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

Shirley

<p class="ql-block">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里对味道作了描述。他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味道不仅指人生理上味蕾的感知,也是人心理上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情感感受,是情趣或兴趣。史铁生对味道的总结恰到好处。是呀,只有当你又闻到它,你才恍然记起它本身带着的全部情感与意蕴。我对过年,对年味的感受正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人离故土,远走异乡,从踏出国门的第一天起,我就明白我从此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与国,注定成为随波飘移的无根浮萍,失去根基。母国没了家,所居国又似乎不是家。回到母国想远方的家,在所居国又恋着母国的亲人,结果两头都找不到家的感觉。常常生出的对故土与亲人的思念,怎是余光中先生《乡愁》那几句诗,可以概括完全。</p> <p class="ql-block">远离亲情故土,陌陇疏离,思念越多越如毒蛇。时间久了,自会撕咬抓心,苦乐冷暖无法对外人叙说,唯人自知。长久的人在他乡,最后总会长出独为异客的孤独心情。于是期盼等待着一些可以激荡心情的事由,让孤寂的心多少可以被温暖被感染。这些温暖与感动,让异国他乡的我又可以多少生出些许活力,从而振作精神坚持下去,毕竟生活还得继续!</p> <p class="ql-block">热热闹闹的过年氛围,正可以让久处空寂的思乡情绪得以释放舒解,于是便有了对过年的渴望。有了渴望,即使远在他乡,即便身为异客,这年过得是否轰烈热闹或平淡清冷,带给我们的意义却是不同的。所以年一定要过,哪怕就一个人的年,也算完成了对故土根的又一次对空礼拜与思念。而且过年也正好成为记住故土亲情的润滑剂,在一次次过年的气氛中,完成思念!年的味道从此如根,深深扎入灵魂,无论何地无论何时,提醒着你的来历你的根。</p> <p class="ql-block">儿时记忆中的中国农历新年,一进腊月,年就开始慢慢走来。年味渐渐地越来越浓地弥漫在空气中,对年的期盼此时也开始从心底里长出。与年有关的各种活动一天多过一天,大街小巷不时响起的一两声窜天猴,提醒着大人小孩得准备好过年了。当然等待虽有些难熬,可满满的仪式感以及对过年的期待,会让人兴奋快乐。</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新年是从腊月二十三正式开始拉开序幕。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三算正式进入过年。那时人小,不明白为什么老人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糖瓜甜豆得拿去哄灶王爷开心,还要小孩不乱说话,否则一定挨打。而小孩子这天能吃到平日里心心念念的美味糖果,自然欢天喜地,乖乖的接受大人的叮嘱,努力管好自己的嘴,不乱胡说。对小孩子来说,吃糖得到的幸福感简单直接比挨打受骂强多了,为什么把糖果送给灶台已经不是自己需要去考虑的了。直到后来长大才明白这是在贿赂灶王爷,避免他上天说家里的坏话降下灾祸,家人得以平平安安又一年。可见贿赂早早就有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正值文革时期。计划经济为主导,物质生活较为贫瘠,生活物资全凭票限量供应。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加之破四旧,祭灶属封资修产物,自然不被允许。然令人惊奇的是,外婆总能变戏法般掏出一把不知藏匿了多久的麦芽糖果悄悄塞进我的手心,并要求我躲着吃掉,千万别对人说。那时的糖真的好吃,长大后总觉得再没吃过这么香甜的糖果,即使著名的瑞士优质巧克力也不如那时的味道。现在想想那味道应该是夹杂了对外婆的思念和爱,当然从此记住腊月祭灶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四是扫除日,这天是我们孩子最不喜欢的日子。