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愚公、倔豫人,倔祖倔孙——红旗渠、挂璧公路观感

平头

<p class="ql-block">太行山,这座横亘于华北大地的巍峨巨嶂,以其如铁般坚硬的山石和直插云霄的刀削峭壁,屹立于天地之间。它就象一位威猛的巨人,以粗犷的气魄向世人发出宣告:“唯有强者,方可挑战。”</p>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代的愚公以其“挖山不止”的倔劲,已名垂史册。两千多年后,愚公的后代传承他的倔劲,向屹立了十几亿年太行大山宣战,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人间奇迹。从林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奇迹,到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河南人的“倔”刻在了基因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愚公的“倔”,绝非蛮干,而是一种对目标的执着。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可挖掉挡住他出路的太行山。这种精神,正是世世代代河南人与自然和命运抗争的“祖传秘方”。</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摆脱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困境,毅然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开凿水渠。</p> <p class="ql-block">为保障修渠工地的安全,需排除易滚落的险石。除险队员被称为“飞虎神鹰”,他们腰系大绳,手持铁钩,身体在悬崖边轻盈地跃起,铁钩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地把险石排除。这惊心动魄的凌空除险场景成了红旗渠工地最具标志性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他们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仅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一锤一凿地开辟出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最终将滔滔的漳河水引进干涸的土地,使50多万亩的农地得到浇灌,林县从摆脱了“水贵如油”约困境。穿山而来了甘露滋润了50多万林县人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条人工天河之上,仿佛还能听到60多年前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时留下的锤子砸石的“叮叮当当”,汗滴泥土的“滴答滴答”……这是岁月的回响,是奋斗的旋律,是无数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和顽强毅力谱写的壮丽乐章。</p> <p class="ql-block">蜿蜒的“人工天河”,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峭壁间回响——这不是神话,是血肉与意志的凿刻。十万林县儿女以铁锤、钢钎为笔,以悬崖为纸,十年泣血书写“引漳入林”的凯歌。缺水年代的悲怆,化作一锤一凿的倔强,每一滴汗珠都是对命运的宣战,每一寸渠道都是向自然的抗争。</p> <p class="ql-block">当年参与红旗渠建设的民工说:“修渠留下的老茧,就是我们奋斗的勋章!”河南人为自己的倔强和成就充满自豪。</p> <p class="ql-block">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被纳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红旗渠的这条精神之渠将永不断流。</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红旗渠就是在绝境中拓出生命的绿洲。那悬挂于山腰的水渠,已超越水利工程的范畴,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1971年版的纪录片《红旗渠》纪录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场景,片中的主题曲中的:“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成为时代的豪言壮语!视频《红旗渠》主题曲《定教山河换新装》</p> <p class="ql-block">在离红旗渠只有70公里远的郭亮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一条天梯,是村民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民们每天都要在这条天梯上攀爬,无论是背负着生活用品,还是运输农产品,都必须小心翼翼。每一步都像是在悬崖边试探,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万丈深渊。</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天梯</p> <p class="ql-block">为改变郭亮村的出入困境,13位村民,用了五年时间,在悬崖上凿出了一条路。没有工程师,没有大型机械,只有锤子、凿子和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开通了村庄连接外界的道路。当地的村民说:“咱这路可是‘纯手工’打造,比那些机器挖的路有灵魂多了!”郭亮村的挂壁公路,同样把河南人的“倔”演绎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掛壁公路</p> <p class="ql-block">从挂壁公路天窗透进来的光影里仿佛还漂浮着当年炸山的石粉,隧道中的道道凿痕刻下的是郭亮人的倔强誓言。</p> <p class="ql-block">绝壁长廊的丰碑在提醒世人:所谓奇迹,不过是凡人把“不可能”凿成阶梯,让悬崖低头,教巨石让路。</p> <p class="ql-block">视频:郭亮村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的雄奇,不仅在于它的高度,更在于它的磅礴气势。河南人在太行山上创下的红旗渠、挂壁路等奇迹,为这种气势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成为智慧与倔强的共鸣,奏响了一曲生命与自然的交响乐章。</p> <p class="ql-block">初春的太行山,正值万木苏醒之际,金黄色的银翘花却率先在沟壑、崖壁上盛开。它们在柔和的春风中舒展第一抹笑颜,以先锋的姿态宣告生命的勃发。这正如太行人民在岁月长河中,始终以坚韧与希望迎接每一个新的春天,无论风雨,永不言败。</p> <p class="ql-block">1971年,母亲从城里开会回来,我迫不及待地问她在城里看了什么新电影?因为在偏僻小镇上映新电影总是要比城里慢几拍。母亲就向我讲述了她看到的纪录片《红旗渠》中林县人在太行山的绝壁上修水渠的故事,她特别描述了修渠人临空排险的惊险场景,这使我特别想看到这些修渠人英雄壮举。还不等《红旗渠》在小镇上映,我的三年级班主任胡初韩老师,就把《红旗渠》的主题曲《定叫山河换新装》抄贴在班级并亲自教唱。在那火红的年代,主题曲雄辉的旋律让我们豪情满怀。不久,纪录片《红旗渠》在小镇电影院上映,我们班的同学前往观看。当主题曲响起时同学们情不自禁的与银幕同唱,清脆透亮的童声与电影主旋律交织在一起,随着歌声渐渐高亢,影院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观众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将感动之情融入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场景之中,一股股积极向上的能量在胸中油然而生,这是我们向班主任老师提交的最佳观后感。直到53年后,当我第一次来到我心目中的英雄之地时,童年时的《红旗渠》情结再次被打开。世事已变迁,但有山河为证,精神永镌。追记2024年3月的太行山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