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同旅游,需弄明白南北朝这段历史。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420年-589年)和北朝(439年,一说386年-581年)的统称。南朝承自东晋,从420年刘裕代晋算起,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北朝承自十六国,首个政权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在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高齐)代东魏,北周(宇文氏)代西魏。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代北周,北朝结束。589年,隋文帝发兵灭陈朝,统一全国。我费了好大劲才大概缕清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北魏皇帝列表</p><p class="ql-block">1、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p><p class="ql-block">2、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p><p class="ql-block">3、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p><p class="ql-block">4、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p><p class="ql-block">5、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p><p class="ql-block">6、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65年。</p><p class="ql-block">7、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p><p class="ql-block">8、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p><p class="ql-block">9、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p><p class="ql-block">10、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p><p class="ql-block">11、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p><p class="ql-block">12、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p><p class="ql-block">13、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p><p class="ql-block">第一位皇帝-拓跋珪,开国之君,对应的是第20窟露天大佛;第二位皇帝-拓跋嗣,贤明之君,对应的是第19窟;第三位皇帝-拓跋焘,开疆拓土真正统一北方之君,也是大高灭佛运动者;第四位是文成帝的叔叔-南安隐王,无大的建树,佛像中无他;第五位是文成帝的父亲-拓跋晃,太子被杀,死后追封,对应的是第17窟;第六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濬jun),兴佛命昙曜建云岗石窟,皇后冯氏为文明太后-冯太后;再需要知道的是第八位孝文皇帝-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迁都洛阳。其余可以不甚了解。</p> <p class="ql-block">北魏文成帝时期的道人统师贤、沙门统昙曜等来自凉州。在这些高僧的引导下,北魏皇帝崇信佛教,法果提出“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思想。在北魏统治阶级和佛教集团互相依靠的关系之下,佛教得到北魏皇室的保护。其间虽经受过太武帝的灭佛,但文成帝即位之后立刻复佛,其发展趋势马上超过了灭佛前的程度。在此背景下,沙门统昙曜(tan yao)主持开凿了云冈石窟。来大同旅游,云冈石窟是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大学五年级我在大同三院实习时(1991年),第一次游览云冈石窟留念,还烫的当时流行的、徐先生称谓的“方便面”头,是不是显得很成熟?以后的很多年只记得露天大佛带给我的极大震撼。云冈石窟是我接触过的第一个石窟造像群,以后30多年的社会经历,增长了一些见识,他不同于龙门石窟的秀丽,也不比莫高窟壁画和泥塑的艺术美感,更不如麦积山石窟生活化的体现,但云冈石窟的皇家气派和雄浑壮丽任哪家都不能超越!</p> <p class="ql-block">昙曜塑像,都说昙曜面像是按照耿彦波书记面相塑造,你认为呢?我认为苦行僧面相差不多均是如此,耿彦波书记也可以说是一位苦行僧,他是我们山西和顺农民的儿子,17岁参加工作,18岁步入政坛,在灵石工作时领导修复了王家大院,使之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在榆次担任领导,复建了榆次老城;在大同担任市长,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大同逐渐从“煤都”转变为旅游城市;调任太原,担任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太原老城得以修缮改造、立体化快速交通体系得以建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损时叫骂的“耿拆拆”、“耿一指”、“耿疯子”,终于变成了大伙公认的“耿菩萨”。</p> <p class="ql-block">节假日人头攒动,不建议来游。