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在黄山许村祝家人和全国的兄弟丫头们新年快乐。许村全国文保单位最多的许村。国保文物16处,它也是一个妥妥的“学霸”村,历史上共出1名状元48名进士。近代以来,许村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一村五院士”。许村有这1800年历史这些古建筑包括牌坊、祠堂民宅、桥梁、亭阁等如薇省坊三朝典翰坊、大郡伯第坊、双节孝坊。</p> <p class="ql-block">许村薇省坊。是位于歙县许村镇的一座历史建筑,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薇省”是唐、宋时期中书省的雅称,明代改中书省为布政司,长官称布政使,管理民政与财政。坊名“薇省”沿袭了旧称,用以表明该坊主人的官职和地位。历史背景薇省坊是为纪念许村籍进士许琯而建。许琯官至湖广参政,负责掌管湖广地区的行政命令。</p> <p class="ql-block">许村三朝典翰坊。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石质牌坊,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朝典翰坊是为纪念明朝崇祯时期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儿子汪德章而立。汪德章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翰林,他出生仅三天就被皇帝赐封为五品典翰,这一殊荣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历史典故。汪伯爵的妾室胡氏(即香姑)因其美貌和独特的体香而受到崇祯皇帝的青睐,被召入京城成为贵妃。香姑病重时,汪伯爵和其继妻吴氏进京探视,吴氏在途中早产,生下了汪德章。香姑在见到侄儿后,希望崇祯皇帝为其取名。由于布衣不得面君,崇祯皇帝便点为典翰,赐名德章。</p> <p class="ql-block">许有章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古宅。这座宅子建于民国初年,具有三进三开间的布局,通宽12米,入深30米。宅子前有一个宽6.5米的前院,院门内置左侧,石板铺砌。正屋宽9米,右边是厨下,宽3米。后进左侧有一个书房,宽17米,深9.5米,共有五开间,前方是一个窄天井。宅子的门扉及隔扇木雕精细,属于近现代优秀建筑。</p> <p class="ql-block">云溪堂。是许氏一支祠,明代始建清代大修。云溪堂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开间12.7米,进深35.6米,占地面积452平方米。门厅外八字墙大门上方高悬“大宅世家”牌匾,这个是明万历年间进士,时任休宁县令祝世禄所书。云溪堂内有许多珍贵的石刻和历史遗迹,包括笑脸门神、宋仁宗画像,“七品朝奉”匾额、“麟趾攸振”匾额等。其中云溪堂碑帖是云溪堂最为珍贵的部分,镶嵌在后进寝堂的左右山墙上,总计15方。这些碑帖青石质地、规格不一,记录了许克复的义举和许氏家族的历史,是研究高阳许氏家族史的珍贵文献资料。</p> <p class="ql-block">许存心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宅,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封诰中宪大夫许钜恒所建。建筑布局,许存心堂分为前后两进,前进为四合院,包括女厅和厨房,后进包括正屋和内院,前后进以小巷相连正屋后为内院,布局科学,设施完备有井池、粮仓、杂间、厕所等,特色,前进供厢隔屏与窗栏等处有精美木雕,客厅四面门板雕有郭子仪拜寿图、三顾茅庐、姜太公钓鱼、八仙法器等众多寓意很好的图案,后进吸取了西洋建筑的风格,窗棂使用英国产玻璃装饰,房门装德国产的斯柏林锁1。其水井设计因地制宜,吸取了园林建筑中以小见大的手法,可谓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许声远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古宅。许声远宅建于民国初年,是一座典型的三进三开间楼层的建筑。建筑结构:宅子通宽11米,进深23米。中间与后间隔以小街,左侧为厨房,宽4.7米,后带井池。正屋后为内院,入深13.6米,有堆房、杂间。木雕艺术:中厅前廊隔屏与窗栏等处有细腻的木雕,这些木雕精细且富有艺术价值,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湛工艺。建筑风格:许声远宅属于近代现代优秀建筑,其建筑风格和木雕艺术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高阳廊桥。有1500年历史初建于元代,由当时的处士许友山所建,为双孔石墩木桥,明代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嘉靖丁已年(1557)重修是增建了廊桥,清康熙已亥年(1719)再修,基本定型。高阳一词,在古代蕴含紫气东来,阳光高照的吉祥,欢乐等意韵。桥上有廊,所以又名高阳廊桥,廊内有七间,两侧各置坐凳,中间和南侧设佛座。桥廊设窗,可凭窗观赏许村四周的绿水青山,墙上和天花板上,彩绘游龙飞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双寿承恩坊。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石牌坊。建造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是为了纪念徽商许世积及其夫人,他们双双活到百岁,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牌坊的建造得到了朝廷的恩准,旌表他们为“人瑞之侣”,并敕封许世积为“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高寿老人的尊重和敬仰。建筑形制与特点双寿承恩坊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的石牌坊,宽7.9米,高9.5米,采用砂岩雕刻,柱、梁、拱、隔扉上雕刻有狮舞寿球,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猴献寿桃等12组图案,楹柱两侧有奔狮图,雕工精美,是典型的明朝构筑形式。牌坊各楼上均有帽檐,结构上采用了“一固二透”的措施,使得牌坊具有较强的抗震、抗风能力,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不倒不毁。文化价值与影响双寿承恩坊不仅是为两位百岁老人祝寿而建造的牌坊,更成为了许村乃至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风尚的宣言书和美德的物证牌被誉为中华敬老第一坊。</p> <p class="ql-block">大观亭。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徽派建筑。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也有说法是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与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年)重修。1998年5月4日,大观亭被评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许村争取到国家文物局的专项补助资金,对大观亭等9处国保单位进行全面维修。大观亭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三层檐的楼阁式建筑。底层和二层为八角形,第三层转为四边形,歇山顶设计4。底层每边长3.5米,占地64.6平方米,建筑面积59平方米,通高11.75米3。亭子南、北两侧设有门户,中间通道贯穿。</p> <p class="ql-block">大宅祠。又名云溪堂,是许氏家族的一支祠堂。这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并在清代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大宅祠坐东朝西,拥有三进三开间的布局,开间为12.7米,进深为35.6米,总占地面积达到452平方米。