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美篇 溯春节之源 贺申遗成功

太阳

<p class="ql-block">——兼谈遵义与春节起源的关联度</p> <p class="ql-block">喜迎蛇年新春</p> <p class="ql-block">岁或年</p><p class="ql-block">是时空变幻的因子</p><p class="ql-block">置身于思念的两端</p><p class="ql-block">国人,无不把它当作</p><p class="ql-block">记忆中</p><p class="ql-block">令人馋涎的盛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平常</p><p class="ql-block">它惯于沉默</p><p class="ql-block">始终像虔诚的信使</p><p class="ql-block">在冬春间回旋</p><p class="ql-block">印象里</p><p class="ql-block">总是欢情无限</p><p class="ql-block">——李性刚</p> <p class="ql-block">  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举国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反映了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在民众思想深处的最自觉、最自信、最普及的体现,代表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美好祝愿,凝聚着华夏儿女对生命的追求和情感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一、热烈祝贺“春节”申遗成功</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p><p class="ql-block">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得申遗成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p><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2023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同年8月,春节成为中国2024年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唯一项目,内容包括:楹联习俗、年画、闻喜花馍、庙会等全国各地的春节文化习俗。</p><p class="ql-block"> 除夕和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民俗活动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秘书长多次发表春节贺辞、许多国家的政要出席春节庆祝活动……全球共庆春节,分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感受中国的多彩文化和开放胸怀。通过“春节”这一窗口,让全球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文化交流与互鉴,用实际行动证明文化自信始终是我们中华文化海纳百川、赓续千年的必胜法宝。</p> <p class="ql-block">  二、追溯春节的文化起源</p><p class="ql-block"> 春节,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最终形成今天的春节。</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起源地大致有两说。</p><p class="ql-block"> 一说,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即以今天的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一带。</p><p class="ql-block"> 在此,嵌入以下几幅我夫妇游走河南著名景区的图片。以便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p> <p class="ql-block">南阳卧龙岗</p> <p class="ql-block">洛阳景观</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开封古城</p> <p class="ql-block">嵩山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  另一说,源于四川省阆中籍的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p> <p class="ql-block">  三、中国的春节老人</p> <p class="ql-block"> 1、四川阆中籍天文学家</p><p class="ql-block"> 西方有“圣诞老人”,中国也有“春节老人”。</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的四川阆中籍天文学家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他参与的新历法制定,确立了春节的概念;他创制的《太初历》、提出的浑天说,发明的“通其率”算法等,创新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起源”说。</p><p class="ql-block"> 其中《太初历》重新确定了春、夏、秋、冬四季顺序,将24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使农事活动与四季顺序相吻合,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节奏合拍;确定孟春正月朔日为立春日,前一日为除夕,除夕的次日为春节;故被尊为“春节创始人”或“春节老人”。</p> <p class="ql-block">2、世世代代景仰落下闳</p><p class="ql-block"> 2010年,阆中被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并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美誉,属全国唯一。此后每到春节,在阆中古城街巷里,人们常会看到身着红色吉庆古装、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须发老人,在忙着给人们送发红包,恭贺新年快乐、平安吉祥。这就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落下闳被评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 乡人为纪念落下闳,在阆中桥楼乡落阳山顶建庙曰“长公殿”,内塑落下闳金身,四时祭祀。殿内的落下闳塑像,清瘦清绝清癯,神情肃然。长公殿左侧的古柏树傲然挺立,需几人合围,宛如时光巨人,不为风雨摧折,铭记着殿主人的伟大功绩。</p><p class="ql-block"> 走进阆中古城,你会发现,落下闳的名字无处不在:锦屏山上观星楼前有落下闳雕塑、锦屏山后山脚下有落下闳广场、古城里有落下闳故居星座苑、嘉陵江边有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园……</p> <p class="ql-block">3、落下闳故居星座苑</p><p class="ql-block"> 春节老人之家落下闳的故居又称星座苑,位于阆中古城核心保护区内的古代天文学研究中心——马王庙街14号,是为纪念杰出的古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而复建的一座串珠式二进民居院落,占地约400平方米,为木质穿斗结构,雕花门窗,青瓦屋面。2006年1月29日(农历丙戌年春节正月初一)对外开放。高约1.2米,重约200公斤的落下闳青铜坐像上悬匾额:“炳曜千秋”四个大字,盛赞其功业。</p> <p class="ql-block">  4、命名“落下闳星”</p><p class="ql-block">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落下闳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落下闳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敢于创新的无畏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p><p class="ql-block"> 仰望星空,尽管2000多年过去了,但落下闳精神,就如同那颗闪耀在茫茫太空的“落下闳星”,光照千秋,永世长存。</p> <p class="ql-block">  我夫妇于2020年赴阆中古城,寻访春节起源之地,参观游览春节起源纪念活动留迹。</p> <p class="ql-block">四、春节起源与遵义的历史地缘关系</p><p class="ql-block"> 1、遵义曾经属四川辖地</p><p class="ql-block"> 史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其中,遵义军民府隶属四川省,平越军民府隶属贵州省。