父亲平时是不干家务活的,可每年的这天,父亲一定会领着我们姊妹三人,彻彻底底上上下下把家整个地打扫一遍,直到家里处处尽显干净整洁才罢休。哥哥一定会把烧黑的所有大小锅盆,用沙子把它们擦得趁亮趁亮,如同新买的一般。姐姐和妈妈负责清洗全家人的衣服被子。而我也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全家同心协力,家合万事兴全然体现在过年的日子里,全家人虽各忙各的,但都快快乐乐。时至今日,仍怀念那过年的气氛,还时不时念着小时候与哥哥在一起干活的日子。哥你在天上能记起吗?</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五,我们家乡的习俗是这天得灌香肠,做腊肉。哥哥一早会约上同院的伙伴上山砍一些柏树枝,晚上同院的叔叔阿姨们各自拿上自家中午做好的香肠腊肉,作好标记放在一起熏制。大人聊着天,轮换着照料正熏制的美味,而我们小孩就在一旁快乐地玩耍做游戏,忘记了时间也忘了累,直到大人打发我们回家睡觉。第二天一早醒来,我总爱匆忙套上衣服跑去查着熏好的腊肠腊肉。我的爱吃有可能从那时开始养成。</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八,是张贴春联的日子,为什么是这天没人考究。张贴春联除了乞福讨彩,更多为彰显喜庆。满满的仪式感自然深得民众喜爱。不同人有不同的喜爱需求,写春联不仅要求字体漂亮还得有学问会编词,能帮写春联算得上荣耀之事。大院里谁的字写的好,基本全院的活都归他包揽。从早到晚忙写春联很累,又无报酬,但那时的人比较纯良,也不计较,反到生出被需要的自豪感,累并快乐着帮每户需要的人家挥毫下墨。我家贴没贴春联,记忆已经模糊,但那些日子一定是快乐的,因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快过年的那几天,我更愿意随着母亲背上背篼,带上各种供应票号,到我们城市中心的各个供给店购买鱼肉蛋鸡,瓜子,糖果,点心,黄花木耳等过年时的紧俏商品。母亲带上我,无非是可以帮助母亲排队罢了,那时虽物资匮乏,什么都要凭票证供给,但满满的年味飘在空中,充斥在大街小巷。路上遇到同样正在购年货的熟人,交换的信息也是哪家店铺正卖哪种短缺年货,没有客套话镶嵌其中,更多的是欢天喜地准备年货。那个年代物品并不丰富,但年味儿可是十足,快乐、祥和、喜庆,累并快乐着。内酚酞多巴胺是可以分泌得足足的,希望也在此不断生长。现在什么都有,不用抢购,母亲也不用累几天为年夜饭作准备,直接到餐馆吃饭就是。反而找不到过年的年味道,没有过年带着的幸福感仪式感,生出的倒是茫然与无所谓。</p> <p class="ql-block">年三十,父亲母亲照例还要上班。洗切准备年饭的事,全由外婆带着姐姐哥哥做起来,我在一旁眼馋着外婆手起刀落切着腊肠腊肉,趁不注意抓起一块肥得出油的腊肉塞进口中,总把哥哥气得挥手向我劈来。兄妹俩就这样吵着闹着跑着追着,打打闹闹间盼着一年里就这一晚才能吃到的美味家肴。兄妹情也就越扣越紧。</p> <p class="ql-block">年三十的下午,我们医院食堂会免费向职工发放年菜,这种福利很得职工们赞许。两点一到,我会赶紧拎着小筐与哥哥一道去食堂门前排队,等着四点半开窗领发几款美味的菜肴。最难忘的是梅菜扣肉,蛋卷粉丝汤,玫瑰排骨与回锅肉。那个香以后再已没吃过。那是真的好吃,只要想起口水仍会不自觉流出。那种等待里包裹着的幸福感,现在回想起还是满满的。过年真好!</p> <p class="ql-block">吃过年夜饭就是燃放炮竹的时刻。谁家的炮竹放得多放得响,获得的福份运气就越多。大家都比着呢。我们全家大小会挤在院子里由哥哥点放炮仗。我最喜欢的是舅舅帮买做成各种玩具式的炮仗,有小汽车,排击炮,坦克,军舰,飞机,火箭炮,还有拿在手上点放的烟花等。放完后它们都成了我们平时的玩具。那时每家每户都会放一些烟花寻喜庆,除夕夜就这样在我们小孩子仰头向天惊喜声里渡过。当然后来改成电视机前的央视春晚。从此少了很多乐趣。</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早上是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刻。穿上盼了好久的新衣,还能从父母手中收到压岁钱,所以无论头晚睡得多晚,我们决不会睡懒觉。大年初一,我们那里的习俗是走亲访友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从此恢复正常作息工作。