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那悠悠岁月长河中,80 年代初的一个下午,我呱呱坠地于一个僻远的小山村。那时候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广大农村地区仍处于相对贫困和封闭的状态。我的小山村,峰峦层叠,将村庄紧紧拥在怀中,仿若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村里的人们,无一不是勤劳且上进的,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努力维持生计。只是,山高路远的地理环境,致使这里的发展较为迟缓,教育资源更是匮乏,一间窄小的教室,竟要容纳两个不同的班级,这是我幼年时一心想逃离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零食,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那时的中国,经济刚刚起步,物资分配不均,农村地区尤其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放学归家,肚子饿得咕咕叫,若能亲手炒上一碗油炒饭,那便是最为幸福的瞬间。兄弟姊妹们常常会为多吃上几口炒饭而面红耳赤。</p><p class="ql-block"> 当时,没有如今市场上那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农民们依赖自家的土地,自给自足。自家菜园子里种了啥,餐桌上便出现啥。粮食短缺是常有的事,为了年终家里能有存粮,母亲每次煮饭时,都会让我们削些土豆,或是红薯、南瓜,垫在米饭下面。精米饭,在那时是难得的珍馐。至于肉食,新鲜猪肉难得一见,更多的是那一块块腌制的腊肉,挂在房梁上,散发着独特的香气。除了自家食用的粮食,年末还得给国家交公粮,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母亲背着沉重的一大袋,我们也得跟着背上十多斤。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倒也热闹。这一段段回忆,构成了那个年代独特的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观看露天坝电影堪称令人极度兴奋的盛事。但凡听到哪个村将要放映电影的消息,整个村子如同炸开了锅一般,瞬间沸腾起来。小伙伴们兴奋地挨家挨户的呼朋引伴,经常不惜跑上七八公里山路去凑那份热闹。一路上,孩子们尽情地你追我赶,欢快的笑声和呼喊声在乡间小道上回响。抵达放映地点时,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本村的村民坐在自备的板凳上,我们外村远道而来的要么站着,要么席地而坐。大家兴致勃勃地七嘴八舌讨论着今晚即将放映的影片,眼神中饱含着满满的期待。放映员在一旁忙碌地做着准备工作,白色的幕布在轻柔的微风中轻轻摇曳。 天色逐渐昏暗下来,终于,一束光芒从放映机中投射而出,映照在幕布之上,电影就此开场。就在那一刻,原本喧闹嘈杂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牢牢地锁定在那块幕布上。在电影播放期间,大家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欢笑,或紧张。每当看到精彩之处,人群中便会爆发出一阵热烈的叫好声。我也完全沉醉在电影的奇妙世界里,忘却了周遭的一切,被那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身旁的大人们有的悠然地抽着烟,有的则轻声细语地交流着剧情。偶尔会有一阵清凉的微风拂过,携带着缕缕泥土和青草的清新香气。 不知不觉中,电影结束了,然而人们却仍然意犹未尽,一边热烈地讨论着剧情,一边缓缓地四散离去。我和小伙伴们则兴奋不已地模仿着电影里的角色,行走在回家的路上,那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在脑海中不停地浮现,让我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那是 80 年代我们童年最为真挚、最为纯粹、最为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那时村子还没通电,夜晚写作业用的是煤油灯。为改善生活,父亲费尽周折请人修建了沼气池。可这沼气池用起来问题不断,不仅要时常添加草料发酵产气,稍不留神,白天没人管时还会漏气。最终,这沼气池没发挥多大作用,成了普通粪池。后来村上通了电,我们才告别昏暗的煤油灯和麻烦的沼气。生活就在这样的逐步改善中缓缓前行,如同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摸索与前进。 </p><p class="ql-block">上学时光,也是充满了别样的记忆。那时长大的孩子,生活可不只围着读书转。上学之余,得去田坎扯猪草、上山背柴,搭着板凳煮饭也是常见之事。在学校,倘若谁带了一包五香瓜子,定会小心翼翼地给同学分上一颗两颗的,大家把瓜子壳含在嘴里许久都不舍地吐出。课桌上有着清晰的分界线。