大宅祠的门厅外设有八字墙,大门上方悬挂有“大宅世家”的牌匾,这是由明万历年间的进士、时任休宁县令的祝世禄所题写。祠内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笑脸门神、古歙巨族匾额、以及由董其昌题写的楹联等。大宅祠的左右山墙上嵌有“云溪堂帖”刻石十五块,其中包括了王安石、申时行、许国、董其昌等历代名家的手迹,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些碑刻记录了许克复的义举,以及他捐资助边的故事。大宅祠不仅是徽州古建筑的缩影,也是许氏家族的精神象征,体现了“忠孝节义”等中华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许村观察第。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最初是时任观察使许天相的府第。许天相的母亲因守节不跨家门一步,独自抚育他成人,因此观察第也被称为“墙里门”。建筑结构:观察第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面阔9.4米,进深29.1米,建筑面积273平方米。建筑由门厅、享堂、寝堂外加廊庑和天井组成,是徽州常见的祠堂平面布局。文化价值:观察第不仅是许氏家族的支祠还因其背后的感人故事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1997年,其裔孙许靖华院士(现定居瑞士)捐资1万美金,由县政府修缮并辟为“许村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福泉井。建于明代,原属观察第主人许天相宅私井,于清康熙年间重修2。相传,许村人许伯升跟随刘伯温起事,朱元璋登基后,他在京城应天府(今南京)任职,其他兄弟四人也在军旅任职。洪武二年,其在家闲住的六弟许周安因病早逝妻胡氏才20岁,已经怀孕在身。许伯升日夜兼程赶回家中,为其六弟处理好丧事。之后不久,弟媳妇生下一侄儿,取名天相。许伯升根据弟媳胡氏的闭门养生,专心教儿的意愿,为避免是非,便在其居室之处,加砌高不可望的围墙一道。大门每月开三次,由专事筹办生活用品的老媪外出。并凿井于内名曰“福泉”,专供家人所用,与外界隔绝。</p> <p class="ql-block">五马坊。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功名坊,始建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为纪念曾在福建汀州府任知府的许村人许伯升而建。结构样式五马坊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式的石牌坊,宽8.2米,高9.7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材质与工艺:牌坊的直柱、檐板等主要构件采用花岗岩其余部分为砂岩质地。雕刻工艺精美,檐上装饰有“哺鸡兽”图案,这是明早期重要建筑的特有饰物。历史文化名字由来“五马”是古代对知府的雅称,因知府出行可配五匹马而得名。历史价值五马坊不仅是许村年代最久的功名坊,也是国家级保护文物,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文化价值,是研究明代古典建筑的宝贵标本。</p> <p class="ql-block">许家泽故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是清末两淮盐运使许家泽的住所。故居的建筑风格本现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以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著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家族背景:许家泽的六个儿子中有五个成为博士均在国外留学并回国效力,被称为“一门五博士”,在学术和职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p> <p class="ql-block">许惇士宅。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徽派建筑。这座宅子不仅有着实实在在的日常使用,还有着缥缥缈缈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根据搜索结果,许惇士宅是曾任省立徽州女子中学、省立徽州中学(休中)和徽州师范学校校长许惇士的故居。许惇士宅的砖雕木刻和徽派建筑风格,堪称古民居的杰出代表。这座宅子在上世纪80年代曾作为乡政府办公场所,团委书记时期的笔者就住在上厅房,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大邦伯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2004年10月28日被批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村镇唐时即为官道上的要冲。许氏举族迁此得名,明末构筑大邦伯祠。大邦伯祠是许村现存历史最久、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与大郡伯第、五马坊、大墓祠等建筑,同为祀奉纪念许氏东支始祖许伯升而建。建筑格局大邦伯祠三进五开间,外加一门楼。进深60米,开间18米,面积约1080平方米。祠前临街,置有广场。</p> <p class="ql-block">大墓祠。是一座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古建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镇。这座建筑最初是三进三开间的格局,但其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与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宝纶阁”相似。然而,目前中间一进已经损毁,仅存门厅和后进。</p> <p class="ql-block">大郡伯第门楼。是一座明代古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光绪年间曾进行重建。大郡伯第门楼的水磨砖砌工艺和梁坊雀替等处的细腻雕刻,展现了明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门楼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雕刻细腻精美,是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和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三朝典翰牌坊。是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的一座历史建筑,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牌坊采用石质花岗岩建造,为三间三楼、四柱冲天的设计,梁柱光洁,现状完好。历史背景:牌坊是为明朝崇祯朝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儿子汪德章而立。汪德章因其特殊的出生背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翰林。文化意义:三朝典翰坊不仅是汪氏家族荣誉的象征,也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建筑艺术。牌坊上的题字“三朝典翰”和“奕世承恩”体现了对汪氏父子功绩的褒扬。</p> <p class="ql-block">许村售票处囗的(老碾)往事如风近事愁,触景伤悲酒斟口。忆乡情怀泪满流拙笔思绪诗一首。岁月无情成往事老碾依旧笑春风。村囗的老碾就蹲坐在这个地方,从黎明的清晨,到夕阳落幕一直忙碌不停,服役着这个小村庄近半个世纪,承担了%80的碾压工作,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从没有停歇的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