他人讲,这是一只塑料笔杆,诶!塑料就塑料吧,反正是入门级的。</p><p class="ql-block">据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歙砚:原石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一带的溪涧中,(历史上婺源曾归属徽州管辖)运至安徽歙,经深度加工打磨称“歙砚”又称“龙尾砚”他与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齐名。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p><p class="ql-block">端砚: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p><p class="ql-block">洮砚:<span style="font-size:18px;">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距</span>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和扣之无声等特点享誉海内外。历代文人、学者和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的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48/夜幕下的远眺登封桥</p><p class="ql-block">登封桥坐落在体宁县齐云山北麓岩前镇的横江之上,为登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俗谚称’“登封桥上望一眼,</p><p class="ql-block"> 高瞻远瞩福不浅;</p><p class="ql-block"> 登封桥上走一走,</p><p class="ql-block"> 延年益寿九十九。</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桥被洪水冲毁,片石不留,黟县西递村人(胡学梓)独资重建。民国年间,由县民捐输大米三万斤整修。</p><p class="ql-block">该桥八墩九孔,桥墩船形,拱孔间距14米,桥长147米,宽8米,高9.5米,两端引桥各长16米,全以青石砌成。桥面平铺条石,两边立有0.9米高的石栏杆,拱圈为半圆形固端拱。桥上昔有亭、庙,今已毁。桥南端有二柱冲天式石牌坊,上书“登封桥”三个大字。桥北端竖有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一块,全文为:“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p><p class="ql-block">历史典故</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桥成之日,古知府驾车而来,正举行庆典之际,朝廷使者驿书亦至,把升(古之贤)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县民感其德政,祝(古之贤)被封大官,步步登高,便将该桥取名为“登封桥”。</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49/伫立在距今已有6百余年的青石桥上,远眺河俩岸万家灯火,及节日里五彩斑斓的灯光,深感国泰民安带给百姓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50/一个民俗闹新春的画面,徐徐而来“横江舞金龙”只见横江上游缓缓驶来,龙舟像一列绿皮火车,由远而近传来了《今天是个好日子》的歌声,船上桥上的游客似乎都很兴奋,忽上忽下传来问候声,“新年好”等等。桥上的游客用冒雨和60分钟的等待换来这一刻的相遇,船上的游客用88元一张的船票等来了这一刻的相逢,龙头一个在水面,一个在水里,双龙并行,寓意好运将至,龙船划过桥下,桥西侧的水域更加宽广,龙头开始往右岸靠近,转了几个弯后,整个横江江面,被巨龙覆盖,金红与金黄交相辉映,河岸左侧一艘小渡船上放射出节日的烟花,烟花在半空炸裂,五颜六色划过夜空,身心徜徉在久违的节日氛围里。</p> <p class="ql-block">51/打铁花,看灯光秀表演</p><p class="ql-block">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其原理主要涉及金属的热效应和氧化反应。</p><p class="ql-block">金属的热效应 :打铁花首先需要将生铁加热至约1600°C至液态1。在这个过程中,铁水被加热至高温状态,具有极高的能量。</p><p class="ql-block">氧化反应 :当高温的铁水被特制的工具(如柳木勺)抛向空中时,铁水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接触,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这个反应导致铁水表面形成微小的氧化铁颗粒。</p><p class="ql-block">高温发光发热 :这些氧化铁颗粒在高温下继续发光发热,产生耀眼的火花1。由于铁水在空中迅速分裂成无数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在短暂的时间内燃烧发光,形成我们所看到的绚丽火花2。