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往事||一二一

一二一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汤圆往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一二一</b></p></h1> <div>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无数华夏儿女的情感与记忆,人们习惯称之为 “过大年”。在这盛大的节日里,每一天的饮食都颇有讲究。大年初一的清晨,北方的餐桌上摆满了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饺子,而在南方,圆润可爱的汤圆则是开启新年的必备美食。我来自四川,自小就浸润在这初一吃汤圆的习俗里,即便阔别故乡数十载,但这份传统依旧被我珍视,从未有过丝毫懈怠。</div> 今日,又是大年初一,我站在厨房灶台前,看着锅中翻滚的汤圆,儿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即便身处城市,也难以轻松买到糯米粉。家家户户包汤圆的原料,都得依靠自家的双手,用石磨一点点磨制出来。那时的城市里,石磨可是稀罕物件,只有极少数人家中才有。因此,每至年关,大家便早早地前往有石磨的地方,预约排队,只为能赶在春节前磨好糯米粉。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小时候母亲带着我和大姐一同磨糯米的场景。磨糯米时,需将水与糯米一同加入,如此一来,两人配合最为省力。一人推动石磨,那石磨在手中缓缓转动,每一圈都仿佛承载着对新年的期盼;另一人则小心翼翼地往石磨上方的小圆洞添加糯米和水。随着石磨的转动,上下两块磨盘发出 “吱吱咯咯” 的声响,宛如一首古朴悠扬的歌谣,在空中悠悠飘荡,那独特的韵律,便是过年的前奏。碾磨出来的糯米呈糊状,沉淀之后装入布袋,再通过挤压的方式将水分沥干。若是将其晒干,便成了细腻的粉状,能保存更长时间。母亲每年都会精心制作一大袋糯米粉,足够一家人享用许久。 这些看似平凡的往事,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可每当回想起来,心中依旧满是温暖,仿佛母亲仍在身旁,她那慈祥的笑容、温柔的话语,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时光悄然流转,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渐渐地,街头出现了生产面食的作坊,各式各样的机器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有了磨面机、面条机,不仅能轻松制作出各种美味的面条,打磨各类谷物更是不在话下。从此,糯米粉在市面上随处可见,曾经费时费力的土办法逐渐被人们遗忘,老百姓制作汤圆变得轻松便捷,省时又省力。 新中国的食品工业在时代的浪潮中蓬勃发展,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传统的手工磨面已然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高度机械化、一体化的生产模式。这一变革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食品的种类,更让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如今走进超市,货架上的半成品食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半成品汤圆尤为受欢迎,只需简单烹煮,便能即刻品尝,为忙碌的现代人带来了诸多便利。 去年 12 月,我与孩子们一同前往日本旅游,归来后在国内短暂停留。春节前夕,孩子们返回了新西兰,老伴也在那边,而我因有事需要处理,不得不独自留在国内。尽管形单影只,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依旧精心煮了一大碗汤圆。<br> 若有人问我最喜爱的美食有哪些,汤圆必定是我的最爱之一。记得年轻时,我曾有两次一口气吃下 30 个汤圆,却仍未觉饱腹。一次是在入伍的新兵训练队,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份甜蜜;另一次是在下医疗队时,简陋的环境中,汤圆带来的温暖却格外难忘。如今回想起来,自己都忍俊不禁,那时究竟是胃口太好,还是因为对汤圆爱得深沉?或许后者的因素更多一些吧。不过,岁月不饶人,如今的我可不敢再如此 “放肆”,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听听今天吃汤圆 我说了些什么</h3> 春节和元宵节吃汤圆,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小小的汤圆,包裹着的是团圆的期盼,蕴含着的是和美的祝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软糯香甜的汤圆,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那便是家的味道,年的意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二一 於广州</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1-29</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