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兴福寺】(上)

感谢有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凤泊鸾飘别忧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生花草梦苏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梦苏州,苏州有让人魂牵梦萦的资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多年来,经过一代一代苏州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苏州打造成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东方水城”,最为人乐道的是苏州园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园林历史久远,起始于春秋后期,至北宋,造园风行一时,沧浪亭、万卷堂便是其杰作,明清是苏州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园林达到两百五十余处,今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藕园、退思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文化的底蕴,因这些园子更加厚重,每个园子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向人们诉说苏州园林的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兴福寺兴福寺位于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在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唐咸通九年(868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亭勒石,立碑在兴福寺内,1983年被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题破山寺后禅院》<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常建<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唐代常建的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描写出史上最空灵而字字禅意的意境,抚慰世人1200多年。在苏州,因诗而名的寺院除鼎鼎有名的寒山寺,便是虞山的兴福禅寺了。</p><p class="ql-block"><br></p>   “兴福禅寺”全景图。🔺   下了公交车(游5),沿着寺路街向西走去,不久便看到了那座宏伟的石牌坊。一座三门四柱重檐石牌坊,坊额为:“兴福禅寺”,两侧楹联为:“门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是青松半白云。”,为翁同龢书。🔺   穿过牌坊,背面坊额为:“齐梁古刹”。🔺   沿寺路街向西步行990多米,便到达了“兴福禅寺”。🔺   “兴福禅寺”山门南面有唐尊胜陀罗尼经石幢二幢,高一丈余,八面刻经文,立于破龙涧边对着山门的两根石经幢显得格外醒目。🔺   东为平原陆展书,是重新复制的。🔺   西为京兆全贞书,是真品为唐朝遗物。🔺   最南端是一座三折照壁,尽显官府、衙门的气派。🔺   照壁正面上镶有砖雕额:“华严本山”四个大字。🔺   寺前是破龙涧,涧上有两座石拱桥,一座是明代的龙涧桥,另一座是法华桥。🔺   龙涧桥桥下就是破龙涧,唐贞观年间,相传有黑白二龙交勇,冲迸成溪,遂成破涧,“兴福禅寺”故又名“破山寺”。🔺   破龙涧在大雨后,水势奔腾,回音隆隆。🔺   走过龙涧桥是“兴福禅寺”山门,东侧的一块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兴福禅寺"的石碑,两侧两座边门。🔺   东边门,上方门额刻有“早悟三空”砖匾。🔺   西边门,上方门额刻有“先苞四忍”砖匾。🔺   山门座北朝南,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山门前左右各立石狮一座。🔺   “苏州园林兴福禅寺”提示已纳入“苏州园林”品牌之中。🔺   山门正上方高悬“兴福禅寺”匾额,匾额下面另悬挂:“毗尼法界”匾额,两边对联为:“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为翁同龢遗墨。🔺   走过山门,山门南面的照壁近在眼前。🔺   走进寺庙迎面是“天王殿”,它座北朝南,三开间,单檐硬山顶。🔺   “天王殿”西侧是一座月亮门,上方门额刻有“信心不逆”砖匾。我注意到这里施行文明敬香,每位进寺礼佛的信众,走过月亮门都会获赠三支清香和一对蜡烛。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寺庙的安全和环境,也恢复了佛教敬香礼佛只在心诚的原貌。