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乱读书之—2025年2月

等待花开

<p class="ql-block">1.《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p><p class="ql-block">【叙利亚】阿多尼斯</p><p class="ql-block">【翻译】薛庆国</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的中午,懒得做饭,就吃精神食粮吧,躲在被窝里读阿多尼斯的诗歌。</p><p class="ql-block"> 很久没有读诗歌了,更久没有读现代诗了。还是第一次读叙利亚人的作品,那片土地,那些信仰,那些战火,只是在新闻里断断续续,偶尔飘入耳中,关于阿萨德,关于兵变。才知道,还有这样的一位流亡诗人。</p><p class="ql-block">年少时,喜欢诗歌的形式,美丽的词汇,动听的韵脚。年纪大了,才发现诗歌里表现的思想才是它们的精髓,好的诗歌是可以警醒灵魂的,是可以反复咀嚼的。阿多尼斯在他的诗歌中表现的是他对宗教、权利、服从、政治、生死、爱情、肉欲、希望、绝望的思考,他质疑传统、抗拒权势、批判时俗、忧国忧民……这是一个叛逆的诗人,一个守脑如玉的诗人。</p><p class="ql-block">面对着不可一世的君王,他吟诵:“你逝去了,你的王权逝去了,你的大军逝去了,我依然故我,我在每个清晨再生。”关于时间,他吟诵:“只有当时光从你手中溜走,你才感到它的沉重:白昼,当你身处其间,是一翼飞羽;然而,当它逝去,就变成了岩石。”</p><p class="ql-block">这样的阿多尼斯,生于叙利亚,年轻时移居黎巴嫩,现在定居在巴黎,在他出生的地方,他应该是个异类吧?就连他的笔名,也挺有意思,阿多尼斯——那个阿芙罗狄忒钟爱的猎户美少年。</p> <p class="ql-block">“世界让我遍体鳞伤,</p><p class="ql-block">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p> <p class="ql-block">2.《喜欢家的人》</p><p class="ql-block">【日本】井田千秋</p><p class="ql-block">【翻译】王嘉敏</p><p class="ql-block">呃,这算不算一本正经的书呢?这只是一本漫画书,是一个女性插画师画的五位单身女郎的家。过年期间,人来客往,家务繁多,要静下心读书殊非易事,所以就只能每天睡前翻几页漫画了。</p><p class="ql-block">吸引我的是书的名字,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超级超级喜欢家的人,是一个无敌宅女,可以宅在家里宅到地老天荒的那种程度。我不想出门,不喜欢应酬,最讨厌一堆人觥筹交错吃几个小时的饭,也不喜欢逛街看电影,从不打牌打麻将。宅在家里做甜点、运动、读书、打扫卫生、种花种草种香料……好玩的事情可太多了。书里的五个独居女性把自己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活过得充充实实,她们逛集市,买二手商品,窝在沙发上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研究怎么做美食,偶尔跟亲人朋友聚会……画面上的那些小小的细节经常能打动我,举起左手的小熊玩偶,旅游带回来的手信,一只从妈妈家带出来的杯子……</p><p class="ql-block">女孩子真的是很美好的生物,她们在的地方就有整洁有条理有小小的心机和美好。</p><p class="ql-block">我也是个喜欢家的人,喜欢家里的巨大厨房以及厨房里自己亲手挑选的碗碗盘盘,喜欢家里的无敌书房以及书房里天文地理美术音乐历史美食旅行的五花八门的书籍,喜欢家里小小的院子以及院子里的栀子花绣球花蓝雪花茉莉花紫苏迷迭香薄荷,喜欢亲手设计的薄薄钢板以及钢板上的来自天涯海角的冰箱贴明信片……对我而言,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3.《羽生结弦:无限进化》</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读书人,这算不上是一本书;</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忠实粉丝,这是算得上是武林宝典。</p><p class="ql-block">从18年的平昌冬奥会开始喜欢羽生结弦的冰演,对,只爱看羽生结弦的冰演,从选曲到服装到表情到技术到战术,甚至失误都美到极致、强到可怕。