</p><p class="ql-block">物理现象 :铁水在空中分裂成细小颗粒的过程还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这些颗粒在空中迅速冷却并氧化,进一步增强了火花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打铁花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将高温铁水抛向空中,使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形成微小的氧化铁颗粒,这些颗粒在高温下发光发热,产生壮观的火花效果1</p> <p class="ql-block">52/雨雾如仙气一般萦绕在登封桥</p><p class="ql-block">2025.2.2整理于宏村 22:22</p> <p class="ql-block">53/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影响,因此保留了原始的形态和文化</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54/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064年的历史。该村以胡姓聚居为主,四面环山,两条溪流穿村而过,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p><p class="ql-block">村口矗立着一座雕凿精湛的牌坊,即胡文光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胡文光是胡氏家族的第18世祖,曾官至四品朝列大夫,因政绩显著,明神宗皇帝恩准他在家乡建此牌坊以“光宗耀祖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的结构,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通体装饰有典型的徽派特色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图案寓意深刻。</p><p class="ql-block">除了胡文光牌坊,西递村还有走马楼、七哲祠等古建筑,以及保存完好的徽派民居建筑群,体现了古代艺术之精华3。西递村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55/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位于安徽省黟县城东,面积12.47平方公里,景区核心面积0.13平方公里[2],奠基于北就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初的康熙、雍正时期,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西递村中村民大多姓胡,远祖是唐太宗李世民,历史上有“真李假胡”之说和“明经胡氏”之称。截至2023年5月,仍然保留着明清古民居300余幢,其中保存古朴完整的还有124幢,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西递有古徽州精湛的“三雕”建筑艺术,主要有胡文光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追慕堂等特色民居古建筑</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56/刚刚步入西递数百年的青石古道,远处传来了招婿的锣鼓声,寻声而至,高高的小姐楼上,媒婆正神采飞扬地主持抛绣球的环节,我瞪大了眼睛抢拍绣球划过半空时的镜头,结果还是早了一点,定格的是绣球遮住了小姐半边脸,接着是上门女婿更衣,行至秀楼前</p> <p class="ql-block">57/在阴湿的小巷里停留片刻抚今追昔</p> <p class="ql-block">58/小巷里庭院内高大的门楼上挂满了晾晒的腊肉,</p><p class="ql-block">选用农家养的土猪,养殖期在1年以上,肉质软嫩有弹性,脂肪和瘦肉纹路清晰。</p><p class="ql-block">通常选用五花肉的部分,肥瘦适中,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腌制 :粗盐花椒八角 :粗盐中加入花椒、八角在大铁锅上小火慢焙1小时,制成熟盐。熟盐吸收八角花椒的味道,渗透力强。</p><p class="ql-block">抹盐腌制 :将五花肉抹上熟盐后放入缸里,两三天后拿出来再次抹盐,反复3次,这个过程称为“三压”,在保证水分的同时,让口感更加醇厚。</p><p class="ql-block">复卤 :腌好的五花肉清洗后晾晒3天,然后将清洗时产生的盐卤烧开,再把五花肉放入盐卤中浸泡3天。</p><p class="ql-block">晾晒 :腌好的五花肉清洗后晾晒3天,然后将清洗时产生的盐卤烧开,再把五花肉放入盐卤中浸泡3天,这一步骤叫做“复卤”。复卤后的五花肉还要再晾晒15天左右。</p><p class="ql-block">环境选择 :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白天强烈日晒和夜晚刺骨寒风,五花肉在高温和低温间不断地收缩和膨胀,吸收霜露的甘醇,形成独一无二的徽州刀板香腊肉2。</p><p class="ql-block">食用前处理 :将腊肉用明火烧皮,用温水清洗,去掉黑皮及尘土,再用温水清洗一遍上笼蒸,取出切片即可。</p><p class="ql-block">通过以上步骤,安徽腊肉就制作完成了。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以确保腊肉的口感和风味。</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59/坐在木桶上的老阿婆,曾经在徽州群里见到过这种照片,眼前现实版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阿婆掀开蒙在桶上面对棉被,约80cm深的木桶,桶底部放置一个碳木火盆,双脚搭在桶内的横梁上,遗憾的是不能亲身体验一次,诶!能亲眼目睹也足矣</p> <p class="ql-block">60/西递村内的那条河叫做 三条溪水 。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因村中前边溪、后边溪、社屋溪等三条溪水由东向西流而得名。此外。