🔺   “天王殿”两侧有两门,东为:"菩提"门,里面是“兴福禅寺”的东园。🔺   西为:"般若"门,里面是“兴福禅寺”的西园。🔺   “天王殿”殿前高悬着:“无上法门”匾额,两侧柱联为:“解脱门开谁肯入,浮生梦觉自知归。”。🔺   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口常开,一副慈祥的憨厚相,代表着佛家迎来送往。殿内上方高悬“法雨琼楼”匾额,两侧柱联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两侧是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王,各自所持法器不同分别表示“风调雨顺”之意,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br><br>   执伞者雨也,执龙者顺也。🔺   弥勒菩萨的背面供奉的是韦驮菩萨。韦驮菩萨是寺院的守护神,手持金刚降魔杵,其职责是保护寺院的安全。上方高悬着:“一杵降魔”匾额,两侧柱联为:“护世天王勅掌风调雨顺民丰乐;镇山雷篆祥徵人寿河清国泰宁。”。🔺   出“天王殿”是一片开阔的庭院,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宁静与祥和。🔺   庭院东面是佛事接洽处又称客堂。🔺   客堂内布置不仅是接待宾客的地方,更是一座文化的殿堂。🔺   庭院西面是法务流通处,是寺院与游客沟通的重要渠道。🔺   流通处也是“蕈油面”出售处,这“蕈油面”如今成了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庭院两侧是回廊。🔺   庭院两侧是回廊。🔺   庭院北面是"三佛殿"(大悲殿),"三佛殿"座北朝南,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殿前设宝鼎一座。🔺   殿内供奉着一佛二菩萨圣像,中央是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因观世音菩萨于久远劫前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而地藏菩萨功德已齐佛地,二者于因地均有誓愿,示现菩萨身相,以方便济度众生。🔺   "三佛殿"殿后正上方高悬着“慧日慈云”匾额。🔺   "三佛殿"北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座北朝南,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中心建筑,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之所。🔺   前露台正中有花岗石座,铁铸“兴福禅寺”宝鼎屹立其上。🔺   殿前上方高悬着"大雄宝殿"匾额,为田桓书。田恒著名书画家、曾任孙中山随从秘书 田寄苇(田恒)。 🔺   "大雄宝殿"西面有一眼"无漏泉"。🔺   "大雄宝殿"西面有一眼"无漏泉"。🔺   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金身趺坐。弟子阿难、迦叶分立两旁,两侧柱联为:“破宇宙人生大谜舍我佛谁敢置喙;证实相色空真理在诸仁自觉皈心。”。🔺   右尊为阿弥陀佛又称未来佛,右侧柱联为:"愿尽未来,普代法界一切众生,备受大苦。"。🔺   左尊为药师佛又称过去佛,左侧柱联为:"誓舍身命,弘护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   大殿东西两壁塑十八罗汉,形神各异,金装塑身,栩栩如生。🔺   大殿东西两壁塑十八罗汉,形神各异,金装塑身,栩栩如生。🔺   在大殿内右后部,有巨石一块。🔺   巨石凸出地面,相传为建庙时所留,筋纹纵横,左看像兴,右看似福,故名兴福石,据说“兴福寺”之名亦得之于此。🔺   三尊佛像背壁背面是南海观音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彩塑雕刻精美,身姿灵动,眉眼传神,色彩斑斓。🔺   观音像对面上方高悬着"寻声救苦"匾额。🔺   过"大雄宝殿",后有“玉佛楼”一座,依山而建,楼前屋脊鳞次,古木婆娑,楼后山势陡峭,竹茂林深。🔺   “玉佛楼”座北朝南,五开间,单檐硬山顶,二层楼,为寺院的中心建筑的最高建筑。🔺   殿外东廊和边门。🔺   殿外西廊和边门。🔺   二层楼上方高悬着"玉佛楼"匾额。🔺   殿内正中供奉一座结伽趺坐的玉佛,慈眉善目。🔺   兴福寺的布局独具匠心,在主体建筑之外,东、西两侧别有洞天。东侧有救虎阁、龙王殿、禅堂等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宛如一幅展开的画卷。藏经楼与偎竹楼静立一旁,白莲池与空心潭相映成趣,空心亭与米碑亭点缀其间,这些景点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园林画卷。🔺   在西侧看到了翁同龢手书的“通幽”二字,镌刻于壁间。仿佛将带入了一个幽静的世界,让人感受到“竹径通幽处”的意境。西侧有普照堂、观音殿(圆通殿)、财神殿与文殊殿、团瓢、石舫、錽亭、对月潭经亭、印心石屋、君子泉、廉饮堂等。🔺   走过“通幽”,未出,又连一门,题“烟岚环翠”。