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点从格拉纳达出发(火车站排队过安检),一个半小时后抵达科尔多瓦。入住酒店放下行李就直奔目的地——科尔多瓦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资料显示,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具有摩尔建筑和西班牙建筑的混合风格。大清真寺建于8世纪,是穆斯林占领了科尔多瓦,改建了当时西哥特人天主教会的一半,而后基督徒收复失地,又重新使清真寺变为教堂。在9~10世纪间屡次增建、翻修,逐成为西方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扇门是大清真寺东墙大门(此时我并不知晓)。</span>直到参观结束后才明白,为什么我站在外面,看不见教堂壮观的外观,这是由大清真寺建造的特点所决定——无数拱柱伸展开来把外墙推的很远,显而易见,作为一个渺小的参观者站在外面,视线被完全挡住自然看不见真容。</p> <p class="ql-block">大清真寺主要分为桔树院、礼拜正殿、宣礼楼、圣墓等几个部分。</p><p class="ql-block">从桔树院望去,宣礼楼是一座尖塔状的建筑物, 寺内的宣礼员可按时登楼呼唤信徒做礼拜。18世纪时,这座宣礼楼被天主教教徒们用一座巴洛克式的塔楼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水池,是穆斯林在礼拜前履行净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殿前,右墙壁上悬挂的装饰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p> <p class="ql-block">斑驳陈旧的装饰板,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从修道院—清真寺—教堂的整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进入正殿,微明微暗的光,身姿挺拔的柱,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收起一切杂念……朦胧中,我似乎感受到千盏烛台之下身着洁白外衣的信徒们虔诚地和神进行心灵沟通。</p> <p class="ql-block">礼拜正殿,由斑岩、碧玉和各种颜色的大理石柱构筑而成,庄严肃穆、气势非凡。据介绍,大殿长126米宽112米,18排的柱子按南北轴线方向排列,每行各有29个拱门的翼廊。</p><p class="ql-block">细看,只见每个拱门又有上下两层马蹄形的拱卷,柱为古典式,高度约3米,马蹄形的柱子由红棕、米黄两色组成,据说这是摩尔王室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石柱如林,好似无边无际。</p> <p class="ql-block">拱环之下,垂着各种吊灯。</p> <p class="ql-block">四周墙壁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和阿拉伯花纹绘画,多用赤金镶嵌。</p> <p class="ql-block">由于清真寺是在原罗马人神庙的遗址上建造的,所以,从废墟中收集到了一批罗马和西哥特时期留下的珍贵石料的现成柱子和柱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许也有拆除的教堂原址上的一些构件)</span>,直接就用在了清真寺里。</p> <p class="ql-block">金光闪耀。</p> <p class="ql-block">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很遗憾,这套装置我没有查到是什么情况留在这里,姑且留着请知情人解惑吧。</p> <p class="ql-block">极尽繁复又精美无比的天花板雕饰。</p> <p class="ql-block">透过眼前这堵厚实的围墙,想象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墙里面,一半人在向上帝祈祷,一半人在诵读《古兰经》——不是我无凭无据的乱想,而是确实发生过。因为在</span>公元711年投降的协议上写明,科尔多瓦必须把这个修道院的一半,交给阿拉伯人建清真寺。协议维持了七十四年,</p> <p class="ql-block">穿过老城区,去参观另一座2000岁的建筑——罗马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穿越到了中世纪时期,古城古色古香韵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卡拉欧拉塔。</p> <p class="ql-block">科尔多瓦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穿过城门,步行从桥北走到桥南,站在桥的南端,对岸雄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清真寺</span>和古朴的大桥相映生辉。桥的南端连着安达卢斯博物馆。罗马桥在摩尔时代扩建为现在的规模。大桥以巨石建造,有17孔桥洞,桥面平直,桥身两侧均匀分布着半圆形平台,可以供步行的游客凭栏观赏两岸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