莫名其妙摔跤的小罗密欧,满头绷带满脸鲜血依然眼神坚定的血魅,北京冬奥的意难平……不论经历了什么,都是打造“羽生结弦”这四个字的刻刀,他依然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努力、坚韧、善于思考、从不退缩,自律到令人发指。面对着铺天盖地的诱惑,我做不到他这样子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训练—吃饭—体能锻炼—睡觉”如苦行僧一般的日子,但我可以无限靠近,现在我可以做到每周去健身房三次,可以做到教练休假自己拟好训练计划逐步完成,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做最好的自己。我很清楚地知道:躺平摆烂自我安慰百无聊赖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p><p class="ql-block">欣赏羽生结弦节目中表现出的无与伦比的精彩,欣赏羽生结弦清晰流畅的表达,也欣赏羽生结弦永不止步的奋斗,更欣赏他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己极限的疯狂。</p><p class="ql-block">很幸运地在24年12月11日在琦玉看过他的现场表演,比我想象中的更美好;很不幸的是千叶以及3.11抽选百战百败。不晓得什么时候还能再看他的现场,不晓得他还会有怎样的惊喜带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4.《萨拉戈萨手稿》上</p><p class="ql-block">【波兰】扬·波托茨基</p><p class="ql-block">【翻译】方颂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说,这本书被称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怪的书”,不知道真假,但它的确是我读过的最怪的书。犹如俄罗斯套娃,层层叠叠,但又比俄罗斯套娃更加复杂。用书中的那个几何学家贝拉斯克斯的话来说就是“第一个故事套着第二个故事,第二个故事又会套着第三个故事。仿佛最初的故事可以一分再分,直至成为一个序列。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成为一个无穷序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的结构有点像《一千零一夜》、《十日谈》,但远比这两本书更复杂,一个人的故事讲了一半,另一个人的故事又穿插进来了,另一个人的故事里还有一个人在说故事,说的故事里又套着一个故事,然后第三个人又开始讲自己的故事了……关于宗教信仰,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关于勇气、报国、爱情、嫉妒、留言、成长……错综复杂。看到后面,不得不拿起笔来画思维导图了,作者精心设计的一团乱麻,但乱中又有他暗戳戳布置好的顺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看着我们脑洞被烧坏了,这个老头应该在另一个世界坏笑吧?哎,还有下集呢,厚厚的四五百页。读它很累,不读完它,很不甘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吃个甜点缓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5.《伊索寓言》</p><p class="ql-block">【古希腊】伊索</p><p class="ql-block">【翻译】庆云</p><p class="ql-block">好吧,书的全名是《伊索寓言—500年插画与故事》。伊索是永远的伊索,没有正儿八经读过伊索的人也会从各种途径听过伊索的寓言,它被俄国的克雷洛夫借鉴过,它被法国的拉封丹借鉴过,它居然在明朝的时候就进入了中国,伊索是希腊的,也是世界的。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几乎伴随了我们的一生,《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伊索寓言的版本数不胜数,之前也读过很多。这一版是我最喜欢的,不仅仅是因为它收录的故事有100篇,更因为它收集了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插画318幅,每一幅都精美无比。作为一个酷爱插画的人,就忍不住入了它。</p><p class="ql-block">这一轮,是读得最用心的一轮,注释、笔记、联系生活,然后悲催地发现,时间过去两千多年了,科技已经发展到可以把人送上月球了,然而人性依然没有改变:坏人做坏事依然会有冠冕堂皇的借口,贪得无厌的人依然恨不得杀鸡取卵,想入非非的人依然梦想不劳而获,强者依然会利用权力蹂躏弱者……年少时读伊索和年老时读伊索,读的是一样的伊索,读的也是不一样的伊索。