</p><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由东向西流淌的那条穿村落的</p> <p class="ql-block">61/手足之谊,二度西递,终将心心念念的小脚丫纳入囊中,45砍到35,纯手工雕琢</p> <p class="ql-block">62/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黟县东北11公里,黄山市西北68公里处,有</span>“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是一处徽派古村风景区。</p><p class="ql-block">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开始,宏村风景区逐步发展成了神奇的“牛形村”的样子。村口的古树是“牛角”,村中房屋鳞次栉比的明清徽派建筑是“牛身”,村西溪水上四座桥是“牛腿”,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流经家家户户的水圳(导引清泉的水沟)则是“牛肠”。宏村风景区的特色是以南湖、月沼为代表的水利系统带来的水景,以及建筑上的徽派三雕。</p><p class="ql-block"> 胡重 :她被称为“美重娘”或“重娘”,是宏村初建时的总设计师,也是一位女性堪舆圣手。宏村始建于宋朝,成其规模于明朝永乐年间,胡重娘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不仅规划了村落的布局,还科学设计了进水口位置、水圳的流速与流量,并设置了溢洪道,将西溪水引入村中,建池塘以供防火、饮用和洗涤等用途。胡重娘的设计使得宏村形成了一个以活水为主体的特色村落,展现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63/夜晚的宏村,灯光炫彩,宛若金碧辉煌的宫殿,人在古巷行,烟雨濛濛的湖面,倒映着桥上蠕动的人影,水域之辽阔,远远望去宛若动漫大片,置身其中,我就是大片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64/宏村画桥,一座跨越南湖的古老石拱桥,宏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它不仅是连接南北的通道,更是穿越时光的桥梁,让人在漫步间感受宏村的千年古韵。</p><p class="ql-block">漫步于宏村画桥,仿佛步入了一幅动人的水墨画卷。桥上的每一幅石雕、每一块青石板,都与南湖的碧水、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仙境,好似画中仙境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度娘</p><p class="ql-block">由于是傍晚行走在古桥上,没能感受到以上的美好,虽有诸多遗憾,但,我生终在古桥上走一遭</p> <p class="ql-block">65/细雨中的宏村古巷,游人熙熙攘攘,古巷内时而灯火辉煌,时而阴暗狭长,在细雨中不经意间你就会走进阴森斜长的老巷内,九曲十八折,宽处并行几人,窄处侧身只过一人,像迷宫又像八卦阵,</p> <p class="ql-block">66/齐云山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566.7米[1],方圆一百平方公里。齐云山古称白岳,因遥观山顶与云平齐得名;。为道教名山之一,</p><p class="ql-block">唐朝乾元年间(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韦缓)建石门寺于石桥岩。</p><p class="ql-block">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朝廷建密多院于白岳山南。</p><p class="ql-block">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道士(余道元)入山修炼,并于(齐云岩)创建佑圣真武祠,此后崇慕道教的方士、居士相继来山,择地筑构。此后道教建筑规模日益扩大,至明代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置道会司于县城崇寿观,主领全县道教事,山上道士有被任命为道会司的;嘉靖十一年(1532年)龙虎山正一嗣教真人&lt;张天师&gt;驻山,因世宗祈嗣灵应,敕建玄天太素宫,置真人府,配各级道官:太素宫置提点,真人府设赞教、知事,山、庙有住持,县设道会司,州设道正司,府设道纪司,中枢最高设道箓司等机构。</p><p class="ql-block">清朝,齐云山被乾隆皇帝题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休宁县国民政府设置齐云山管理委员会。</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太素宫前殿倾坍,为整修宫殿,休宁县政府将管理委员会改组为整理委员会。</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因香市人杂,为维持治安,休宁县设置驻山警察分队。</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齐云山整个风景区内的山场田地,分别属于岩前镇、渠口乡和黟县的渔亭镇,划归农民所有。</p><p class="ql-block">——度娘</p><p class="ql-block">其他三座道教名山</p><p class="ql-block">青城山: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圣地,中国道教名山之一。</p><p class="ql-block">武当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中国道教名山。</p><p class="ql-block">龙虎山:为道教正一派“祖庭”,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上清镇。