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到一年新春佳节了,中国人视春节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除旧迎新,告别一年的辛劳,迎接新的春天,祈盼家人健康幸福,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现在国家安定经济繁荣,过年什么都可以买到,还可以挑着选购,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春节前的购备年货是很费周折的。</p> <p class="ql-block"> 那时过年首先采购的是衣帽穿戴,凭布票等可以选购布料进行缝纫制作,鞋帽等生活用品根据自己喜好到商店选购。每年得买几张年画,新华书店的柜台上挂满各种年画,有笑容可掬的老寿星,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表现丰收景象的喜悦农民,还有古装戏的剧照……有的是连环画样的,也有四条屏,中堂画等样的琳琅满目,挑选喜欢的买回来后过年贴在墙上显得家中喜庆欢乐。</p> <p class="ql-block"> 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家里没多少钱只能买一两包小鞭炮,记得两毛五买一包三十头的、还有五十头的、一百头的,我最多看到一千头的。买回来也舍不得一下放完,拆开了除夕放点,初一放点,过年在外边玩看到谁们家拉完鞭在地下捡没响的炮掰开放呲溜花。</p> <p class="ql-block"> 最费劲的是购买食物等年货,那时购买各种紧缺食物都需要小票,有肉票、鸡蛋票、糖票、酒票、粉条票、豆腐票……各种食物还不是天天有,当听说那个商店在卖什么时得赶快去买,人多还得排队。我那时上小学,春节前在寒假中正好派上用场,经常去排队买年货,有时人多得排很长时间,那时人的素质也不是很好,常常排了半天队却因前边的插队东西买完了买不上。</p> <p class="ql-block"> 除夕和大年初一吃饺子是过春节的重头,预示新旧交替,推陈换新,将一年的祈盼和希望都包在饺子里。六十年代供应粮食平时是三七比例,百分之三十是细粮,百分之七十都是粗粮,只有春节每人供应一斤富强粉,所以这时的饺子面最白,馅最好,<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时的饺子也最好吃。</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初一早晨吃过饺子该去拜年了,城市里都是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同事关系,农村则是当家长辈,邻居乡亲,见面后互道恭喜,共祝新春,平时一些矛盾隔阂也在这些祝福中化解开了。给长辈拜年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都是一两块钱,记得有一年在老家过年,堂兄带我去给姑奶奶拜年,姑奶奶给了我们每人五毛钱,我们就高兴的不得了,那时姑奶奶带着一个孙子生活也很困难。</p> <p class="ql-block"> 过完初一该串亲访友了,姑姨娘舅这些长辈家必须去拜年,一般都是到长辈家拜完年放下东西就走,一些亲戚朋友开始请客。有一年在姥姥家过年,一个表姨新结婚,过年婆家请娘家人,表舅拉着我和表弟一起去赴席,主家招待很丰盛,当时三个十来岁的半大小子将一桌酒菜都吃完了,最后上的一碗肘子也要吃,可是筷子夹不动,原来那是一个摆设,主家还要用它招待别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春节是最喜庆,最快乐的时候,接下来又是民俗进城又是办灯会直到热热闹闹过完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还是现在,人们对春节的热情始终不减,年味浓郁,经久不衰,这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生动体现。他的核心是团聚,通过辞旧迎新,欢聚一堂,使亲朋好友彼此情感相互交融,进而推动彼此互帮互助、相互扶持,共同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谢谢您的观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