</p><p class="ql-block">伊索,永远的伊索。</p> <p class="ql-block">6.《萨拉戈萨手稿》下</p><p class="ql-block">【波兰】杨.波托茨基</p><p class="ql-block">【翻译】方颂华</p><p class="ql-block">终于读完了!一共911页的书卷,非常烧脑的故事。买这套书开始是因为颜值,封面设计长在我的审美点上;哦,还因为我喜欢的作家卡尔维诺推荐了它。买回来后一直丢在书架上,然后——有一天注意到了它,居然在不同的时间断买了两套一模一样的书!楼上一套楼下一套。拿了一套送给心爱的学生,一个在西雅图工作的姑娘。(她如果开始读这套书,估计会骂我吧?)这下不读都对不起自己的钱包了。</p><p class="ql-block">在古老的房子里发现一箱子手稿,一个瓦隆卫队的年轻军官阿方索(西班牙到底有多少个阿方索?)写下的,记录了他去马德里加入军队,被困神秘客栈。然后是这之后的六十六天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阿方索不听劝告,住进了神秘客栈,醒来已是早晨,他发现自己躺在绞刑架下,身边有两具风干的尸体。呃——听起来很像惊悚小说。随着故事的推进,各路人马陆续登场,军人、盗匪、乞丐、流浪儿、贵族、商人、神父、酋长、作家……众人轮番上场讲述自己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又讲述自己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的故事里的人物又讲述自己的故事——最多的可以套五层。这些故事很多是吉普赛人的首领讲的,有的是他为了教导阿方索而虚构出来的,有的是起消遣作用的真实传奇故事,还有两位远行者的故事。作者创造了一种“连环嵌套”的叙述模式。(目的是**的CPU?)</p><p class="ql-block">这部小说还把各种叙事类型集于一体:黑色小说、流浪汉小说、浪荡子的故事、哲学故事、爱情故事、政治谋略,还有烧脑的埃瓦斯百科全书目录(占了四页版面,从第一章目录写到第一百章目录),还有乌泽达的家谱……不同的故事看起来很散,但因为多线并存的人物,重复多样化的主题而联结在一起,使其结构异样严谨。</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萨拉戈萨手稿》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复调乐曲,在这首乐曲的演绎中,每位主角都在自己的声部发出独立的声音,同时又通过主旋律与和声,同其他人、同整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用音乐术语来说,这就是一首大型的赋格曲。</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物都是主角,又似乎都不是,作者想要展现的是不同视角下的多元景观。</p><p class="ql-block">所以,没有耐心的不能看这部书,不懂西班牙历史的不能看这部书,对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哲学几何学完全没有概念的不能看这部书……至于我,我是硬着头皮用洪荒之力读完它的。</p><p class="ql-block">《红楼梦》里晴雯拼了老命补好雀金裘后抛下绣花针说:“我再也不能了!”嗯,我也扯不动了。</p> <p class="ql-block">7.《厨房里的人类学家》</p><p class="ql-block">【作者】庄祖宜</p><p class="ql-block">很久没有读书读得这么轻松了。这是一本放在书架上好久的书,不知道怎么的就选中了它在工作的间隙阅读。也许是因为它读起来比较轻松,一篇一篇的文章都不长,也不需要深入思考很多,随时可以放下。</p><p class="ql-block">美食类的书一直是我爱读的,从费雪到扶霞,从《随园食单》到《冰激凌制作大全》,曾经被人嘲笑只会看菜谱,当年还很不服气,现在想想也不无道理。我不光爱看菜谱,还爱做菜,正如庄祖宜所说:“重点是,不管做什么跟吃有关系的事情,都有一种活着真好的感觉。”动手做美丽又好吃的东西是一件非常有灵性、近乎宗教性的体验。</p><p class="ql-block">作为美食的狂热爱好者,这位人类学硕士放弃了她的博士学业,正儿八经地学起了厨艺,拿到了证书;正儿八经地去了米其林餐馆,当起了实习生。通过她的叙述,也知道了很多后厨的故事,知道了美食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想到今天的晚餐,忙碌一天后,洗净荠菜,焯水,切碎,豆腐干切小粒,热锅,下猪油,炒一炒,加点剁红椒,盛进椭圆形手工碟子;再用黄油煎一块牛排,七分熟,裹上黑胡椒酱。