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p><p class="ql-block">龙虎山有“丹霞仙境”之称,最高海拔为1600米。主要风景区有上清宫景区、天师府景区、龙虎山景区、仙岩水岩景区、岩墓群景区、象鼻山排衙石景区、独峰马祖岩景区。龙虎山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大只有240米左右,因此总体显得秀美多姿</p><p class="ql-block">齐云山,建有13座亭阁,称"九里十三亭"。其中的9和13这两个数字,蕴含着道家渴望长寿永生的理念。九为易中天数之最,至阳;十三取象龟背上的版纹,龟为水之精,至阴。二者结合,取意阴阳调和,健康长寿之意。</p><p class="ql-block">13亭依次为:第一仙关亭、步云亭、环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风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云水亭、渐入仙关亭、望仙亭,亭亭不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过登封桥,穿过徽州民居,沿着徐霞客二访齐云山古道,一路向上攀爬……</p><p class="ql-block">“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之称!</p> <p class="ql-block">67/环峰拱秀亭</p><p class="ql-block">亭子坐落于峡谷之中,四周秀峰环伺、林木峥嵘、尽显幽秘。亭子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系江西婺源大坂人&lt;汪鋐&gt;捐建。</p><p class="ql-block">汪鋐一生仕途通达,替嘉靖帝求子灵验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而位极人臣,然而宦海沉浮、波谲云诡,让这位致仕回乡的显宦心有余悸,多年的为官经历让他深谙韬光养晦之道,故建此亭以表心迹。</p><p class="ql-block">此亭的第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步祥云已染三分仙气 </p><p class="ql-block">游胜境当怀一点道心;</p><p class="ql-block">第二幅楹联:</p><p class="ql-block">紫气千重生白岳 </p><p class="ql-block"> 翠岚九里步青云</p> <p class="ql-block">68/“步云亭”。齐云山以祈福灵验著称于世,徽州学子趋之若鹜,将登山行程比喻成平步青云,故建“步云亭”。拾阶而上,平步青云,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69/中和亭:徽州类似盆地,齐云山以585米的低海拔居中,四周高山拱护、南北双溪回流,不仅是道家心目中调和阴阳、順理四时的宝地,也与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中和”相印证,同时为呼应武当太和之名,故白岳又以“中和”相称。中和亭位于半岭,人居亭中,前后山道各半,意在劝诫世人应秉持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p><p class="ql-block">此亭的第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人间贵有中和气 </p><p class="ql-block">世道宜得孝悌心;</p><p class="ql-block">第二幅楹联:</p><p class="ql-block">四面晴光臻上善 </p><p class="ql-block">一山淑气蕴中和。</p> <p class="ql-block">70/凌风亭:凌风亭原建年代不详,今亭建于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目前十三亭中唯一一座与道教祭拜功能相结合的亭子。取名凌风,是因为无论盛夏酷暑,天气如何闷热,登山于此,便有清风徐来。亭子左边神龛内供夜读春秋的关公像,关公左侍从为灵侯太子关平,右侍从为仗青龙偃月刀的周仓。神龛两侧书有概括关公生平的一副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忠同日月义同天”,作者不可考。</p><p class="ql-block">此亭的第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凌风振袂闻天籁 </p><p class="ql-block"> 悟道修真涤世尘;</p><p class="ql-block">第二幅楹联:</p><p class="ql-block">山怀傲骨迎风立 </p><p class="ql-block">水有灵心悟道来。</p> <p class="ql-block">71/瞻敬亭:瞻敬亭系木质六角重檐结构,公元2014年重修,原亭传为雪崖道人&lt;方琼真&gt;所建。雪崖师从养素道人汪泰元,为求开悟,入深山面壁三年,未果,复见其师。养素曰:枯禅悟道,何异于缘木求鱼?道者,渡人渡己渡众生。雪崖闻之不得要旨,归而彷徨于山道,见道中石板残缺者甚众,躬身补之。路人见之,疑为匠人,掷钱于茶碗。又十年,山道一新,有亭十二。为合道数,雪崖将所得之钱悉数奉出,建一亭,曰“瞻敬”。悬匾之时,林间仙乐声响,峰头降下五真,迎雪崖飞升仙去。</p><p class="ql-block">此亭的第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瞻古观今行正道 </p><p class="ql-block">敬天尊地法真经;</p><p class="ql-block">第二幅楹联:</p><p class="ql-block">地辟玄风振 </p><p class="ql-block">人瞻紫气来。  </p> <p class="ql-block">72/松月亭:明朝高道&lt;朱素和&gt;,执掌道会九年,嗜好翰墨,文多禅意,诗宗王维。因慕摩诘居士《山居秋暝》之意境,于嘉靖十年在此垒石为梯,围栏建观。并于观四周植青松百余株,观名“松月”。观成之后道长观中焚香抚琴,参悟老庄,与三五好友谈玄论道,举杯邀月,一时传为美谈。后人在原址上建亭取名“松月”,意不忘朱素和道长的玄门雅韵。</p><p class="ql-block">此亭的第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齐云可揽天边月 白岳常生壑畔松;</p><p class="ql-block">第二幅楹联:</p><p class="ql-block">百里松声堪洗耳 千年月色好清心。</p> <p class="ql-block">73/张三丰(1247年四月初九日(5月15日)子时或1248年-?),名通,又名彭俊、全一、君宝、思廉、玄素、玄化、三仹、三峰,字君实、铉一、蹋仙、居宝、昆阳,号三丰子、玄玄子,世称“隐仙”;</p><p class="ql-block">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西南或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人、</p><p class="ql-block">一说辽东懿州望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姜屯镇)人,金末元初至明永乐</p><p class="ql-block">一说明天顺年间或清雍正年间)时期显世道教学者、思想家、丹道学家,中国道教武当派、三丰派开山祖师。</p><p class="ql-block">道教名人张三丰在休宁也有一段佳话,据称他云游到齐云山就不舍得走了,一住数十年直到羽化成仙。</p><p class="ql-block">张三丰的墓地位于 安徽休宁 。张三丰是明代著名道士,被尊为“道教北宗”创始人,他的一生修道悟真,传说中早已功行圆满,拥有了不死之身。据一老者说,张三丰墓旁10余米处有一石洞,为张三丰羽化处。</p><p class="ql-block">——度娘</p><p class="ql-block">此次齐云山,亲近张三丰墓,敬畏之心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77/中国道家第一村,悬崖上的月华天街,叹为仙境</p><p class="ql-block">建在山腰处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74/一线天,依崖而凿。拾级而上,石阶顺崖而行,低矮处,缩身蹲行,宽敞处,我3.5人可同时欢呼雀跃,古道之处,旧痕叠加,今人又增加多少新痕。我随游人而上,与逆行谦卑礼让,吸着古道清风,如同与古人相伴而行。</p> <p class="ql-block">75/香炉亭,立于齐云山香炉峰巅,为铁铸风景名亭。初铸于1226年,造型玲珑,制作精巧;亭内还有巨型铁香炉。</p><p class="ql-block">亭与炉俱毁于1968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齐云山管理处重建铁亭,全部用钢管铁焊成,高2.6米,四柱翘角单层结构。远眺,此亭似香炉峰一顶王冠!</p><p class="ql-block">传说600年前的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巡视江南来到道教仙境齐云山。当朱元璋被前呼后拥来到月华街时,汪泰元道长已在迎官亭迎候多时。在汪道长陪同下,朱元璋在奇峰异石环绕的蹬道上赏景,当地见到涧底岚烟山泉中突兀而起的香炉峰时,不由得惊诧不已。香炉峰单峰挺立,不与它山相连,如同一根擎天柱。朱元璋说:“朕观赏过的奇峰怪石难以胜数,此峰堪称为白岳一绝。”汪道长见时机成熟,赶忙跪奏:“谢皇上驾到,请万岁画龙点睛。”朱元璋沉思良久,曰:“朕赐建香炉峰铜香炉一只,铁亭一座,其状如一顶桂冠。”汪道长得此圣谕,叩首拜谢。时过三月,香炉铁亭铸毕,老道长择黄道吉日,请来六位壮士安装铁亭。无奈香炉峰绝壁千仞无路可攀,这3000多斤的铁亭如何上得去?午夜时分,狂风乍起,黑夜中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化作一条金钩,拽起铁亭和香炉慢慢向香炉峰顶飘去。次日清晨,汪道长和道士们见香炉铁亭安然矗立在峰巅,连连称奇。汪道长感叹自语:“此</p> <p class="ql-block">76/远眺紫云关</p><p class="ql-block">紫云关,在编辑时始终没能舍得删掉这张半在空中半在光里的空中楼阁。</p><p class="ql-block">远道而来,不舍得一处风景在身边溜掉,实足的好奇心,迈着脚下坚定的步伐,向这里走来,楼阁在视野里幻化着,由飘渺的点渐渐释放出清晰的轮廓,古道斜阳,拱门厚重,木制小窗隐没着岁月流年,飞檐翘角,风吹日晒,古风古雅,屹立近千年,延续着道风侠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我跨越紫云关城楼的那一刻,另一番景象展现在眼前,视野空旷,左右岩壁上,摩崖石刻“紫气东来”的繁体篆字煜依稀可见,天造万物,有一种穿越,穿越到千年以前…</p> <p class="ql-block">77/阴湿的石阶上布满青苔,走过先人走过的,一切似乎回到从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穿过紫云关城门</p> <p class="ql-block">78/出自到家之祖&lt;老子&gt;的“紫气东来”“和畅”</p> <p class="ql-block">79/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腊发动起义,在齐云山的独耸峰上屯兵,抗击宋王兵的围剿。