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除 夕</p><p class="ql-block"> 乙巳祈年多福运</p><p class="ql-block"> 青蛇起舞履端新</p><p class="ql-block"> 锦官今岁辞残夜</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日月春</p><p class="ql-block"> 乙巳蛇年春节新年,是中国春节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个新年。对于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华人而言,中国春节入列非遗,证明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传承的中国年节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没有文化断层的中国春节入遗乃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过春节,似乎有种“年年过春节.岁岁皆不同”的味道。早些年春节留在脑海的记忆仅仅是有肉吃,有新衣服穿,有火炮(爆竹)放而已。几十年过去,今天中国人的餐桌美食极其丰盛,有了质的变化,手机,互联网和电视带来的视觉文化更增添了过年的欢乐情趣。尽管如此,某种程度而言,鲍鱼龙虾的味道并不比当年的腊肉香肠更令人回味,也许是那些年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之故吧。</p><p class="ql-block"> 其实过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交通出行。记得1978年,由于那时的春节只放假三天,老夫因去外地过年,只好在除夕当天到火车北站买去往重庆的快车票,随买随走,车上人并不多,车过内江之后,百多人的车厢仅剩下寥寥数人。到重庆朝天门码头买顺长江而下的船票,同样随买随走,几百人的船舱一半旅客都不到。1982年又走同样的路到外地过年,虽然旅客比4年前多了许多,依然可以车船票随买随走,远不像现今的节日期间一票难求的境地。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尽管道路成百倍的增长,交通工具上千倍的增加,仍然满足不了成几何级增长的节日出行需求,而原因无疑是人民的物质生活由从前的俭朴,发展到今天的富足之后,中国人有了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所在。在时光的流逝中,未来的中国春节又将怎样变化不得而知,不过,无论如何改变,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传承的中国春节文化,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日除夕,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福各位朋友健康长寿,笑对人生。</p><p class="ql-block"> 岁落今宵尽 寒梅报早春</p><p class="ql-block"> 流年无意老 笑作古稀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