小小的马歇尔音响里回荡着我挚爱的音乐,蜡烛炉上,暖腾腾地热着一小壶茶。内心无比澄澈无比愉悦。</p><p class="ql-block">爱做饭爱吃美食的人,人生都不会太糟糕,是吧?</p> <p class="ql-block">8《夜晚的游戏》</p><p class="ql-block">【瑞典】斯蒂格.达格曼</p><p class="ql-block">【翻译】虞军</p><p class="ql-block">江南的初春,无尽的雨,天空始终是灰色的,窗外始终是阴沉的,枝头依然是光秃秃的,深呼吸一口——肺里都是湿气,是一个让人不想出门的时节。那么,就在家读书吧。</p><p class="ql-block">但是,这样的一本书实在是不应该在这样的一个季节读,17个短篇,17个小故事,每一个都是这样的阴冷,这样的潮湿,这样的不见天日的绝望,让人喘不过气来。我曾两次去过瑞典,17年的八月和18年的二月,见证了他们夏季的无尽白昼和冬日的无尽长夜,看到了广袤幽深的森林也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雪原,印象最深的是夏天去的时候餐厅吃饭不提供酒水,自带的也不可以,据说有很严格的法律。后来知道,此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也是患抑郁症比例最高的国家,酗酒者甚众。这17个故事中的一个叫《我的冰岛毛衣呢?》就借由一个酗酒者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酒鬼颓废大叔在听闻父亲因酗酒醉倒街头而被撞死的消息后回到故乡,因而与兄弟姐妹,与故友邻居乡亲产生的一些交集,期间穿插着对父亲死因的刨根究底,对儿童时期的一点点温暖的回忆,那件“冰岛毛衣”是他在这个世间唯一握得住的温暖。不如人意的工作,妻子的背叛,兄弟姐妹的鄙夷,他试图用谎言为自己铸造铠甲,但是这件铠甲也是千疮百孔。挣扎——沉沦——纠结——再挣扎——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一点点温暖——再沉沦……看得人emo。</p><p class="ql-block">他用上帝的视角看,用孩子的视角看,用女性的视角看……无尽的孤独,无尽的悲怆,无尽的绝望,无尽的寂寞……问题是,他每一个故事都会把你带进去,每个细节都无比真实。</p><p class="ql-block">达格曼出生于单亲家庭,出生几个月就被丢给了外祖父母,从此没有见过母亲。17岁时,外祖父被精神病人杀害,不久外祖母也撒手人寰,留下未成年的他,孤零零面对这个世界。他20岁开始创作,很多次尝试自杀,31岁时自杀“成功”。也许天才都是孤独的吧。</p><p class="ql-block">下一本书,我要找一本无脑而快乐的来读了。</p> <p class="ql-block">9.《今日店休》</p><p class="ql-block">【日本】坂本健一</p><p class="ql-block">【翻译】吴菲</p><p class="ql-block">不晓得是谁安利的这本书,好像有很多可以吸引我的元素:“93岁旧书店主写给生活的情书”。作为一个从小梦想当图书管理员,现在依然梦想可以开一间小小书店的人来说,无疑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p><p class="ql-block">但是,书是真的有点水的。老爷爷絮絮叨叨说他的人生,跟隔壁大爷也差不多,一生围绕着一间旧书店过,足足开了六十七年。小店没有雇人,每周四和周日休息,老爷子怕老顾客跑空,就会手绘一些海报贴在卷帘门上——书里展示了许多这样的海报,老爷子的涂鸦,以及苦口婆心地劝人读书如“蝴蝶寻觅着花朵,人类探求着真知,都要不断前行。花会再开,但此刻的这本书,可能不再遇见”;比如“有意义地活着,才可称之为人,仅此一次的人生,仅此一次的相遇。不论是人,还是书”;比如“人生只有一次,请与好书相遇”;比如“一心一意爱着书,直到八十八岁,人生可没有备用的钥匙”……这些海报和这些年的坚守,使老爷子成了网红。</p><p class="ql-block">书里还写了老爷子的感情生活,引用了他写给老婆的明信片和情书。好吧,很直率也很质朴。正好,今天在椭圆机上看的也是一部关于书店的电影,题目就叫《书店》,我还是更喜欢那个调调。相对而言,坂本老爷子还是油腻了一点。</p><p class="ql-block">想想到老了开一间不求盈利只求度日的书店也不错,可以读书,可以做甜点,可以跟形形色色的人聊书籍聊美食聊旅途……这样的晚年应该不会太寂寞吧?当然,这个愿望得等到我老得走不动再去实现了,现在,我还是更想去看看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