</p> <p class="ql-block">初一那天一定先给亲友长辈拜年。只要跪拜,总有红包拿来。虽说每人也就给出一两毛钱,但对我们小孩来说,在当时只需花12分钱就可以吃一大碗羊肉粉的年代,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会开心好久,这藏藏那放放总觉不安全。于是母亲提出帮我保管,从此让我与我的压岁钱再无缘见面。单纯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初二开始直到十五,爸爸的战友们开始轮庄做东请吃年饭。每家除了夫妻受邀时,还可以带上一小孩跟着吃喝。也许我在家最小,也许被父母更加痛爱,我总能跟着父母东家吃来西家吃去。不但有好吃的,还能与当值主人家的孩子们一同玩耍。直至今日我们仍情同手足,不曾断了联系。走亲访友真的不错,友情还浓浓的。现在朋友间一起聚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真是时代变了,人也在变哦。</p> <p class="ql-block">从打记事开始,我就喜欢过年。喜欢过年时带着的那一串串规矩与文化习俗,以及这些规矩与习俗中藏着的民族智慧。喜欢过年那欢天喜地中藏着的幸福感仪式感,喜欢亲人能聚集时产生出的亲密感以及浓厚无底的亲情与爱。我是真喜欢过年,喜欢这些可陪伴我一生温暖的记忆,无论我走出多远。这就是年的味道,它扎根在了我心里,从此不再忘记。</p> <p class="ql-block">我明白对过年的期盼,是一种对温暖记忆的唤醒。这些记忆,由一串串过年时的热闹场景与亲情组成,包括团圆时向亲人任性释放工作生活压力而无需假装坚强而产生出的轻松自在,还有对从小习惯的爸妈饭菜味道的思念,对亲朋好友在过去一年里的陪伴的感恩,因有他们,我们才成功渡过失败并战胜自己,从此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往后余生不再惧怕风雨。因为亲情友情,过年才更有意义,让我们想要过年。</p> <p class="ql-block">91年离开中国后,在我心里,过年开始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和中国联结的纽带。每当年将近,唐人街除了不多商场里悬挂的大红色装饰,再也找不到记忆里儿时过年时满满的年味道,年味淡然了。不知为何,可我却期盼着过年,好好过年。我喜欢过年的那种快乐的味道,希望过年的热情可以冲淡远离亲朋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当然更多为了安抚母亲对我的思念与挂迁。</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老母亲放心,表示我在那里好好的,快乐的,我同样也在过年,即使一个人的年。我会按照曾经历过的过年习俗,一天不落地按步就班走着过年程序: 准备年货,打扫房屋。虽过年气氛并不浓烈,我心中的焰火还是高高燃起。虽不能约上朋友直接面对面围炉夜话守年岁,但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微信视频Zoom等方式,仍能与家人朋友通过网络一起过年。镜头直对满桌的饭菜,笑容满面的我们,把热闹与仪式感拉得满满的。网上过年不可否认缺少了年味气氛,但略胜于无,多少不至于孤独寂寞。异国他乡的我,一个人的年,也是真正在过着。</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希望每次过年种下的记忆,能一年年一次次被强化被加深,特别是让异国出生的我们的后代能找到根的存在,对自己的文化不陌生有认同感,过年时的味道就是最好的介质。所以我爱这带着中国传统文化浓浓的年味的节日,我爱上过年,盼着过年,哪怕一个人的年,哪怕异国他乡已然变味,再也找不到的当年的年味儿。但此时过年就是实实在在的纽带是文化,把异国他乡的我们与那头的亲人,让血脉紧紧连接,钻骨入髓。母亲与我虽在不同的空间感受着不一样的年味道,但我的心因着年的味道,与母亲仍然相连,年味是爱!是召唤,是回归,也是彼此的期盼;小家如此,整个民族也如此,那里有亲人,有爱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