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话的误区

刘宝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出生在宽城满族自治县板城镇北沟村王杖子庄,老家人随口说的方言,有些话虽然不通,但我却听着顺耳,尤为难忘。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方言的误区时常成为我和老家亲人交流中的小插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记得有一次,我问老家的一位长辈这是哪里呀,他回答“知不道”,当时我愣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这是“不知道”的意思。这种把“不知道”说成“知不道”的情况在老家很常见,虽然听起来有些别扭,但也能明白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还有一次,我听到老家的小孩指着自己的膝盖说“我的膝(QI)盖疼”,我当时就忍不住纠正他,告诉他应该读“膝(XI)盖”。这让我意识到,老家在一些字的发音上存在误区,像“膝(XI)盖”叫“膝(QI)盖”,读一声,这样的发音错误在老家似乎已经习以为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在老家,“听(TING)”、“闻(WEN)”不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一次,我听到老家的长辈说“听听这菜的味道”,我有些疑惑,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是想说“闻闻这菜的味道”。这种用词的混淆让我觉得既有趣又无奈,但也正是这些方言的误区,让我感受到老家的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妗(JIN)子”四声,本意是妻子的哥哥或弟弟的妻子,而在我老家却指舅舅的妻子,应该叫“舅母或舅妈”。有一次,我听到老家的孩子喊舅舅的妻子为“妗(JIN)子”,我便告诉他正确的称呼应该是“舅母或舅妈”。这种称呼上的差异让我明白,老家的方言在一些亲属称谓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叔(SHOU)”一声,在我老家指爸爸的弟弟,应该叫“叔(SHU或叔父)”。我曾经听到老家的孩子喊爸爸的弟弟为“叔(SHOU)”,我便纠正他应该叫“叔(SHU或叔父)”。这种发音上的差异让我感受到老家方言的独特魅力,也让我意识到需要引导老家的孩子正确发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爷(YE)”字在我老家读轻声时,就是“伯父”的意思。读二声时,就是爸爸的爸爸平辈们,叫“爷爷”。有一次,我听到老家的孩子喊爸爸的哥哥为“爷(YE)”,我便告诉他应该叫“伯父”。而当提到爸爸的爸爸平辈们时,就应该叫“爷爷”。这种称呼上的差异有时体现在发音上,让我觉得老家的方言有着丰富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姑(GU)”字在我老家读二声时,指爸爸的姐姐或妹妹。应该读一声“姑或姑妈”。我曾经听到老家的孩子喊爸爸的姐姐为“姑(GU)”,我便告诉他应该叫“姑或姑妈”。这种发音和称呼上的差异让我感受到老家方言的独特之处,也让我意识到需要引导老家的孩子正确发音和称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老家话的误区虽然存在,但它们也是老家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老家的记忆和情感。每当我回到老家,听到这些熟悉的方言,心中总会涌起一股亲切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