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巍峨太庙气势强,祖宗遗训传八方。
</p><p class="ql-block">钟声悠扬响千古,鹿鹤同春报吉祥。</p> <p class="ql-block"> 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宗庙,旧称太庙,是封建王朝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依据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规制,与故宫、社稷坛同时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突出祭祖主旨,四周围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浓密的松柏,衬托起金碧辉煌、错落有序的建筑,营造出神秘肃穆气氛。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琉璃门、汉白玉的玉带桥、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井亭、神厨、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p> <p class="ql-block"> 太庙祭祖主要包括“四孟有时飨”和“岁末有祫祭”两种。四孟有时飨,指四季的首月,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的上旬,皇帝斋戒后亲自到太庙献牲果,上香行礼。岁末有祫祭,指除夕前一日,皇帝亲自到太庙主持,将历代皇帝皇后神牌恭请到大殿一起祭祀。</p> <p class="ql-block"> 太庙建筑群的中心是三座雄伟的宫殿,前殿称“享殿”,是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殿内铺金砖,梁柱为名贵的金丝楠木,比故宫太和殿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堪称“天下第一庙”,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让祭祖的太庙享殿高过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反映了中国古代礼制中皇帝虽“位尊权高但不可压祖”。</p> <p class="ql-block">目前殿内陈设着以古代编钟为原型设计的中华和钟。和钟高3.8米,宽21米,重17吨,三层编钟共108个。上层34个纽钟,代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中层56个甬钟代表中国56个民族;下层18个鏄钟,中间16个代表中华民族的16个历史时期,两侧两个象征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中华和钟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双音编钟,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被誉为“编钟之王”。</p> <p class="ql-block"> 享殿的东配殿是供奉有功亲王牌位的地方。享殿的西配殿是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就是配享太庙,即大臣凭借生前勋业,去世后得以祔祀于帝王宗庙。这是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唐代诗人李商隐《韩碑》:“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p> <p class="ql-block"> 中殿称“寝殿”,供奉帝后神位,也是四孟时享和婚丧、登基、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进行“告祭”的场所;后殿称“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位之处。</p> <p class="ql-block"> 戟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条,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玉带桥共有七座,中间一座为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 建筑之外另一突出景观就是近800株郁郁葱葱的古松柏,多为明代太庙初建时所植,少数为清代补种。树龄高者达五百年以上,低者亦三百年以上。它们与黄瓦红墙交相辉映,营造出肃穆、清幽环境。以前宫禁时,林中成群灰鹤栖息,冬去春来,为城中野景。</p> <p class="ql-block"> 其中,著名的有神柏、明成祖手植柏、鹿形柏、树上柏、九龙柏以及太子林、古柏林。神柏位于琉璃门西南侧,与北面的明成祖手植柏南北遥相呼应,经历了600多年的雨雪,见证了明清两代的风云变幻。相传太庙始建时连种三次柏树均未成活,工匠建议更换泥土,再请明成祖朱棣亲自栽种,柏树还真活了,于是称为“神柏”。</p> <p class="ql-block"> 关于神柏还有一段故事。想当年为了种活柏树,工匠们也费尽心机。因太庙所在地曾经是河道,为沙质土壤。太庙建成后,工匠连续三年种植柏树,均告夭折。明成祖大怒,杀了多名工匠。后来,有一鲁姓工匠想到,可能是因水土不适。他们于是将太庙沙土与宫城东北角的沃土进行了置换,终于种活了树,原先没有名字的宫城东北那片地方从此也有了名字“沙滩”,上世纪初是北大红楼所在地。换好土后,工匠便通过大臣禀告皇帝:太庙的树代表着祖宗的阴德和福荫,如果皇上亲自去种,四方神圣一定不敢阻拦,树才能活。明成祖信以为真,亲手在太庙前方种下一树,果然如鲁工匠所预料的那样,这棵新种的柏树活了。这便是今天挺立于太庙南面的那棵著名的“神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手植柏高13.5米,树干径围5.5米,枝叶繁茂,茁壮挺拔,独领群柏之首。相传为明成祖朱棣在太庙建成后亲手所植,以告慰先祖社稷安定,并抒发治国安邦的宏愿。</p> <p class="ql-block">鹿形柏,从东北方向看,其枝干树冠形如梅花鹿,两个树洞恰似嘴和眼,顾盼机警,奔驰跳跃。正所谓:林深时见鹿,变成:树上时见鹿。以前太庙不开放时,树旁原有灰鹤栖息,被视为松柏常青、鹿鹤同春吉象。</p> <p class="ql-block">树上柏,在8米高的斜枝上长出了柏枝,蔚为奇观。</p> <p class="ql-block">九龙柏在1米高处分出了9根枝干,如九龙探首,又含一龙九子之意。</p> <p class="ql-block">太子林则是明代太子们随意不按规则种植,结果形成了独特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