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春节(1)

上畅棕熙心想事成

<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吗?你们知道“春节”的别称吗?你们知道“春节”的习俗吗?在2025乙巳蛇年到来之际,大家跟随六一班同学的脚步,了解一下我们收集到的有关“春节”知识吧……</p> <p class="ql-block">春节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农历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其实春节从腊八开始,到元宵节,都叫过年。以除夕为界分为年前岁后。年前以“驱邪忙年”为主,年后以“迎新纳福”为主。</p><p class="ql-block">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人们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诗经《豳风》中说:“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就是新年习俗的雏形。先秦时期,春节被称为“上日”、“元日”、“改</p><p class="ql-block">岁”、“献岁”等,汉初年把夏历十月作为岁首,汉武帝以后明确规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端,汉代把岁首称作正月旦、 正旦 、正日等,魏晋南北朝称为元正 、元会 、元日、元旦、正朝、元辰 、履端等,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清时期称作元日 、元旦。 1914年中华民国整饬传统节日时,把夏历元旦称为春节,端午节称为夏节,中秋节称为秋节,冬至称为冬节。从此,“春节”这个称号就成为夏历新年的名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规定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规定春节放假三天,普天庆贺新年。</p> <p class="ql-block">春节的习俗——守岁</p> <p class="ql-block">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span>守岁</span>等。</p><p class="ql-block"> 守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南北朝时期,守岁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民间习俗,并被文人墨客以诗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守岁的重要特点是在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驱走祛瘟病疫,期待新年吉祥如意。传说中提到的年兽害怕红色的灯火,因此人们挂红灯笼、点燃火焰,以确保家人的安全。明朝时期有“照虚耗”的习俗,即在床底点灯烛,寓意来年家中财富充实。</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发展,守岁逐渐融入了更多寓意与活动,如年轻人守岁<span>许</span>愿父母健康长寿,而年长者守岁则称“辞旧岁”。守岁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影响。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时间的珍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对家庭团圆的重视。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虽然不再如旧时一样通宵达旦<span>地</span>“守岁<span>”</span>,但是除夕夜阖家团圆之时,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丰盛的年夜饭,打开电视机,共同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其乐融融共享天伦,是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幸福,又留给多少中国人美好的回忆……这也许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span>“</span>守岁<span>”</span>的真正意义吧。</p> <p class="ql-block">春节的习俗——拜年</p> <p class="ql-block">  “拜年”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方式,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家族凝聚力的交往形式。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p><p class="ql-block">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贺卡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等。</p> <p class="ql-block">春节的习俗——压岁钱</p>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也称“厌胜钱”、“大压钱"、“压“崇“钱,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在古代,压岁钱的金额通常为100文。古人认为“百“这个数字特别吉利,有长命百岁的意思因此压岁钱在古代也被称为“百岁钱”。</p><p class="ql-block"> 压岁钱起源于“崇”这一年兽,汉代时期,压岁钱习俗开始形成,当时是为了压制邪祟,确保孩子们平安度过新的一年。唐代宫廷中开始流行春日散钱,在宋代,孩了们在除夕那天会在床头收到大人用一百二十文铜钱串起来的铜钱项链,这个铜钱项链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会戴到脖子里。去别人家拜年,收到的压岁钱一般是按年龄来发,比如小孩今年七岁就给他七文铜钱,九岁就给他九文铜钱。明清时期则以红绳串钱赐予儿童。进入民国以后,压岁钱的形式演变为用红纸包裹铜元,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要正确的对待压岁钱,长辈给的压岁钱象征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期望,是文化和情感的传递,我们要反对攀比,反对拿着自己的压岁钱无节制的挥霍,要学会合理使用和管理,学会珍惜和感恩他人的付出。</p> <p class="ql-block">视频:魏熙媛 王晟丞</p><p class="ql-block"> 刘子墨 赵尚</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白如雪 </p><p class="ql-block">合成: 张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