</p><p class="ql-block">方腊出生于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p><p class="ql-block">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的方腊原型。</p> <p class="ql-block">80/黄山,别名:徽州、新安。其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p><p class="ql-block">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婺源县交界;</p><p class="ql-block">东南与浙江省开化、淳安县、杭州市临安区为邻;</p><p class="ql-block">东北与安徽省宣城市的绩溪、旌德、泾县接壤;</p><p class="ql-block">西北与池州市的石台、青阳、东至县毗邻。黄山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81/黄山晴雪</p> <p class="ql-block">82/迎客松(The Guest Greeting Pine),是黄山标志性景观,也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位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1300年,是黄山“四绝”之一。</p><p class="ql-block">迎客松因为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来客,因而得名“迎客松”,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83/因前一天(2月3日)遍访齐云山,当日夜半入睡,体力确有不支,为了恢复体能, 黄山选择索道往返,高空邈瞰丛山峻岭甚为奇观,山峰沟壑纵横,一带而过,没有太多的感受,只是打卡而已,也算是今生来过此山也!</p> <p class="ql-block">84/</p> <p class="ql-block">85/再日(2月5日)再度回到西湖之畔,走白堤,近看湖光游船远看山色空萌,度娘有N种说法(1)白堤非白居易所修(2)白居易为白堤题过诗(3)白堤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由萧秀之、萧渊明兄弟修建,称为“萧家花园”(4)唐代时,白堤被称为白沙堤,得到了工匠们的修缮和扩大,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筑了白公堤,但现已无迹可寻</p> <p class="ql-block">86/平湖秋月是杭州西湖著名景点之一,位于 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 。这个景点以秋天夜晚皓月当空之际观赏湖光月色为主题,是南宋“西湖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唐代 :这里已有望湖亭。明代 :增加了龙王祠。</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巡游西湖,品题“平湖秋月”景观,并题刻“平湖秋月”景名的御碑,保护性建筑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四角攒尖顶木构亭。</p><p class="ql-block">水院空间 、 御书楼 、 碑亭 、 观景平台 、 曲桥 、 碑刻 等建筑和构筑物遗存。</p><p class="ql-block">荷花 、 垂柳 、 西府海棠 等传统植物。</p><p class="ql-block">外湖水域 及 三岛 、 西湖环湖群山 、 孤山南麓 等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湖天一碧楼 :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兴美术木雕项目的摇篮——八艺社所在地,现辟为西泠书画院1。</p><p class="ql-block">每到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p><p class="ql-block">景区内湖光山色,步移景异,有桥有水,有亭有廊,宛若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尽显江南园林的婉约之美。</p><p class="ql-block">还有茶文化展示区,以及供游人休憩的亭台楼阁,是品味杭州茶文化、领略西湖美景的理想之地。</p><p class="ql-block">可以乘船夜游西湖,或在湖边品茗赏月,感受“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行”的美妙意境。</p><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不仅是观赏西湖美景的绝佳去处,也是品味杭州茶文化和领略江南园林精粹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87/钱真这么贬值了吗?一块紫薯糕,竟然600大毛,心头一热2斤大米没了!如买一大个象棋子,入胃如颗枣,掉进胃渊,不起波澜,不回味!</p> <p class="ql-block">88/白堤,位于杭州市区与风景区之间,是一条长约2里的著名堤坝1。关于白堤的由来和来历,存在以下几种说法:</p><p class="ql-block">南朝梁代 :白堤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梁武帝时期,他的兄弟萧秀之和他的侄子萧渊明兄弟在白堤旁修建了草堂,因此白堤也有“萧家花园”的别称。</p><p class="ql-block">唐代 :在唐代,白堤被称为白沙堤或沙堤,并且得到了工匠们的修缮和扩大1。