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的西北部、河北南部,过春节的时候,有蒸(馍)馒头的习俗,每当进入腊月十五以后,家家户户开始蒸馍,到了二月份外婆蒸猫,给外孙送去。</p><p class="ql-block"> 大馍:敬拜诸神或家里逝去的长辈,出嫁后的女儿春节回娘家,要带上大馍孝敬父母,所以女儿在河南一带又叫大馍。</p><p class="ql-block"> 枣花,谐音喻意早发,用面做成高低起伏状,再用大枣装饰 。</p><p class="ql-block"> 枣山,多个枣花拼接一起,也可以配上花鸟虫鱼 。喻意发财多多,子孙枝繁叶茂,如绵延的山脉。</p><p class="ql-block"> 正常大小的馒头,春节期间食用 。</p><p class="ql-block"> 包子,传统馅料是萝卜、豆腐、粉条组成。现在物质丰富,馅料不拘一格。</p><p class="ql-block"> 猫,把馍做成猫的形状。</p><p class="ql-block"> 这种风俗的起源,众说纷纭。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是这样子的:明朝初年,政府从山西把青壮年移民到河南、山东两省,百姓做了馍和扁食(水饺)方便路上充饥 ,官府怕百姓返回,限制馍的个数,只够吃到目的地,没有多余的馍 。父母给子女做馍时,做成大的,又怕以后回来找不到返家的路,又让子女带上猫同行,因为猫超强记路能力,方便子女以后回家由猫引路。</p><p class="ql-block"> 以后就演变成风俗,出嫁的女儿给父母送大馍表示对养育之恩的感谢,外婆会回礼枣花。祝福外甥家,枣日发达。过了正月十五,出嫁的女儿要再次给父母送扁食(水饺)表示感谢。二月外婆要给外孙送去猫(猫形馍头),表达对外孙的爱,让外孙知道 外婆很想念他,可以随时回到外婆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