区区几步,目光所及,已全然领会门上题意。🔺   圆洞门通向回廊,回廊蜿蜒曲折,仿佛没有尽头。沿着回廊前行,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静静地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庭院中的景致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也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望北,后山葱茏,茂林修竹,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座园林艺术的宝库。也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这将是最难忘的回忆之一。🔺   回廊右侧是小山坡,小坡中央岩石下凹处有一泉眼,名为“君子泉”,泉水清澈见底,仿佛能洗净人心中的尘埃。🔺   泉水上方刻有“君子泉”石匾。🔺   “君子泉”再向上这里设一座平台,台上设有石桌石凳,站在这里,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   旁边岩壁上有“破X飞去”石刻。🔺   继续向西,长廊小道,曲径通幽,迎面一座方门。南面是“廉饮堂”,“廉饮堂”是两代帝师翁同龢曾一度隐息之处。🔺<br>   上方门额刻有“云凝”砖匾。🔺   背面上方门额刻有“夕晖”砖匾。走过“夕晖”来到“兴福禅寺”的“西园”。🔺   “西园”主要有三个大殿,分别为“文殊殿”、“圆通殿”和“财神殿”。西北面是“财神殿”,“财神殿”座西朝东,三开间,单檐硬山顶。🔺   殿门正上方高悬着“财神殿”匾额,前柱联为:“民和年丰,咸拜神赐; 家给人足,共乐时清。”,内柱联为:“有德斯福招财纳珍自来驻,不义岂昌财官利市求也无。”。🔺<br>   殿内正中供奉着财神赵公明,左右是招财童子。🔺   “财神殿”旁边是“对月潭经亭”,“对月潭经亭”座西朝东,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   亭内正上方匾额刻有“对月潭经”砖匾。🔺   亭前,一只玉兔静静地趴着,仿佛在聆听亭里高僧的娓娓讲道,岩石上有“玉兔闻法”石刻。🔺   亭南前面是“罗汉泉”,清澈的泉水从岩壁上潺潺流出。🔺   泉水岩壁上刻有“罗汉泉”三个大字。🔺   继续前行,南面的“白龙泉”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这片园林之中。周围的景致如同一幅天然的画卷,粗壮的老松树和清澈的泉水相映成趣。🔺   岩壁上刻有“白龙泉”三个大字。🔺   “西园”北面是“圆通殿”(观音殿),“圆通殿”座北朝南,三开间,单檐硬山顶。🔺   门正上方高悬着“圆通殿”匾额。🔺   殿内供奉一座三面千手观音,两侧柱联为:“泉从石飞,听有奇响;松与云合,荡为虚光”为林则徐撰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尽的智慧与禅意。🔺   殿内四周同时供奉千手观音分身像,金光灿灿的雕像,注目多时,心有灵犀相通。🔺   出“圆通殿”是“文殊殿”殿台石基,长满青苔的石基正中上刻有“一切放下”四个大字。每每心有郁郁,端详这四字,放下种种,心就宽松很多。🔺   两侧有台阶,沿着台阶拾级而上。🔺   两侧有台阶,沿着台阶拾级而上。🔺   文殊殿”位于西园的最高处,门正上方高悬着“文殊殿”匾额,两侧柱联为:“经藏部师尊威猛雄狮;佛道中父母仁慈教圣。”。🔺   殿内正中央供奉着文殊菩萨,周围摆放着几盆鲜花,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廊前层层叠叠的祈福带和点亮的启智灯。🔺   祈福带随风飘动,点亮的启智灯照亮了整个走廊。🔺   殿前层层叠叠的祈福带和点亮的启智灯,这份宁静与祥和,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   沿着“文殊殿”前廊向东继续前行。🔺   向东有一条小径,两侧是竹林深深,前面就是“印心石屋”亭。🔺   亭内上有“印心石屋“匾额,是清朝道光皇帝为重臣陶澍所书,陶澍印心石的故事颇有意趣。<div>  “印心石屋“原为陶澍少时读书处,在湖南安化资江滨。少年陶澍在资江北岸小淹水月庵借读,潭中突兀形如方印的一块大石,胸怀高远的陶澍以石自喻,将此石称作“印心石”。后与道光帝述职时,聊及陶澍故乡,陶澍多次提到印心石,道光帝甚感有趣,两次亲笔御书“印心石屋”赠于陶澍。陶澍先后拓刻十块“印心石屋”碑,予所任之地,以诉思乡之情,表爱民之志。陶澍任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时,尝登虞山以望海,并疏浚白茆塘,德政于虞。🔺</div>   从“印心石屋“向西,继而向上途中立了告示牌“游客止歩”,如向上是“兴福禅寺”后院即云栖塔院,是该寺高僧圆寂归葬之所,有日照亭、云栖堂塔林等遗迹。🔺   离开“印心石屋“拾级而下,途中有一座“解脱自在“门。🔺   南面门上方门额刻有“云棲塔院”砖匾。🔺 后记:<br><br>  由于限制不超100张照片,现分上下集,请大家谅解!继续欣赏苏州园林【兴福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