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虽然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但后人为了缅怀他,仍将现在的白堤记在他的功劳簿上2。</p><p class="ql-block">宋代至明代 :在宋、明时期,白堤又被称为孤山路、十锦塘。</p><p class="ql-block">清代 :到了清代,白堤成为了重要的花园,并且得到了大量文人墨客的称赞和写作1。</p><p class="ql-block">现代 :今日的白堤,虽然与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个方位,但杭州人民为缅怀这位对杭州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市长”,仍把它命名为白堤2。</p><p class="ql-block">综合以上信息,白堤的由来和来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最早的白堤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由萧秀之、萧渊明兄弟修建,称为“萧家花园”1。</p><p class="ql-block">唐代时,白堤被称为白沙堤,得到了工匠们的修缮和扩大,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筑了白公堤,但现已无迹可寻3。</p><p class="ql-block">宋、明时期,白堤又被称为孤山路、十锦塘。</p><p class="ql-block">清代时,白堤成为重要花园,得到文人墨客的称赞1。</p><p class="ql-block">现代白堤,虽与白居易修筑的白堤不在一个方位,但为缅怀白居易,仍命名为白堤4。</p><p class="ql-block">因此,白堤不仅是一条连接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的纽带,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离岸直奔湖心亭岛,游轮上小姐姐温柔细致的讲解着,游湖心岛的注意事项,以及离岛归岸的详细讲解,掌舵的小哥哥更是轻松愉悦的把玩着舵盘,一任湖水扬起波澜,驶向目地的</p> <p class="ql-block">湖心岛上远眺三潭,偏午影斜</p><p class="ql-block">元代诗人尹廷高曾赋诗赞曰:</p><p class="ql-block">“坡仙立塔据平湖,</p><p class="ql-block">天影清涵水墨图。</p><p class="ql-block">夜静老龙鳞甲冷,</p><p class="ql-block">冰壶深处浴明珠。”</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三潭映月的宁静与神秘之美,进一步提升了这一景观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湖水倒映的九曲廊桥</p> <p class="ql-block">三角亭,也被称为开网亭,始建于 雍正五年 ,即1727年。距今已有近3百年的历史,这座亭子以其独特的攒尖顶三柱造型而著称,在杭州地区较为少见。开网亭不仅造型别致,而且位于九曲桥的北端,两面临水,一面向桥面敞开,与周围的景致相映成趣1。亭子顶部还有一尊仙鹤雕像,为整个亭子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趣味。</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在小瀛洲上大兴土木,建亭台楼阁</p><p class="ql-block">因有三柱别于四柱亭,另有“网开一面”之意</p><p class="ql-block">——度娘</p> <p class="ql-block">三潭映月,位于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是杭州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江南水上庭园艺术的代表作1。它由三座石塔组成,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塔高2米,塔基为扁圆石座,塔身呈球形,共有五个小圆孔,饰有浮雕图案。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在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会在塔内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形成“塔影、云影、月影”融为一体的绮丽景色,这就是著名的“三潭映月”景观。</p><p class="ql-block">三潭映月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在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苏轼)曾主持疏浚西湖的工程,并在湖中立下了三座石塔以监测湖水深浅和防止淤泥堆积。这三座石塔就是三潭映月的主景,也是西湖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后记:一次短暂的旅行,在原摄的图海中泛舟,初选每一幅图片,精选每一处的代表性的画面,从看图说话,到度娘泛海,这一过程倍感对人文地理乃至认知的缺陷,一天天的恶补,让我略知一二,“引用”成了这次旅行文字的主篇(都已标注),看过了,就不留遗憾!人生很短,期待下一次的走走看看。</p><p class="ql-block">本次,图文编辑用时45天,首脑并用获益匪浅,在脑回路渐渐萎缩的路上,还在编撰,自感精神可嘉,意志力非凡,成绩可嘉,也为自己点赞!!!</p><p class="ql-block"> 2025.3.19长青南街地铁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