</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被当成了发财树了</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帝后礼佛图、云岗公园都是耿市长指挥建造的,1991年来时都没有,我记得山西往内蒙来往载煤车的公路就在露天大佛前不远,煤灰污染很厉害,现在这条路改道五周山后了。</p> <p class="ql-block">魏碑《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1956年云冈文物保管所在整修第二十窟,即所谓露天大佛窟前积土时出土的。这是云冈石窟难得的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从其完整和独立的情况看,它很像是置于龛中或嵌于壁间坍塌时埋入土石中的,现此碑存放于大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佛前古老的车辙印</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据说是要显示北魏皇帝权力的无限;而5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是由北魏皇室主持开凿的皇家寺院,位于大同市西郊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这里是内蒙古与山西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十六窟代表皇帝为恢复佛法的文成帝,当时文成帝仅仅二十六岁便身死,其英俊年少之形象就是最好的证据。他的表情是笑着的,不完全是佛陀的那种悲悯,倒有点俏皮的样子。汉式服制,无胁侍。象征文成帝恢复佛法初发心始便成正觉。大佛的脸上和脚上各镶嵌了一颗黑色宝石。据说,这两粒黑石是按照文成帝身上对应部位的黑痣镶嵌。</p> <p class="ql-block">东壁协侍菩萨头部</p> <p class="ql-block">西壁脚交菩萨</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的交脚菩萨,对应的是尚未即位就死去的景穆帝。他是一个比较仁慈的贤良太子,太武帝下诏灭佛时,父子产生矛盾。屡谏不从,当时还是太子的拓跋晃私下设法保全了很多无辜的僧侣,可惜他最后被人陷害,忧虑致死,帝位是后世追封的。洞窟中的主尊造像,体量过于庞大,雕凿到腿部时,洞窟不够高度了。工匠们便将洞窟向下挖掘。于是出现了内里地面低于洞外地面的奇特景象。专家们由此得知,洞窟开凿采取了由上而下的雕刻次序。风化导致交脚菩萨的面部、双臂和背光崩塌厉害,菩萨腿部未完成全部雕刻。</p> <p class="ql-block">第18洞窟的尊主,是发动灭佛运动的太武帝拓跋焘。在他的指挥下,很多佛门弟子被杀。他身上缀满各式佛像,为的是超度在灭佛活动中枉死的僧尼。千佛袈裟”附在太武帝的衣衫上以资永念,兼示惩罚。从佛像造型来看,左手抚胸,似在扪心自问,表示对灭佛的自省,右手下垂,取挽救受难众生,使之“随化佛后,生宝池中”。</p> <p class="ql-block">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p> <p class="ql-block">左胁侍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p> <p class="ql-block">提瓶静立的弟子,身上仍有色彩</p> <p class="ql-block">戴花冠的弟子</p> <p class="ql-block">这些弟子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虽然很美。但拓跋焘被一群自己的刀下亡魂围在中间,总有些瘆得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第19窟主像对应的是明元帝拓跋嗣,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文武双全,治国有方,修订律法,重用能臣,使北魏更快地从部落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这一窟其实供奉的是三世佛,其他两尊像在窟外。</p> <p class="ql-block">西侧的立佛左下部分有个跪坐童子,立佛用左手摸着童子的头,这应该是罗睺罗的因缘故事。</p><p class="ql-block">罗睺罗是悉达多王子,也就是释迦牟尼的亲儿子,七岁那年跟着佛陀修行,在他二十岁那年,释迦牟尼为他开示了《小罗睺罗经》,最终尊者罗睺罗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大阿罗汉。这罗睺罗因缘,也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p> <p class="ql-block">西明窟倚坐像</p> <p class="ql-block">第20窟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形成露天造像。主佛高大,有八字髭,象征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的营造次序可分为第20窟、第19—16窟前后两个阶段;五窟从西向东依次排列,分别对应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太子、文成帝;具体的营造次序为第20—17—19—18—16窟。这样的营造次序既遵循也反映了昙曜五窟的营造理念,其核心内容是以西为上。</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昙曜五窟是早期开始的工程,20窟以西的多是后期民间开凿。</p> <p class="ql-block">五华洞是云冈石窟9-13窟的俗称,因清代曾施以彩绘,故名。</p> <p class="ql-block">第12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五华洞”之一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伎乐人物形象雕塑为主,姿态蹁跹,好似在演奏一场盛大的交响乐,同时拥有大量的佛教故事雕刻画面,气势恢宏,一片盛景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节假日来,人太多,每个洞都排队,乱哄哄,也看不好。非节假日再来仔细观摩。</p>