</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四川因遭遇张献忠和清军的先后两次大屠杀,使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城市倾毁,成都更成为一片废墟,因此曾外设临时省会17年。其中自顺治九年(1652年)起,四川临时省会暂设阆中,并在此举行全省乡试四科。四川省会设驻阆中期间,遵义府正隶属四川管辖。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划归贵州管辖。</p><p class="ql-block"> 2、阆中贡院记载的遵义籍举人</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科举文化底蕴深厚,在唐代就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又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另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曾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因此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p><p class="ql-block"> 笔者曾两次赴四川阆中古城游考,并在学道街的阆中贡院,即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又称川北道贡院内,拍到的《清初五科四川乡试录取举人地域分布及人数概览图》上,标注有绥阳一名,遵义二名,如下图画红圈处。</p><p class="ql-block"> 因此,遵义与春节起源也有着几分钱的历史渊源。遵义人值得为此骄傲!</p> <p class="ql-block">  在阆中的川北道贡院内,拍到的《清初五科四川乡试录取举人地域分布及人数概览图》</p> <p class="ql-block">五、“春节”的演变与基本内容</p><p class="ql-block"> 1、“春节”称谓起源</p><p class="ql-block"> 早年的农历大年初一被称为“岁首”、“新年”、“年节”、“岁时节日”等等,“春节”一词与农历新年并无直接关系,仅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p><p class="ql-block"> 1914年的民国时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才将大年初一命名为“春节”。从此,“春节”一词成为农历大年初一的专属称谓,也成为农历新年的代称。</p><p class="ql-block"> 2、年节的内容和程序</p><p class="ql-block">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其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开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食品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包含在一个共同的主题内,叫做“辞旧迎新”。</p><p class="ql-block"> 年节期间,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等各路神明,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祈愿来年能得到更多福佑。年节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p><p class="ql-block"> 元日,即初一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活动达到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浓郁喜庆气氛。各种活动持续到正月十五,形成元宵节的再次高潮。</p> <p class="ql-block">阆中的嘉陵江畔</p> <p class="ql-block">  六、年节期间的主要习俗</p><p class="ql-block"> 1、打扫卫生</p><p class="ql-block"> 民间有“二十四,扫房子”之说。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等等。民间认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含义,意思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清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p><p class="ql-block"> 2、帖春联、挂门神</p><p class="ql-block"> 春节贴春联习俗已有约4000多年历史。春联的种类繁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p><p class="ql-block"> 春联的原始形式是“桃符”。相传,古代神话中有个鬼域世界,其中有座山,山上有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有只金鸡。每当金鸡晨鸣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大门边站着两个名叫神荼和郁垒的神人。如果鬼魂干了伤天害理事情,就会被立即发现并将其捉住捆送喂老虎。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模样,放在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门神的名字,这种桃木板称为“桃符”。</p><p class="ql-block"> 宋代开始,人们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之意,二则表达美好心愿,三则装饰美观门户,以表达人们的美好祈愿。</p><p class="ql-block"> 人们为祈求福寿康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春节贴门神的习惯,寓意两位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的门神守住大门,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由于大门通常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挂贴年画的习俗。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但已远不限于门神之类的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彩,诸如《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据称,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如此等等。年画,后来又发展演变成挂历、台历等。</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燃放烟花爆竹、守岁、拜年、祭祖、接神等等。</p> <p class="ql-block">  老李家的蛇年夜饭</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老李家龙年过年场景</p> <p class="ql-block">  3、联欢晚会</p><p class="ql-block">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一般指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春节联欢晚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由张骏祥任总指导,谢晋、林农、岑范、王映东任导演,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春节大联欢》。</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的“迎新春文艺晚会”始自1979年除夕。自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每年农历除夕的北京时间晚8时,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专为1984年春节晚会创作的《难忘今宵》合唱结束曲,被1985、1986、1990晚会作为结束曲,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央视蛇年春晚部分节目单</p> <p class="ql-block">  黔东南黎平县竹平村侗族的蛇年民族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