钢笔墨水用光了,就向同学借几滴,第二天定要还回去。那时上学,上午去下午归,中午既没有午休时间,也没有午餐时间。有的同学家里常缺粮,甚至无米下锅;有的同学整年穿着破烂草鞋,冻得瑟瑟发抖。每逢农忙假期,都得毫无怨言地帮家里和老师干活,小小的肩膀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读小学高段时,由于村小办学条件的落后。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踏上前往镇小学的求学之路。来到镇小学,这里的读书条件的确好了许多,但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每周,都要背着自己一周的口粮,走过几十里蜿蜒崎岖的山路,才能抵达镇上。因为离家路途遥远,只能选择住校。幸运的是,父亲在镇上上班时修建了几间住房,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然而,吃饭依旧是个难题。只能在学校解决,饭是自家带的米用学校的大甑子蒸出来的,菜是自家带来的豆瓣、萝卜丝、大头菜,每到饭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端着饭盒就着咸菜吃得津津有味。如今回想起来,我这不够理想的身高,或许与那段艰苦岁月有关系吧。这过往的种种,虽饱含艰辛,却也成为了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打记事起,就知道父亲常年在外工作,院里的长辈们常赞父亲是我们家的“体面人”,这称赞里满是尊敬和羡慕。他在外奔波,母亲在家操持。家里有好吃好喝的,母亲都会留着等父亲回来一起享用。至今仍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嘴馋,惦记着家里的午餐肉罐头,姐妹俩商量着拿来吃。当我们拿着罐头在石头上使劲磨的时候,被母亲发现,换来好一顿教育。于是,我俩只好灰溜溜地把罐头放回原处。后来父亲回家,母亲让我们去拿罐头来吃,满心欢喜地打开罐头,才发现里面的肉早已发霉。这种家庭的相处模式和传统的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中国乡村的文化土壤之中。 </p><p class="ql-block"> 过年是我们最盼望的,大年前夕最为幸福开心。我们会背着背篓,早早守在村口马路边,眼巴巴盼着父亲带着年货归来。在那个通信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常在村口苦等好几个小时。父亲身影出现,我们便迫不及待迎上去,接过他手中沉重的年货,袋子里满是零食、水果和时尚烟花。父亲总是大方让我们给邻居分些烟花,那时住在大院子,院里 10 户人家亲如一家,相互帮衬。欢乐的过年场景,成为心中永恒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在父亲的努力下,1994 年,我们举家迁至平昌县城。岁月如流,一晃 30 年过去。今年,一家人重回故里,在父亲自建的新房中共度新春佳节。再次踏上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心中感慨万端。曾经蜿蜒曲折的山路,已化作宽阔平坦的大道;曾经破旧的土坯房,被崭新的小楼取代。</p><p class="ql-block">走进父亲的新房,宽敞亮堂,温馨舒适,现代化设施齐全。与记忆中那简陋老屋相比,有天壤之别。从过去到现在,故乡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一变化,正是中国农村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p><p class="ql-block"> 村里漫步,偶遇那些曾一起田间嬉戏、山上追逐的小伙伴,如今都已步入中年,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重逢的喜悦,让我们仿佛回到童年。时光虽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却未曾改变那份情谊。大家相聚,回忆往昔,欢声笑语在空中回荡。说起儿时趣事,那些为小事争吵打闹的场景,如今都成了珍贵回忆。</p><p class="ql-block">年夜饭时,满桌佳肴,不再是往昔的粗茶淡饭。看着眼前丰盛的团圆饭,思绪飘飞。回首过往,故乡的贫穷艰苦曾让我急于逃离。可如今,再次站在这片土地,深深感受到它的温暖与力量。曾经的艰辛,化作生命中的宝贵财富,让我懂得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p><p class="ql-block">故乡,永远是我的根。无论行至何方,历经多少风雨,这里始终是心灵的港湾。新的一年,愿故乡越来越好,愿乡亲们生活愈发幸福。</p> <p class="ql-block">故乡在眼前,小时候住过的房子和荒废的小学教室,用沉默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每一帧画面都是回不去的曾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